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暑期骨干教师培训讲稿课件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77629755 上传时间:2024-08-22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8.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暑期骨干教师培训讲稿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2015暑期骨干教师培训讲稿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2015暑期骨干教师培训讲稿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2015暑期骨干教师培训讲稿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2015暑期骨干教师培训讲稿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暑期骨干教师培训讲稿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暑期骨干教师培训讲稿课件(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14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实验小学实验小学 胡晓梅胡晓梅2015年年8月月13日日长度单位长度单位第一单元第一单元长长度度单单位位统一长度单位统一长度单位 例例1 1认识厘米认识厘米认识厘米认识厘米 例例2 2用厘米量用厘米量 例例3 3认识米认识米认识米认识米 例例4 4厘米和米的关系厘米和米的关系 例例5 5认识线段认识线段认识线段认识线段 例例6 6画线段画线段 例例7 7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例例8 8课标要求:课标要求: 1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

2、单位的重要性。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进行简、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单元目标:单元目标: 1 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2、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 1厘米、厘米、1 1米米的长度观念,知道的长度观念,知道1 1米米=100=1

3、00厘米。厘米。 3 3、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 4、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教材编排特点教材编排特点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一、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一、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数学知

4、识。 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 1厘米、厘米、1 1米的长度观念。米的长度观念。 三、更加尊重知识形成的本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三、更加尊重知识形成的本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设计思考教学设计思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一、让学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一、让学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二、结合尺子认识长度单位二、结合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厘米”和和“米米”。三、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三、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四、把握好四、把握好“线段线段”教

5、学的要求。教学的要求。教学设计探讨、交流教学设计探讨、交流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教材从具体到抽象教材从具体到抽象分为了三个层次。分为了三个层次。评价建议评价建议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本单元的评价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包括笔试和实际测本单元的评价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包括笔试和实际测量两个部分。量两个部分。评价检测点:评价检测点: 1.1.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2.2.认识米及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认识米及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3.3.线段、画线段。线段、画线段。 4.4.厘米和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厘米和米在生活中的应用。笔试样例:笔试样例:1 1、填一填。、填一填。 1 1米米= =( )厘米

6、)厘米 我的身高是我的身高是120120( ) 一支粉笔长约一支粉笔长约7 7( ) 教室的门高约教室的门高约2 2( ) 2、选一选。选一选。 (1)下面图形中(下面图形中( )是线段)是线段。 A. B. C. (2)黑板的长大约是(黑板的长大约是( ) A. 20 A. 20厘米厘米 B. 12B. 12米米 C. 4 C. 4 米米 3 3、估一估:、估一估: 作业本长大约(作业本长大约( )厘米)厘米 课桌高大约课桌高大约7070( ) 我们的教室宽大约(我们的教室宽大约( )米)米 大树高大约大树高大约1212( ) 4 4、量一量下面三角形各边的长度。、量一量下面三角形各边的长度

7、。 ( )厘米)厘米 ( )厘米)厘米 ( )厘米)厘米 5 5、画一画:、画一画: (1 1)画一条长度为)画一条长度为3 3厘米的线段。厘米的线段。 (2 2)画一条和下面的线段同样长的线段。)画一条和下面的线段同样长的线段。 (3 3)画一条比)画一条比2 2厘米长厘米长3 3厘米的线段。厘米的线段。操作样例:操作样例:1 1、量一量下面物品的长度。、量一量下面物品的长度。 我的铅笔长(我的铅笔长( ) 我的文具盒宽(我的文具盒宽( )2 2、课外测量。、课外测量。 我爸爸(妈妈)的身高是(我爸爸(妈妈)的身高是( ) 我家的床长(我家的床长( )案例分享案例分享第一单元第一单元7画一条

