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76429652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6.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10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10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10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10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0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兰亭集序教学目标1.进行探究式阅读体验,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生死观。2.启发自我人生感悟并进行表达。教学重点进行探究式阅读体验及表达自我感悟。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人生态度。(重点为乐、 悲、 痛的原因)教学课时课时:本设计可安排在第二课时。一、教学过程师: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

2、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兰亭集序这篇文章。先看标题,只有四个字,从内容理解的角度上,应该怎样停顿?是读作“兰亭/集序”,还是读作“兰亭集/序”?为什么呢?生:读作“兰亭集/序”。因为书下注释中写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士孙统、谢安等人在兰亭举行修禊诗会。会后将诗作汇编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所以题目的意思是“兰亭诗集的序言”。师:很好,其实这种为诗集而作的序,我们并不陌生,之前我们所学的滕王阁序也是如此。那么在兰亭举行的修禊诗会究竟是一场怎样的集会呢?大家可能并不清

3、楚,让我们一起来看课件上的知识介绍。(PPT展示)所谓“禊”是一种风俗祭祀,古人在三月三日这一天,到水边嬉游,举行祭祀、沐浴等活动,以祛除疾病和不详,之后文人会有饮酒赋诗的集会。所谓“修”可以理解为“举行”,所谓“修禊”即指举行祛除不祥的礼俗之事。在兰亭的这次修禊诗会,采用了一种传统的宴饮风俗,就是“流觞曲水”。所谓“流觞曲水”是古人的一种酒宴游戏,“觞”指酒杯,字面上的理解是“流动的酒杯,曲折的水道”,形式上类似于今天的“击鼓传花”,但更风雅而有趣。二、解释字词,疏通文意师:在了解了相关知识后,我们正式进入到文本。文章本身不长,但是有不少需要大家掌握的文言字词。我们昨天已经布置大家提前做好预

4、习工作,接下来进行检查,请大家看幻灯片展示的重点词、句,请结合书下注释,进行翻译。(PPT展示重点词语和句子)生1:“茂林修竹”的“修”指“高”,“列坐其次”的“次”指“地方”,“信可乐也”的“信”指“实在”,“趣舍万殊”的“趣”同“取”。生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是指“众多的贤士全都到了,年长的和年少的都聚集(在这里)”。生3:“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是指“寿命的长短听任造化的安排,最后都注定要消灭”。生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指“本来就知道把生死看作一样是虚诞的,把长寿和夭折看成平等的是虚妄的”。三、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情感脉络师:大家的预习比较到位,接下来我们进入课文分析,

5、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字词解释。请大家齐读第1节,在这节中找一个字概括作者对这次兰亭集会的感受。生:“乐”。师:同学找得又快又准。文中的原句是“信可乐也”,“信”是实在的意思,作者感叹:“实在是快乐啊!”也就是说这次集会不是一般的快乐,而是作者发自内心感受到快乐。那么这是一场怎样的盛会,让作者发出了“实在是快乐”的感叹呢?请从盛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环境、作者兴致等角度,说说兰亭盛会为什么让作者深感快乐?生1:从集会的时间上看,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师:这个时间有什么独特之处吗,所以作者感到快乐?生1:这是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师:很好,抓住了“春”字,其实准确地

6、说应该是“暮春”,暮春时节相当于阳历的四五月份,气候宜人,草长莺飞,生机盎然,正是天朗气清的最佳赏景季节,所以作者说这个时节感到快乐。我们再请别的同学说说其他角度。生2:从集会的地点上看,是“会稽山阴之兰亭”。山阴是山的北面,通常比较阴凉,在暖和的气候下,坐在阴凉的亭子之中,分外舒适,所以作者感觉快乐。师:分析得很清楚。刚刚我们只是分析了第一句话就得到了这么多信息。我们接着分析第一节的其他语句。生3:从与会者的角度,文中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参与到这场集会的都不是庸人,而是贤士,所以作者感到快乐。师:不过我还想进一步问,“贤士”的贤,怎么理解呢?生3:我觉得这个“贤”可能指道德品质高尚,也

7、可能指学识渊博,反正就是和王羲之一样的人吧。师:最后你一针见血地指出来了,这些贤士实际是与王羲之志同道合的人。与真正的朋友在一起,能够畅谈所思所想,彼此呼应,所以分外快乐。生4:我从环境的角度来分析,文中说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里有高峻的山,茂密的树林,修长的竹子,清澈的河流,山清水秀,环境雅致,所以这样的环境让作者感到快乐。师:你分析得比较全面,很棒。最后还有一个角度没有分析,哪位同学来试一试?生5:从作者兴致的角度来分析,作者主要谈了两个方面的感受,一个是“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是说通过喝酒赋诗,来酣畅表达心中幽雅的情怀;另一个是“所以游目骋怀,

8、足以极视听之娱”,能够纵目游览,驰骋胸怀,抒发胸臆,尽享视听的乐趣。能够欣赏风景,抒发胸怀,所以作者这次集会兴致很高,才会深感快乐。师:你的概括能力相当高啊,不过我还是要追问一句,作者说“游目骋怀”,作者纵目浏览看到了哪些事物呢?提醒你,可以往前文去找。生5:看到了广大的宇宙,和繁多的天地万物。师:你找得很好,在此时作者的视野无限大,看到的不仅仅是山水景色,还看到了宇宙和天地。那么由此作者抒发的胸怀也就不仅仅针对此次集会,他可能会想到什么?生齐答:会想到生命、人生、历史等等。师:所以第一节看似在写兰亭集会,实际已经有对生命的思考,自然与人达到高度和谐统一。这样的“乐”不只是在这次兰亭盛会上才有

