(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2讲 城市化课时冲关(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378814170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2讲 城市化课时冲关(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2讲 城市化课时冲关(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2讲 城市化课时冲关(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2讲 城市化课时冲关(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2讲 城市化课时冲关(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地理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城市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测控导航考点题号城市化的特点与进程1、2、3、5、6、7、1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8、9、10、11、12、13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读“某区域聚落的空间发展示意图”,回答12题:1.下列图中信息,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的是()A.聚落数量的变多 B.城镇规模的扩大C.交通线密度的增大D.耕地面积的减少2.图中发展成为城镇的村庄的区位优势主要表现在()A.位于区域的中心 B.位于河流的沿岸C.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D.位于平原地区解析:1.D2.C第1题,城市化进程表现为城镇

2、增多,城市规模扩大,交通网络愈加发达,但耕地面积的减少可能是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不一定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第2题,图中城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的干、支流交汇部位,交通便利,最易发展成为城市。(2018河北衡水模拟)在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具有不同的模式。读图,回答35题:3.图中曲线代表的城市依次是()A.东京纽约伦敦B.东京伦敦纽约C.伦敦纽约东京D.伦敦东京纽约4.促进城市进入低密度弥漫型城市居住模式的主要原因是()A.制造企业外迁B.家庭汽车普及C.城市人口剧减D.城市经济衰退5.城市从低密度弥漫型城市居住模式逐渐演化成另一种新的城市居住模式的时间约在()A.195019

3、60年之间B.19601970年之间C.19701980年之间D.19801990年之间解析:3.A4.B5.C第3题,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起步时间最早,故伦敦早期的城市人口数量最多,对应曲线;东京城市化进程最快的阶段是二战以后,对应曲线;纽约城市化比伦敦晚比东京早,对应曲线。第4题,中、上层阶级居住在郊区,而贫民、蓝领居住在中心城市及内层郊区,反映出郊区环境较中心城区好,故制造业在该阶段并未外迁;由此也说明中、上层阶级仍需回中心城区办公,即中、上层阶级搬迁至郊区后的生活成本上涨,这反映了城市经济呈良性发展。城市握手建城区和郊区,据图可知在低密度弥漫型城市居住模式时,中、上层阶级只是

4、搬迁到近郊和远郊区,并未离开城市行政范围之外,故该阶段只是城市人口在城市内部的分布出现分化,而非城市人口数量剧减。家庭汽车普及,使中、上层阶级摆脱有轨交通的束缚,从而能在城区和郊区之间自由往返,形成工作在城市,生活在郊区的低密度弥漫型城市居住模式。第5题,低密度弥漫型城市居住模式阶段的城市人口并未减少,甚至有增加;因此纽约这类特大城市人口数量减少时,就意味着城市发展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读图可知,纽约人口减少的时间出现在1970年至1980年间,即纽约在1970年至1980年进入到新的城市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滞后程度=(城市化率-工业化率)/工业化率,其值为正说明城市化发展水平领先于工业化水平;其

5、值为负说明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读表,回答67题:地区城市化率(%)工业化率(%)甲86.325.2乙37.841.4丙44.956.0丁67.849.36.城市化水平滞后最严重的地区是()A.甲B.乙C.丙D.丁7.甲代表的省区最可能是()A.北京B.贵州C.四川D.广东解析:6.C7.A第6题,城市化水平滞后程度=(城市化率-工业化率)/工业化率,其值为正说明城市化发展水平领先于工业化水平;其值为负说明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计算可知,丙地城市化水平滞后最严重。第7题,甲城市化率高,工业化率低,可能是北京。而贵州、四川和广东各省的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相差不大。故选A。(20

