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12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76429902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3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12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12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12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三12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三12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12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12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文言文阅读湖北省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随州市、恩施市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材料一: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 天下宗周. 而伯夷、 叔齐耻之. 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

2、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材料二: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吾民,有道乎?”太公对曰:“有道。 王得众人之心, 以图不道, 则不战而知胜矣。 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 虽非吾民, 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乃召周公而问焉, 曰:“天下之图事者, 皆以殷为天子, 以周为诸侯。 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对曰:“殷信天子,周信诸侯,则无胜之道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汝言有说乎?”周公对曰:“臣闻之,

3、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武王曰:“善。”乃起众举师,与殷战于牧之野, 大败般人。上堂见玉, 曰:“谁之玉也?”曰:“诸侯之玉。”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 曰:“武王廉于财矣。”入室见女, 曰:“谁之女也?”曰:“诸侯之女也。”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 曰:“武王廉于色也。”于是发巨桥之栗散庞台之财金钱以与士民黜其战车而不乘弛其甲兵而弗用。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天下闻者,咸谓武王行义于天下,岂不大哉?(节选自说苑指武)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

4、不给分。(3 分)于是A发B巨桥之粟C散鹿台之财D以与士民E跳其战F车而不乘G弛其甲H兵而弗用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盍,何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盖亦反本矣”中“盖”的含义相同。B.适,恰当,和屈原列传“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的“适”不同。C说,说法,与苏武传“故使陵来说足下”的“说”含义不同。D.信,确实,与兰亭集序中的“信可乐也”中的“信”含义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武王伐纣临行之时,面对伯夷、叔齐的质疑和阻挠,姜太公非但没有怪罪,还.称赞其为“义人”,亲自扶着他们离开,体现了恢弘的气度和广阔的

5、胸襟。B.伯夷、叔齐坚守内心的道德高地,不为外在因素而改变自己的节操,虽晚年穷困潦倒,最终饿死首阳山,令人唏嘘,但他们为信仰献身的精神足以光耀千古。C.姜子牙认为,统治者如果能加强自身品德修养,给百姓带来好处,得到他们的拥戴,便能所向披靡。他的一番话完全打消了武王对于伐纣这件事的顾虑。D.武王在牧野之战大败殷人,然后将纣王从诸侯那里搜刮的玉器、钱财和美女悉数奉还,体现了仁义之师的风范,也赢得了天下人的诚心归附。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 武王已平殷乱, 天下宗周, 而伯夷、叔齐耻之, 义不食周粟。(2) 天下之图事者, 皆以殷为天子, 以周为诸侯, 以诸侯攻天子

6、,胜之有道乎?14.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伯夷、叔齐兄弟二人与周公对武王伐纣这件事的态度及其依据。(3分)湖北省黄冈市部分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 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 张仪至,称病不朝。 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 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

7、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 楚兵大败于杜陵。(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材料二: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

8、,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注释】丹、淅:即丹水、淅水,前 312年秦军在丹阳大败楚军。 邓,在今湖北襄阳北,钟祥附近。1

9、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伐秦非计也A王不如B因而赂之C一名都D与之E伐齐F是我亡G于秦而取H偿于齐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的“因”的含义,与后文“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不同。B.材料一中“使者反报楚王”的“报”的含义,与孔雀东南飞中“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相同。C. 左徒,是战国时期楚国特有的一个官职名称,是内政外交的主要负责人,中原其它诸侯国没有这个官职。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以

10、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其体例特点与战国策不一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怀王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认为这不是一个好办法,楚国必受大害,但是楚怀王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B.屈原被罢免官职后,秦国想攻打齐国,齐国的惠王很担心,于是让张仪假装离开秦国,进献厚礼侍奉楚王。C.张仪欺骗楚怀王说,秦国愿意奉献六百里土地。等怀王派使者前去接收时,张仪却说他们约定只割让六里的地盘。D.楚怀王开始一心只想得到张仪,之后听信宠姬郑袖的话放走了张仪,等到屈原劝谏后又后悔,派人追赶没追上。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每小题4 分)(1)楚王曰:“张子以寡

11、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2)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14.人教社语文教材认为:蓝田,战国时楚邑名,今湖北省钟祥市西北。但某图书所绘制的秦楚蓝田之战地图(见下图)中的“蓝田”是靠近秦国都城咸阳的蓝田县。 请阅读材料二,找出支持“秦邑说”的理由。 (3分)湖北省腾云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凡与敌战,须要选拣勇将锐卒,使为先锋,一则壮我志,一则挫敌威。法曰:“兵无选锋曰北。建安十二年,袁尚、熙奔上谷郡,引乌桓数入塞为害。曹操征之。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

12、,大水,傍海道路不通。田畴请为乡导,操从之,率兵出卢龙塞,水潦,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虏方知之。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操辎重在后,披甲者甚少,左右皆惧。操登高而望见虏阵不整及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溃。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

13、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兵法谋攻篇)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

14、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操登高A而望B见C虏阵D不整E乃纵兵F击之G使张辽为先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单于,汉朝时期匈奴称其君长为单于,总揽军政及对外一切大权。后泛称北方外族首领。B.卒,指突然,与赤壁赋中“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卒”意思相同。C.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约有战车千乘,士兵三万人。后泛指军队。D.殆,指危险,与项脊轩志中“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的“殆”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操出征既要追击袁尚、袁熙,又要讨伐屡次在边塞作乱的乌桓军队。七月洪水泛滥,无

15、路可走,他率军开凿山峰,填平深谷。B.曹操做到了“无故临之而不惊”,面对强敌,他仔细观察,派遣能征善战的张辽作为先锋,大败敌军,并斩杀敌军首领。C.能征善战者并非一味以杀敌取胜,而是不靠交战、强攻就可以降服敌军、攻占城池,由此可以看出作战谋略的重要性。D.拥有的兵力比敌人多十倍就应当猛烈进攻敌人,拥有的兵力比敌人多一倍就应当集中抗击敌人,比敌人兵力少时就撤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袁尚、熙奔上谷郡,引乌桓数入塞为害。(2)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14.两者材料都讲述了作战的方法,请简要概括其相同之处。(3分)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材料一:羊祜,字叔子。文帝为大将军,辟祜,未就,公车征拜中书侍郎。时高贵乡公好属文,在位者多献诗赋,汝南和迪以忤意见斥祜在其间不得而亲疏有识尚焉。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卫将军。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时长吏丧官,后人恶之,多毁坏旧府,祜以死生有命,非由居室,书下征镇,普加禁断。祜以盂献营武牢而郑人惧,晏弱城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