8、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厘米长的线段。从尺的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刻度开始画起画到画到3厘米的地方厘米的地方仔细观察,说一说怎样画?仔细观察,说一说怎样画?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100100以内的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法和减法(二)1 10 00 0以以内内的的加加法法和和减减法法(二二)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不进位加 例例1 1、例、例2 2进位加进位加 例例3两位数减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不退位减 例例1 1退位减退位减 例例2 2、例、例3 3解决问题(求比一个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数多几的数) 例例4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连加、连减连加、连减

9、 例例1 1、例、例2 2加减混合加减混合 例例3 3、例、例4 4解决问题(连续两问)解决问题(连续两问) 例例5 5课标要求:课标要求: 1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结合具体情境,体会100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能计算运算的意义。能计算100100以内的加减法。以内的加减法。 2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3 3、能运用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运用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单元目标:单元目标: 1 1、借助小棒、圆片等直观学具的操作,理解、借助小棒、圆片等直观学具的操作,理解100100以内

10、的两位数加、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地计算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地计算100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式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式题。题。 2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灵活、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灵活地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包括含有小括号的)。地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包括含有小括号的)。 3 3、能够运用所学的、能够运用所学的100100以内的加、减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以内的加、减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题。 4 4、通过数学学习,感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一、通过数学学习,感受两位数

11、加、减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位数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教材编排特点教材编排特点 一一、将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使学、将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二、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突出对学生二、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在动手操实实践、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中

12、生动三、鼓励学生在动手操实实践、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生动活泼地学习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活泼地学习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 四、选取学生熟悉、富有儿童情趣、具有相关联系的四、选取学生熟悉、富有儿童情趣、具有相关联系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思考教学设计思考第二单元第二单元一、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一、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二、充分把握笔算加、减法的编排顺序及前后之间的联系。二、充分把握笔算加、减法的编排顺序及前后之间的联系。 三、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三、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两位数加、减一

13、位数和整十数的旧知识学习新知。的旧知识学习新知。四、关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四、关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五、注意沟通口算和笔算的联系。五、注意沟通口算和笔算的联系。案例分享案例分享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交流、探讨教学设计交流、探讨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第二单元评价建议评价建议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并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并掌握掌握100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二是用所学知识解决以内的笔算加、减法,二是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对本单元的技能评价可以围绕以下两个方问题。所以对本单元的技能评价可以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面进行: 1 1、掌握

14、、掌握100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情况,包括能否正以内笔算加、减法的情况,包括能否正确地列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确地列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能否灵活、简便地计算两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能否灵活、简便地计算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2 2、用所学知识的解决问题,包括能否从问题情、用所学知识的解决问题,包括能否从问题情境中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否用画图、境中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否用画图、连贯思考等方法和策略分析并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连贯思考等方法和策略分析并解决

15、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和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几的数和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第三单元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角的初步认识角角的的初初步步认认识识认识角认识角生活中的角生活中的角 主题图主题图认识角、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认识角、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例例1 1画角画角 例例2 2认识直角认识直角认识直角认识直角 例例3 3画直角画直角 例例4 4认识角和钝角认识角和钝角 例例5 5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例例6 6课标要求:课标要求: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单元目标:单元目标: 1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

16、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 2、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直、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和钝角。 3 3、让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继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力,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第三单元第三单元教材编排特点教材编排特点一、结

17、合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活动认识角。一、结合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活动认识角。二、将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整合进二、将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整合进“角的初步认识角的初步认识”中。中。三、发挥三角尺的教学价值。三、发挥三角尺的教学价值。第三单元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思考教学设计思考一、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正确把握教学要求。一、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正确把握教学要求。二、注意对操作活动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二、注意对操作活动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三、注意在交流和讨论中使学生理解操作活动的内涵。三、注意在交流和讨论中使学生理解操作活动的内涵。案例分享案例分享第三单元第三单元评价建议评价建议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本单元结合生活情

