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373243393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4.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一年级11月联考历史试题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如表是我国新石器时期部分文化遗存及地域分布。由此可知,这一

2、时期的文化遗存( )A. 分布高度集中B. 呈现多元起源C. 体现阶级分化D. 神话色彩浓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我国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在黄河上游、中游、中下游、辽河上游和长江下游等地均有分布,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呈现多元起源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分布相对分散,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阶级分化的信息,排除C项;神话色彩浓郁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春秋战国之际,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A.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B. 农业和工商业繁荣C. 中心城市人口众多D. 货币流通十分广泛【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而其中生产工具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正确,BCD均不属于生产力层面,不符合题意,排除。3.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A. 分封制度的终结B. 大一统中央集权

4、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 宗法制度的湮灭D. 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至秦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项正确;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形成,并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湮灭,排除C项;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排除D项。故选B项。4. 据史记记载,汉文帝时期,淳于缇萦的父亲被诬告受肉刑,淳于缇萦上书称死者不能复生,断

5、肢体不能再续,愿代父受刑。皇帝为之感动,并说不可未经教化就施刑,于是宽免其父并废除肉刑。从中可以看出( )A. 政府取消了对民众的刑罚B. 百姓生活水平大大提高C. 儒家思想确立了正统地位D. 统治者重视德政和孝道【答案】D【解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前期,汉文帝肯定缇萦救父的行为,强调教化为先,并废除肉刑的故事,反映出当时的统治者重视孝道,推行德政,D项正确;缇萦救父只是个案,西汉政府取消了残害身体的肉刑,并未取消刑罚,排除A项;材料与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无关,排除B项;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才得以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5. 某同学在历史笔记中列举了“推恩令”“初置刺

6、史”“尊崇儒术”等措施。由此可知,他正在学习的内容是( )A. 周武王推行分封制B. 汉高祖建立汉朝C.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D. 汉光武帝重建汉朝【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推恩令”“初置刺史”“尊崇儒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汉武帝时期“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发展和完善了地方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时期的政策,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所以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项正确;材料中没

7、有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材料内容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汉高祖建立汉朝无关,排除B项;因“汉光武帝重建汉朝”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6. 汉乐府诗内容丰富,有表现民众生活悲苦的病妇行,有控诉战争残酷的战城南,有追求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有所思,还有鞭挞统治阶层荒淫与贪婪的相逢行。由此可见,汉代乐府诗( )A. 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特点B. 真实反映了汉朝的历史状况C. 缓和了当时社会阶级矛盾D. 是官府体察民情的主要渠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乐府诗内容丰富,且主要以反映批判社会现实为主,因此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特点,A

8、项正确;乐府诗属于文学作品,一定程度反映了历史社会状况,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汉乐府诗批判了社会现实,但能否缓和社会阶级矛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乐府诗反映民间疾苦,是官府体察民情的渠道之一,但不是主要渠道,排除D项。故选A项。7. 如图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序号与政权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A. 后蜀后周北魏宋B. 后蜀北魏后周隋C 西晋北魏北周宋D. 西晋北汉后周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被西晋统一,是西晋;十六国末期,北魏统一北方,是北魏;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是北周;420年,低级士

9、族出身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东晋灭亡,是宋。综上分析,C项序号与政权对应完全正确,C项正确;ABD项对应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8. 宋、齐、梁、陈相继更替,历史上合称为“南朝”。当时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还在继续,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同时,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手工行业都比较发达。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这体现了( )A. 民族交融与江南开发B. 南方发展以统一北方C.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 南北对峙格局被打破【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当时由北向南大规模人口流动还在继续”可知这一时期民族

10、融合加强,根据材料“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手工行业都比较发达”、“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可知这一时期南方得到开发,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南方要统一北方的意愿,排除B项;结合史实,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宋朝完成的,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南北对峙的格局未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A项。9. 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之后,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为此,他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些措施( )消除了民族矛盾推动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北魏发展实现了国家统一A. B. C. D. 【答案】C

11、【解析】【详解】孝文帝一系列改革,不仅促进了民族交融,也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符合题意,C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但不可能消除民族矛盾,不符题意,排除A项、B项;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的发展,有利于北魏统一北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0.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江淮的运河-邗沟。此后历代都有运河工程,其中隋朝的工程最为浩大。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这表明隋朝大运河( )A 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B. 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D. 改变了南北人口布局【答案】B【解析】【详解】

12、根据材料“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凿,首次实现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使“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说明隋朝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B项正确;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是在元朝时期,排除A项;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改变了南北人口布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1.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修建含嘉仓。含嘉仓共有近300个粮窖,能够储粮500多万石,主要用于储存东都周围州县的粮食,以保证东都粮食的充备。据此可知,隋朝( )A. 粮仓分布遍及全国B. 社会经济获得发展C. 实

13、施轻徭薄赋政策D. 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隋炀帝时期修建的含嘉仓粮窖数量多,储粮量大,且主要用于储存东都周围州县的粮食,体现了当时农业的发展,仅东都周围州县的产量就可以达到500多万石左右,据此可知隋朝社会经济获得发展,B项正确;题干不能体现粮仓遍及全国,排除A项;题干并未体现轻徭薄赋政策,排除C项;东都周围州县粮食产量提高不能体现阶级矛盾有所缓和,排除D项。故选B项。12. 某中学一历史小组对历史上的盛世很感兴趣,他们搜集了以下历史信息,如图。该历史小组研究的盛世是( )A. 文景之治B. 贞观之治C. 开元盛世D. 大定之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李

14、世民.劝课农桑.天可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时期,排除C项;大定之治是在金朝金世宗统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3. 如果把“丝绸之路”“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主题,适合作为主题名称的是( )A.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B. 国家的强盛和统一C. 政权分立民族交融D. 王朝重视对外交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文成公主入

15、藏”“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体现了唐朝国力强盛,对外联系密切,因此,适合作为主题名称的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A项正确;国家统一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和辽宋夏金时期的特征,排除C项;“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不属于对外交往,排除D项。故选A项。14. 唐初,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议事的制度和机构,即政事堂。据此可知,政事堂设立的意图是( )A. 创新中央决策机构B. 强化中央集权C. 提高中枢行政效率D. 分割宰相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从“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所以设立了政事堂,可知政事堂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枢行政效率,C项正确;题干设问是意图,A项只是一种手段,排除;中央集权是指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宰相权力的问题,无法体现是否分割相权,排除D项。故选C项。15. 唐朝初年,一位农民在农忙时节可以通过交绢帛或麻布给政府,来避免因服徭役而耽搁农事。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 国家税收的增加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