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前原创抢分预测模拟卷01(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76429506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7.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考前原创抢分预测模拟卷01(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考前原创抢分预测模拟卷01(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考前原创抢分预测模拟卷01(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考前原创抢分预测模拟卷01(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考前原创抢分预测模拟卷01(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考前原创抢分预测模拟卷01(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考前原创抢分预测模拟卷01(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考考前原创抢分预测模拟卷01(适用于新高考全国卷地区)命题:温袭明(湖北鄂东温德克英教研工作室) 审题:北智(黄冈袭明语文教研组)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大小人物各类日记的整理、出版、研究工作如火如荼,所谓“日记学”颇具规模,也使“日记”这一特殊的文字品类,增添了更多的认知可能,成为一道别致的文化现象。日记作者大多按年月日记录当时的时代背景、经济动态、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友朋往来、私人生活等不同侧面,内容包罗万象,蕴藏丰富。这让众多读者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得以在碎片化的阅读中,拼接日记主人的人生轨迹,汲取深厚广博的智慧。日记

2、犹如当下的朋友圈,作者在选择“对所有人可见”或“对自己可见”时,所顾忌的程度肯定不同。比如鲁迅先生的日记,最初具有备忘性质,不具备“作品性”,也不亲近读者。鲁迅生前并不准备发表自己的日记,在鲁迅手定的著述目录二纸中,就不包括日记。在日记体杂文马上日记中,鲁迅先生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谈到自己的日记。对于自己日记的读者,鲁迅强调说:“我本来每天写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大约天地间写着这样日记的人们很不少。”至于日记的内容,他写道:“我的日记写的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无所谓面目,更无所谓真假。”对于自己特意写给别人看的日记,鲁迅曾有过率直幽默的自白:“因为这是开首就准备给第三者看的,所以恐怕也未必很有真

3、面目,至少,不利于己的事,现在总还要藏起来。”对于那种“以日记为著述”的日记,比如“上自朝章,中至学问,下迄相骂,都记录在那里面”的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鲁迅颇不以为然。对这套日记,鲁迅曾以调侃的口吻评价道:“若有志在立言,意存褒贬,欲人知而又畏人知的,却不妨模仿着试试”,但同时也指出此书“不像日记的正脉”。依鲁迅先生的逻辑,“欲人知而又畏人知”的心态偏离了日记正脉。正是由于日记具有相当的私密性和敏感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名人时贤的日记很少公开,很少引起关注。日记,是人们生活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回顾自己思想变化、心灵升华的一面镜子,乃个人心灵独唱。致力于日记写作与传播数十年的自牧先生,有此见解:

4、“日记首先要真实,其次才讲文采。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不可自欺欺人。修饰润改过往的日记,便等于篡改过去的历史。一个人,要敢于对过往的一切予以承认,发生了的,便是存在;存在了的,就成了历史。”考据学者、文化史学者、传记作家特别重视日记,是因为他们从日记这个“宝藏”里,能够见到“活的”关于个人、关于当时社会的记载。如何确保“活的”就是“真的”呢?在源头上,日记作者有所隐瞒的现象,不胜枚举。而碍于隐私和其他各种原因,日记整理过程中也存在删削。清史研究专家孔祥吉教授曾指出,中国的封建文人是要面子的,为了种种原因,他们把已经写好的日记进行改删。因此,要特别注意考据的问题,否则会误入歧途,写出不真实的历史。

5、(摘编自卢昱擦亮日记中的真实镜像)材料二:在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中国日记学”也应进入学术规划之中。在晚清日记中的世情、人物与文学的前言中,张剑指出,既有的中国近代日记研究存在缺乏总体性研究、日记文献整理不足、日记文献整理品质不高、缺乏新鲜视角与深入挖掘等问题,希望通过全面清理中国近代日记文献遗产,写出一部具有学术导航和学术深度的“中国近代日记文献叙录”,精心选择一批学术价值高、流传稀少以及数据库难于辨识的稿钞本日记做有难度和深度的整理,并在整理的基础上加强对日记作者的自我形象建构、日记的产生与流转过程、日记与科举、日记与民俗、日记与身体、情感、心态等诸多关系的研究,尤其强调要加强对近代日