18、境及操作活动,引领学生初步本单元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引领学生初步认识角,体会角的大小变化,知道用叠合法比较角的认识角,体会角的大小变化,知道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会画角,能解决有关角的简单的问题。评价时大小,会画角,能解决有关角的简单的问题。评价时,应紧紧围绕以上内容进行,以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应紧紧围绕以上内容进行,以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活动经验为重点,不宜拔高要求。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活动经验为重点,不宜拔高要求。评价检测可以参考设计以下题型:评价检测可以参考设计以下题型: 指出图形中的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找出指出图形中的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找出生活中的锐角、直角

19、和钝角;标出图形中的锐角、生活中的锐角、直角和钝角;标出图形中的锐角、直角和钝角;在方格纸上分别画一个直角、锐角和直角和钝角;在方格纸上分别画一个直角、锐角和钝角(从给定的点画起);比一比(从七巧板中取钝角(从给定的点画起);比一比(从七巧板中取出所有的三角形的板,比一比它们的锐角,你能发现出所有的三角形的板,比一比它们的锐角,你能发现什么?什么?第四单元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一)表表内内乘乘法法(一一)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初步认识 例例1 1、例、例2 25 5的乘法口诀的乘法口诀 例例1 12 2、3 3、4 4的乘法口诀的乘法口诀 例例2-2-例例4 4乘加、乘减乘加、乘减 例

20、例5 56 6 的乘法口诀的乘法口诀 例例6 6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例例7 72-62-6的乘法口诀的乘法口诀课标要求:课标要求: 1 1、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一)。 2 2、能运用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运用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单元目标:单元目标: 1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知道、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 2、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的口、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么得来的,熟记诀是怎么得来的,熟记2 26 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熟练

21、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熟练口算有关乘法算式。口算有关乘法算式。 3 3、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解决简单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实际问题。 4 4、感受用乘法表示同数连加的简洁性,感受我国语、感受用乘法表示同数连加的简洁性,感受我国语言文字(体现在乘法口诀中)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言文字(体现在乘法口诀中)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豪感。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习习惯。教材编排特点教材编排特点第四单元

22、第四单元一、突出了乘法意义的教学。一、突出了乘法意义的教学。 二、乘法口诀的编排顺序,尊重儿童已有的经验和二、乘法口诀的编排顺序,尊重儿童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三、重视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的教学。三、重视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的教学。四、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思考教学设计思考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一、运用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帮助学生理一、运用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解乘法的意义。二、设计丰富、有趣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二、设计丰富、有趣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

23、口诀。法口诀。 三、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考与表达,获得分析问三、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考与表达,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四、结合乘法口诀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名族自豪感。四、结合乘法口诀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名族自豪感。案例分享案例分享第四单元第四单元第四单元第四单元评价建议评价建议 对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可以围绕以下对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可以围绕以下3 3个方面:个方面: (1 1)学生是否能正确进行乘法意义的多种表征方式)学生是否能正确进行乘法意义的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正确理解乘法的意义;之间的相互转换,正确理解乘法的意义; (2 2)学生是否能熟记)

24、学生是否能熟记1-61-6的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的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算式的计算,并能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进行乘法算式的计算,并能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3 3)学生是否能用情境模拟、画图、语言表述等方式)学生是否能用情境模拟、画图、语言表述等方式进行问题的表征,能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进行问题的表征,能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说明自己的想法。实际问题,并说明自己的想法。评价检测可以参考设计以下题型:评价检测可以参考设计以下题型: 直接写出乘法式题的得数;将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直接写出乘法式题的得数;将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看图写算

25、式、画图表算式、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看图写算式、画图表示算式的意义;根据乘法算式试着编题;解决问题(并示算式的意义;根据乘法算式试着编题;解决问题(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以学生的发展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应该成为我们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主旋律。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教学的主旋律。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培育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每个孩子异,培育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每个孩子都体验成功,把学习快乐带给每一个孩子,都体验成功,把学习快乐带给每一个孩子,我们的课堂也不时地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在我们的课堂也不时地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在那里,我们也可以时常听到那里,我们也可以时常听到“花开的声音花开的声音”,领略到领略到“雪化了变成春天雪化了变成春天”的童话!的童话!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