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善良宛如心灯照亮人生旅程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76429661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8.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善良宛如心灯照亮人生旅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善良宛如心灯照亮人生旅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善良宛如心灯照亮人生旅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善良宛如心灯照亮人生旅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善良宛如心灯照亮人生旅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善良宛如心灯照亮人生旅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善良宛如心灯照亮人生旅程(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文主题训练-善良宛如心灯,照亮人生旅程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什么是善良?有人说:“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把伞。”什么是善良?屠格涅夫说:“永远不要歧视那些贫弱者,平等对待所有人。”什么是善良?弘一法师说:“善良不仅是对人类的关怀,更是对众生的悲悯。”请结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良知与悲悯”的人文主题谈谈你对“善良”的理解,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有人说,如果要在正确和善良中做出选择,请选择善良。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

2、少于800字。3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歌德说“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然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的天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心地善良,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如今有些人不大认可这些传统观念。有人说:“过分的善良,只会让自己吃亏。”有人说:“毫无保留的善良,只会让人得寸进尺。”也有人说:“你小心翼翼维护的善良,最终却变成你最大的懦弱。”这引起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发表你的观点和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

3、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正确是我们要坚持的立场,善良是我们要坚守的品格。如果二者不可得兼,你该如何选择?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参考答案:1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呈现对“善良”的不同理解,“有人说”强调善良是懂得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一个人只有心里装得下别人,有换位思考的品质,才能真正做到慷慨施予。用推及己人的善良化解身边的悲伤,是难得的善良。屠格涅夫的话则强调,善良就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而不论其贫富或贵贱

4、。善良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尊重和善意。现实生活中不乏乐于助人的慈善者,但是,在一些助人者心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抬高自己的地位,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俯视自己的帮助者,更有甚者会将救助看成一种施舍这绝非真正的善良者所为。古人云:“施恩慎勿念,受恩慎勿忘。”这才是助人者与受助者应有的心怀。心存善良,你就不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弘一法师对善良的理解则更宽泛,在他看来,善良是敬畏生命,兼爱万物。地球上不仅仅只有人类生存,还有许许多多和我们一起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我们不仅应该珍惜自己的同类,也应兼爱宇宙万物。因为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我们这个世界才会多彩多姿,我们才丰衣足食,才得以温饱,才能

5、享受这美好的大自然所以,以一颗善良的心对待它们,让它们和我们一同成长是我们的生存法则。题目要求结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良知与悲悯”的人文主题谈谈你对“善良”的理解,教材第二单元所选三篇戏剧作品,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也都遭遇了现实的摧残和毁弃。通过剧中人物的悲情遭遇,表现了不同时代、 不同民族的剧作家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寄托着他们对人生的深切关怀。写作时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书写由此而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哀痛乃至愤懑,激发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等,展开对“善良”的论述。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谦卑地亲吻每一双求助的手。接下来从

6、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众生平等,就算是发自肺腑的同情和由衷的帮助,也应当以一种平等甚至谦卑的姿态献出。二、谦卑的姿态,只会反衬出奉献者形象的挺拔。行文时可以通过鲜明的对比,借助典型的实例,揭示真心的帮助和傲慢的施舍之间的差异。最后总结,谦卑地亲吻每一双求助的手,那手上定能绽放出芬芳的玫瑰。立意:1.有一种善良叫尊重。2.善良宛如心灯,照亮人生旅程。3.真正的善良是内心拥有的慈悲。2例文:抬高枪口一厘米柏林墙前,一个人快速向墙的另一侧奔跑而去。一位士兵举起手枪,咒骂着扣下扳机。子弹在逃跑者的头顶呼啸而过。是士兵的枪法不准?亦或者是他有意地将枪口抬高了一厘米?我也更愿意相信第二种猜测。枪击逃跑

7、者是这位士兵的“正确法令”,而那一厘米则让人看到了善良的可贵。事实上,许多场合下,“正确”来源于一种多数人的立场,通常是一种广泛观点的不断认同所堆砌而成的。人处于其中,区别仅在于你是否从心底认同并履行“正确”。有言:“法律是行为准则的最底线,道德是行为准则的制高线。”因而,通常情况下法律所认可的“正确”与人性之“善良”并不相违背,反相辅相成,制约行为使其不越界。但当某一刻,你发现内心的“善良”在这一点上压倒了众所周知的“正确”时,别怀疑。正确固然是行为准则的一大部分,然而善良更是出自人性的自我判断。多歧为贵,不求苟同。正因人性把控着行为准则最高的那一条线,它更能以俯瞰与大爱,完成对“正确”的审

8、视与评判。若丧失了这只“天眼”,结果亦是显而易见的。即盲目服从所谓“正确”。正如卡尔维诺所提出的“地狱”。抛开“善良”一味服从“正确”无异于对待“地狱”的第一种方式接受并融入。而第二种寻找非地狱的人或事,给予他们空间,使之生存下去,亦可称之为听从内心“善良”之呼唤,寻求“人性”的留存。“抬高枪口一厘米”便是在两者中选择了后者。实际上,士兵并未反叛“正确”,似乎他也无力做到,但这一厘米即为自我的“善良”和良知留了一线生机,更是在人性中升华出一丝神性来。当然,善良并不可成为毁坏法律的借口。局外人中“每一个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可能成为杀人犯”,并但大有别于真正的人性,反是一种以扯断底线以枪害高线即