6、18福建福州半期考)下图为19862015年我国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89题:8.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产业布局B.交通拥堵C.居民素质D.生活水平9.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变化趋势对该市地理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可能是()A.大气质量改善B.河道水质净化C.空间结构优化D.地域范围扩大解析:8.B9.A第8题,从图中看近年来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为公共交通比重上升,小汽车比重先上升后下降,主导因素是交通拥堵;产业布局和居民素质对人们出行方式影响较小;生活水平提高,小汽车比重增加。第9题,从图中可看出近年来小汽车比重下降,汽车尾气排放量减少,城市大气质量得到改善;交通

7、运输方式的转变对河道水质、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地域范围影响不大。(2018江西赣州四校联考)下图为我国城市街道建筑物分布图。读图,回答1011题:10.专家设计的城市街道两侧建筑物的分布有利于缓解城市()A.交通拥堵B.热岛效应C.住房紧张D.大气污染11.实施专家设计的城市街道,最可能影响城市的()A.用地规模B.交通布局C.等级职能D.服务种类解析:10.D11.A第10题,专家设计的城市街道两侧建筑物的分布,有利于污染气体的扩散,有利于缓解城市大气污染;城市街道没有加宽,不能缓解交通拥堵;城市街道两侧楼层降低,不能缓解住房紧张;城市人口、工业等没有减少,释放的热量没有减少,不能缓解热岛效应

8、。第11题,实施专家设计的城市街道,街道两侧楼房层数少,占地面积扩大,可能影响城市用地规模;只是道路两侧楼房高度变化,不影响交通布局;城市等级不变,服务种类、等级职能不会发生变化。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28分)材料一“纳瑟姆曲线”是1979年由美国城市地理学家Ray.M.Northam发现并提出的,该规律显示:当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代表经济发展势头较为缓慢的准备阶段,这个国家尚处于农业社会;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第一个拐点出现,代表经济发展势头极为迅猛的高速阶段,这个国家进入工业社会;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到超过70%之后,出现第二个拐点,代表经济发展势头

9、再次趋于平缓的成熟阶段,这时,这个国家也就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进入后工业社会。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纳瑟姆曲线图”。材料二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平均气温差表。时间1月2月7月10月全年平均气温差/5.26.05.46.05.5(1)从1990年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8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8分)(3)根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12分)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阶段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即可

10、回答。第(2)题,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方面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第(3)题,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环境受到热力环流的影响。答案:(1)中期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8分)(2)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8分)(3)方向: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原因:城、郊

11、气温差并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热力环流圈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12分)13.(2018山东滨州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城市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由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过程所决定。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外来物种多样性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一般认为,城市中不同功能区之间用地类型、性质、面积等存在差异,造成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而植物和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也存在差异,从而出现了城市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特征。研究发现,在城市土地利用转变较为剧烈的近郊区,其生物多样性不仅高于城市

12、中心区域,而且显著大于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物种种类数量统计图。(1)分析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的原因。(12分)(2)解释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原因。(8分)(3)推测城市近郊区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原因。(8分)解析:第(1)题,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建筑、生产生活等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局地气候等自然环境改变,本地物种无法适应生存;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追求统一,造成本地物种减少;城市建设以及引进外来物种,侵占本地物种生存空间。第(2)题,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一方面与动植物本身特性有关,如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植物的生态活动范围较窄,

13、在破碎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大,破碎化的生态景观阻隔其活动,其生存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引进外来物种以植物为主。两大原因都导致了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第(3)题,城市近郊区生物多样性较高源于近郊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且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并存现象明显,该位置受城市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答案:(1)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局地气候(光照、气温、湿度、空气质量等)、土壤等环境改变,本地物种无法适应生存;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追求美学观赏性(统一标准绿化等),造成本地物种减少;城市建设以及引进外来物种,侵占本地物种生存空间。(12分)(2)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植物的生态活动范围较窄,在破碎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大,破碎化的生态景观阻隔其活动,其生存需求难以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引进外来物种以植物为主。(8分)(3)近郊区受城市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近郊区的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更加多样,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并存现象明显(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种类均较多)。(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