6、记理论研究的重视,在现有数据库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具有高级分析功能的中国近代日记文献数据库。他呼吁以中国近代日记文献为核心,以“叙录”描绘其形貌,以“整理”锻造其骨肉,以“研究”凝聚其神魂,以“数据库”开发其潜能,注重文献整理与理论阐释相结合,以期多角度、多方位地建立起有血有肉、多元共生的“中国日记学”。在私史微观:中国现代作家日记的多元透视中,廖太燕也提出,“中国日记学”的构建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条件。日记文献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社会价值,积极推进日记研究有利于更为有效地服务当下的学术发展与文化建设,对于我们真实全面地理解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至关重要,建立“中国日

7、记学”正当其时。(摘编自唐娒嘉中国近代日记研究的拓展、反思与未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日记是特殊的文字品类,虽然给读者呈现的是碎片化的阅读,但是内容丰富多彩,几乎涵盖某一时期的方方面面。B. 日记的作者有权选择日记是只给自己看,还是也可以允许别人阅读,只不过不同的选择带来的顾忌程度有所不同。C. 有时一些名人不愿意公开自己的日记,这是日记本身的私密性决定的;而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日记则敏感性较低。D. 我们需要全面清理中国近代日记文献遗产,写出高水平学术著作,这样有助于解决中国近代日记研究存在的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8、 近年来,撰写日记的人越来越多,直接促进日记学的规模发展,这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B. 日记能记录人们日常生活,也能帮人回顾个人心路历程。自牧先生认为对以前日记修饰润改的做法不可取。C. 要想确保“活的”就是“真的”,必须重视对日记的考据,这是因为有些日记存在有所隐瞒或删改的情况。D. 建立“中国日记学”,积极推进日记研究,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这是日记文献的诸多价值决定的。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 郁达夫所写的日记内容之丰,艺术成就之大,并不在他的小说创作之下。B. 戊戌政变后,翁同稣怕受牵连,改换了日记中曾来拜访的“康有为”的名

9、字。C. 上世纪60年代初,雷锋日记出版发行,满足了当时人们学习雷锋的需要。D. 作家小王把他的微信朋友圈权限设置成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为最近三天。4.对于日记,鲁迅有自己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分析。5.构建“中国日记学”应该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迷 路刘国芳有一天,我一个人去爷爷家。爷爷住在一个叫夏村的地方,以前我去过,跟大人去的。爷爷家不是太远,我跟在大人屁股后面,走了那么十几二十几分钟,就到了。但这天,我一个人走了好久好久,也没到那个叫夏村的地方。到后来,我迷路了,眼前的路一点也不熟,不知道走到哪儿了。记得以前我跟在大人

10、后面,大人总让我快走,说不跟上会迷路。没想到今天真的迷路了,我吓坏了,坐在路边呜呜地哭起来。这时三个老人走过来,问我:“你坐在这里哭什么?”我说:“我迷路了。”他们说:“你要去哪里?”我说:“我要去爷爷家,夏村。”三个老人笑了:“我们也去夏村,你跟我们走吧。”我不哭了,站起来跟着他们走。三个老人年纪都很大,走得很慢。走了大概半个小时,还没到。我问他们:“爷爷,怎么还没到呢?”他们说:“快到了。”我不问了,跟着他们。不知道走了多久,我忽然发现只有两个老人了,有一个不见了。我问两个老人说:“还有一个爷爷呢?”一个老人回答我说:“走了。”我说:“走了,去哪儿了?”一个老人说:“去另一个世界了。”我知

11、道另一个世界是什么意思,很惊讶:“好好的,那爷爷怎么就走了?”另一个老人说:“年纪这么大,随时都有可能不在这个世上了。”我不问了,跟着他们。又走了很久,还没到,倒是又少了一个老人。我看着他问:“那个爷爷,是不是也走了?”老人点点头说:“是。”我说:“年纪大了,随时都有可能不在这个世上了?”老人又点头说:“是。”我不再做声,跟着他。又走了好久好久,还没到,倒是一不留神,那老人也不在跟前了。我有些害怕,到处看着,还喊:“爷爷,爷爷,你在哪?”没人回答我。我应该想到,这个老人也走了。剩下我一个人了,我记得我要去爷爷家,他住在一个叫夏村的地方。但现在,几个认识路的老人都不在了,没人带我去了,我又迷路了