9、人性的行为。这样的“善良”不出自于自我价值判断,反更类于一种畸形的“正确”了。真实的“正确”与“善良”并无根本上的矛盾,它们为同一目标所服务。但若“正确”使称的“善良”感到不安与无所适从时,请抬高你的枪口一厘米。【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的句子是在正确和善良中进行选择,要选择善良。由此可知,善良比正确更重要。在这个材料中“正确”与“善良”是两个关键词,也是两个核心概念。什么是“正确”?可以理解为坚持的立场,也就是处事的原则,做事的标准要符合事实、规律、道理或某种公认的标准;而对“善良”的界定则为坚守的品格,也就是为人的道德水准,为人要做到心地纯洁,

10、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心地好等。作文材料中已经给出了选择,选择的是善良。善良侧重于品格,更符合普世价值,它指向人美好的天性,在处理自己与他人、外界的关系时,往往是利他的,不讲得失的。正确是相对的,一方面立场上的正确在另一方也许意味着错误乃至邪恶。缺失了善良的温润,所谓的正确也只是冷冰冰的硬铁一块。这个作文的难度在于事例的选择,什么时候应该选择善良呢?比如,一位老人摔倒了,关于“扶不扶”的选择,按照以往扶老人被讹的事件,不扶可能是正确的选择,避免给自己找麻烦,但是选择扶则是善良,是对弱者的同情。这个时候,选择扶就是选择了善良。以此类推,对于弱者,同情和帮助他们就是善良。在写作时,不能一味写善良,而

11、应该兼顾正确,最好有二者的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才会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要选择善良。也不能唱反调,否定材料所给观点,认为应该选择正确。这些都是不符合要求的。立意:1善良永远在场。2永远不要放弃善良。3选择善良永远不会错。3例文:虽迷惘,吾心向善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古老的中国智慧一语点破当下社会的矛盾处境:想要伸出援手,传递善意;却又害怕自己的善良只招来他人的利用与恶意。那么,这种行善反被人欺的现象从何而来?于施善者的角度而言,这是由于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他们有一腔爱他人之心,却偏偏忘记,自身的善意也许换来的只是他人一副虚伪的面具。他们急切的想要救人于水火之中,却忽略了保护自己。于受善

12、者的角度而言,他们中的一些人把他人的善意当作了免费利用的工具。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泛滥让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撕下虚伪的面具,以恶意回馈善良,既然付出了善良,却常常反遭其害,我们还要坚持善良吗?歌德曾说:“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然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所以即便我们在行善之时,受到了他人的欺骗,利用,我们却仍可以清晰的看到:善良,仍然是一条通往永恒的正途。善良是完善自身道德修养的途径。出身贵族的托尔斯泰将全人类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幸福,身为俄国农奴制既得利益者的他却梦想解放所有的农奴,与农奴们“一起生活”。即便因此遭到了妻儿的误解,甚至是农奴的怀疑,他却终其一生将自己的善意洒满世界的每个角落

13、,在给予中得到快乐,在善良中走向永恒。善良可以丰满个体的人格,塑造真正的道德修养。更进一步说,善良所体现的利他主义的核心,其实不仅不是软弱的代名词,更是人类漫长进化历程所保留的生存要素。正是由于人类群体中存在着利他主义者,即使在短时段来看损害了个人利益,但从长久时段来看,却帮助了整个种群的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灿烂文明绽放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行善?首先要学会利用社会资源行善。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壮大,任何需要帮助的对象都不是个体,而是群体。因而想要切实的用善良改变他们的生活,社会的力量不可或缺。就如获得本年亚洲设计金奖的“寺庙零食俱乐部”,它的创始人日本住持松岛靖朗,因为不忍贫

14、困的孩子挨饿,于是以各寺庙无人使用的贡品为起点,号召各社会力量加入零食俱乐部,让数十万孩子的童年也有了美味的食物。通过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它极大的扩展了受助人群,让阳光洒遍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有回报”的行善。“有回报”不是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是实现行善可持续化的手段。穆罕默德尤努斯创办的“乡村银行”获得了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不同于一般以捐款为主的乡村扶贫,它以高利率为广大穷人提供借款,以维系自身的生存,也有效防止了腐败式的扶贫,并将所得收益继续用于帮助穷人,真正实现了可持续的行善。相反,1996年成立的庄妈妈净菜社虽然有着为下岗女工提供生活保障的企业目标,但它只讲形象,却

15、忽视了企业效益,不久就难以为继,只好停业,于是这些员工“再次下岗”。因而,“有回报的行善”不仅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投机行为,更是一种使善意持续化、扩大化的大善之道。虽迷惘,但我始终坚信:这正途,必然是一条信仰善良的向善之路。【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围绕“善良”审题立意。材料给出两种貌似相反的观点,让学生进行辩证思考。“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似乎是说“善良”反而被人欺负,就像温顺的马容易被人骑一样。而歌德的话无疑是说人无论遇到什么都该保持善良,即所谓的“正途”。细细思考辨析,善良的人容易被欺负或欺骗,似乎有一定道理,大到国家之间交往,小到人与人相处,似乎都

16、有这样的时候。再如当今社会,扶起跌倒的老人容易被讹诈,捐款也可能遇到骗子等等。但再想想,我们的善良有错吗?人际交往中我们被欺负是因为“善良”呢,还是因为“懦弱”?有人利用我们的善良,那是他(她)的错,而不是善良的错。当然,提倡善良也要因人、因事而异,一味的善良就是愚蠢。因此,善良也要看对象、讲究分寸。再看歌德的话,“在追求中纵然迷惘”是说我们的善良可能遭遇欺骗,我们也可能因为被利用而迷茫,但是,我们仍旧坚持“正途”。无论生活给予我们什么,都不要改变自己善良的本心。这无疑是正解的。立意:1. 世界以痛吻我,我依然报之以善良。2. 不改善之初心,微笑面对世界。3. 善良也需理性。4例文:莫让善良之光,沦为人性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