9、,作者推而广之,在第二节告诉我们,不同的人虽然爱好不同,但总会有自己的快乐。第二节的哪几句话表达了这个意思?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生:是第二节的开头几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人和人的相处,一俯一仰之间,人生已过。有时倾吐襟怀抱负,在家里面对面交谈;有时借其所爱,寄寓自己的情怀,不拘形迹,自由放纵地生活。虽然爱好千差万别,宁静与躁动各有不同,当他们对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对自己感到暂时得意,高兴满足,不知道老年即将到来。师:很好,翻译得非常顺畅。不过快乐并

10、不会长久,当厌倦了,当情随事迁之时,快乐满足自然消失,感慨也就随之产生了。当快乐消失,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请大家齐读第二节,找出相应的句子。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师:哪一句是作者真正要抒发的感慨?生:应该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师:这一句由景到人、由物到理,说明生命短暂有限,之后作者用一个字表达他对此的感受“痛”。四、深入剖析,感悟人生哲理师: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大讨论,他认为,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大家认为呢?生1:人在快乐得意时突然产生对生命短促、世事无常的感慨,很正常,我们经常会在聚会欢乐时

11、感觉人生短暂。(同学哄笑)生2:其实我们学过的赤壁赋就有类似的情感。在游玩正乐时,客人突然产生了“哀吾生之须臾”的感叹。师:能联系到之前所学过的课文,太好了。的确这样的感慨并不突兀,在中外历史上都曾有过。曹操曾写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还有伟大的波斯王克谢尔克谢斯,率领波斯历史上最大的一支远征军向希腊进军,在阿比多斯海湾,他检阅全军,看到他的陆军遮天蔽地,水师布满海湾,感到荣耀和幸福。但随后他伤感起来,潸然泪下,对他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PPT展示相关资料)那么有这样的感慨是否消极呢

12、?生:不消极。正是因为人生的美,它的消亡才让人痛苦,只有热爱生命并且乐在其中的人才会珍惜生命。师:的确如此。有这样感受的人,他们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正如刚刚同学所说,正是因为热爱才会珍惜,因为终会流逝才会痛苦。而王羲之的时代有着特殊的生存背景:两晋时期,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消极,追求清净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认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这就是书中说的“一死生”、“齐彭殇”。很显然,作者对这样的生活理念并不认同。师:在消极的环境中,作者提出“死生亦大矣”,这句话该怎么翻译?如何理解?生:“死和生一样,都是人生中的大事啊。”

13、也就是说死和生都要有价值。师:作者心中想说的就是告诉我们要好好把握生命,死要死得有价值,这点不用说了,而活出价值却是当时人们避谈的话题。在这篇文章中王羲之虽没有明确提出如何活,但在生活中他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他的书法“飘若游云,矫若惊龙”,潇洒灵秀,充满生命力,这正是他抗拒人生虚幻的努力。古文观止中有这样一段话,“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师:像王羲之这样看重生命价值的人,古已有之,正如作者所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作者应该有知音之感,为何还会“临文嗟悼”呢?生:因为“后人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们看前人,

14、会为他们的思想不能为当时人接受而感到遗憾,那么后人看我们今天也可能会有同样的遗憾。师: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说“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在这样的心境下,王羲之写作的原因“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就将他个人的感受,上升到人类普遍的局限性上。所以作者用“悲”字来为这节的情感做总结。师:那么第二节的感情“痛”与第三节的“悲”,两个字能否对调?生:不能对调。“痛”是自身对生命短暂的悲痛。“悲”是由己及人,对一代代人都留有遗憾的可悲,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师:非常好,看来你对这篇文章的情感脉络已经理解得很深刻了。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篇文章做个总结,这篇文章的感情由乐一痛一悲,由乐而生痛,由痛而言悲。但作

15、者的痛、悲恰恰是积极人生观的表现,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作者与时风为悖,对老庄思想进行了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文章最后推及后代,引发后人的反思。【教学反思】上完这篇文章最大的感受是:文言文是文与言的有机结合,文言文教学应该做到文与言恰当融合。所谓“文”是指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语法作用。一篇文言文是文与言融合的有生命的整体,不能把文章仅仅看成传授语法知识的语言材料,而应该将文与言有效融合,用“言”的理解推动“文”的感悟,用“文”的思考促进“言”的掌握。但是怎么才能做到文与言的有效融合呢?哪些方法可以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呢?又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呢?这篇文章的教学实录为我提供了几个思考的角度。首先,“文”以促“言”。兰亭集序是一篇谈人生感悟和生命哲理的文章,在字词理解上比较难,以往不少老师在教学中习惯于先把字词疏通了,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进行文意理解。这样做的好处是词语掌握较为牢固,缺点是文章被割裂,文气被打断,纯粹为了教古汉语而教。而我这次设计教学时,改变了这种模式,强调文意为先,通过对文章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