12、。但这回我没哭,我继续往前走,左顾右盼。正张望时,一个孩子看见我,走过来对我说:“爷爷,你要去哪儿呀?”我说:“你喊谁爷爷?”孩子说:“喊你呀!”我吓坏了,我不是要去找我爷爷的吗?怎么我也变成爷爷了?(有删改)文本二:迷 路刘国芳领导小时候住在乡下的一幢老屋里,这幢老屋五幢直进,有八、九十间房子。老屋左右相连,也是这种五幢直进的大屋子,互相之间有耳门相通。有生人走进来,半天出不去。领导小时候当然还不是领导,他只是个孩子,老屋里的人喊他小勇。小勇有一天和几个孩子在老屋里捉迷藏,这间屋子蹿到那间屋子。忽然,小勇看见一个小女孩蹲在一个耳门里哭,小勇便过去问她说:“你在这里哭什么呀?”小女孩说:“我迷

13、路了,怎么也出不去。”小勇就笑了,小勇说:“这还哭呀,我带你出去。”说着,小勇就带着小女孩穿过几个耳门,出去了。还有一次,一个大人也迷路了。这大人见了小勇,问:“我怎么走来走去,就是出不去呢?”小勇又笑,小勇说:“大人也会迷路呀,我带你出去。”也是穿过几个耳门,小勇把那个大人带了出去。小勇大了后,就离开了老屋。再后来,小勇就当领导了。当了领导后,再没人喊他小勇了,都喊他领导。领导现在又到老屋来了,不是衣锦还乡,是仓皇逃来的。几个亲信都出事了,领导知道自己早晚要出事,生出逃走的想法来。老屋安全,领导于是关了手机,逃到这儿来了。但进了老屋,领导发现老屋已今非昔比了。以前单是一幢老屋里,便住了几十户

14、人家,老屋里到处人声鼎沸,热热闹闹。但现在,老屋衰败了,到处是倒篱烂壁。领导在老屋里走了好久,也没看到一个人。后来,领导就看见了一个孩子。孩子说:“叔叔,你是不是迷路了呀?”领导说:“我没迷路,我怎么会迷路呢?”孩子说:“迷路了也不要紧,一个人总有迷路的时候。以前有一个小女孩,迷路了,我带他出去了。还有一个大人也迷路了,也是我带他出去的。叔叔迷路了,我同样可以带你出去。”领导看着孩子说:“你这孩子真有意思,你是住在这里吗?”孩子说:“是。”领导又说:“你叫什么?”孩子说:“小勇。”领导有些诧异,领导说:“你叫小勇?”领导说着时,仍走着。孩子见了,说:“我看叔叔真是迷路了,你跟着我,让我带你出去

15、。”领导这回竟听从了孩子,跟着他走出了老屋。没人知道领导的这次潜逃,悄无声息地,领导回去了。几天后,领导又一次来到了老屋。他想再看一看那个叫小勇的的孩子,然后去自首。领导找了好久,穿过一个又一个耳门,也没见到那个小勇。领导出来时,看见一个老妪在门外晒太阳,便问她说:“请问婆婆,老屋里住了个叫小勇的孩子吗?”老妪摇头:“这老屋有二十年没住人了。”领导就怏怏而去,但后面,老妪忽然又告诉他说:“二十多年前,老屋倒有个孩子叫小勇,听说已当了大官了,你是不是找他呀?”领导回头看了看老妪,点点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一首段写“我”一个人去夏村爷爷家,本来并不远的地方却很久没到,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 文本一中反复记述“不知道走了多久”“又走了很久”“又走了好久好久”,这是为故事最后的结局作铺垫。C. 文本二中的老屋房间众多结构复杂,这些特点这使得不论小孩还是大人都会在老屋中迷路具有了合理性。D. 文本二中的“领导”是个腐败官员,他预感到自己要出事,先是准备潜逃,在两次回老屋后决定去自首。7.下列对两个文本共有的艺术特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情节简单而构思精巧,人物数量少且关系比较单纯,围绕单一的线索展开故事。B. 人物形象大都没有姓名,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