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南宁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末期考试 历史 Word版答案解析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373242929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省南宁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末期考试 历史 Word版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西省南宁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末期考试 历史 Word版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西省南宁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末期考试 历史 Word版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广西省南宁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末期考试 历史 Word版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广西省南宁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末期考试 历史 Word版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省南宁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末期考试 历史 Word版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省南宁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末期考试 历史 Word版答案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末期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 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A. 皇权的独尊B. 中央集权的强化C. 等级制度的森严D. 文化专制的扩展【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中“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可知,宋代第一个是“赵”,明代第一个是“朱”,而这些都是皇帝的姓氏排在首位,主要体现了皇权的独尊地位,故选A;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

2、,排除B;百家姓的顺序并非等级顺序,排除C;百家姓的排序不能体现文化专制,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联系所学皇帝制度的内容分析解答。2. 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王中肩”。这段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 春秋争霸战争B. 宗法分封制破坏C. 郑国变法效果显著D. 统一条件已成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增长,诸侯与周王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王权衰弱,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材料中的“周郑交质”“射

3、王中肩”反映出分封制和宗法制被日益破坏和削弱。故答案为B。ACD项不能反映实质,不能反映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等级关系的破坏,排除AC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3. 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这种现象说明A. 分封制在秦汉以后仍然长期存在B. 郡县制不能完全解决地方行政的弊端C.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汉后受到削弱D. 郡县制大大地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本题以“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考查专制主

4、义中央集权制知识点。A项“长期存在”说法错误;题干述及的是“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其因是“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B项正确;从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央集权应是不断加强,并不是“削弱”,而且题干未涉及中央集权,C项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或涉及。点睛:官员是国家任命的,而且不定时的流动,一些繁琐的事务由熟悉地方事务,又有专门技术的“吏”来处理,在处理国家事务和地方行政时,官是外行,吏是内行。外行虽然在名义上领导内行,内行却可以在实际上糊弄外行。吏把持地方行政事务的处理,结成盘根错节的地方关系网,表现出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弊端。4. 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

5、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并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任职本地,而且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地方官赴任,不许携带父母以及15岁以上的儿子。以上规定A.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确立B.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C. 完善了科举制度的实施D. 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可知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秦朝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A选项排除;材料与科举制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

6、反映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与提高官员的整体素质无关,排除D。5. 唐宋时期,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宰相通过,加盖印章,方能成为一道合法的诏令而生效,皇帝自宫内直接发出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会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这主要说明了A. 科举制使得官僚参政水平提高B. 君主失去了独裁地位C. 三省体制主观上是为了限制君权D. 最高决策程序的制度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由材料关键信息“原则上须宰相通过”“会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科举制”,属于无关项,排除;B项“君主失去了独裁地位”。C项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

7、,排除。D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名师点睛】注意把握到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三个趋势:第一,皇权(君权)日益加强,相权逐步受到削弱。第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自主性越来越弱。第三,封建统治者对人们的思想控制逐渐加强。6. 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北宋在保留了唐代以来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的官称的同时,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另派官员担任实际职务,称为“差遣”。实行“差遣”的主要目的是A. 笼络民心B. 加强中央集权C. 强化皇权D. 剪除异已势力【答案】C【解析】A项从“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以及“

8、主要目的”之限定都可以排除;题干中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B项排除;题干反映的是北宋权职分离的现象,其目的是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但这并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应是从皇权巩固角度分析,故C项正确;D项具有较大的迷惑性,不符合“主要目的”之要求。故答案选C。7. “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直接原因是因为明代A. 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 中枢机构设置调整C. 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明朝废丞相,六部地位提升,因此六部长官的品级提升,故选B;材料中指同样的六部最高长官由三品变为

9、二品,说明是品级的调整,不是晋升容易问题,排除A;材料中未涉及到科举内容,排除C;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材料中品级变化的根本原因,不是直接原因,排除D。8. 为鼓励人们观剧,雅典人在城市附近修建了许多露天剧场,符合现代声学和光学原理,所以场地虽大,但是坐在剧场不同地方的观众都能清楚地看到演员的表演。鼓励观剧的根本目的是A. 让公民接受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B. 让公民接受声学和光学科技教育C. 扩大雅典文化艺术在世界的影响D. 鼓励欣赏公共文化,培养公民意识【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据材料“场地虽大,但是坐在剧场不同地方的观众都能清楚地看到演员的表演”可知,目的是培养公民意识,故D

10、项正确;其他三项不属于根本目的,故A、B、C项错误。9. 2017年5月3日英国首相特普莎梅获女王同意正式解散议会。议会解散后,议会下院所有席位自动空缺,但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由此可见,英国A. 君主掌握一定的权力B. 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C. 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D. 女王有制约首相权力【答案】C【解析】“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说明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英国君主掌握一定的权力,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上议院解散,故B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女王有制约首相权力,故D错误。故选C。10. 某教科书以“北美大陆上的新体

11、制”为题,叙述美国建国时期的制度创新。在人类政治文明长河中,美国1787年宪法的创新之处首推A. 建立统一的联邦政府B. 全体官员由选举产生C.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D. 白人享有全部选举权【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的1787年宪法,其制度的创新是在首先实践了启蒙运动中的三权分立的观点,这是最主要的,其他选项中的制度不是创新之处,所以选择C项。11. 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A. 被迫卷

12、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冲击了“夷夏”观念,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C. 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D. 中国的历史进程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答案】C【解析】【分析】“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可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鸦片战争冲击了“夷夏”观念,促进了思想解放,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表述错误,C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

13、信息是“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思考。【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2. 近代有识之土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 领事裁判权B. 片面最惠国待遇C. 永久居住及租地权D.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答案】B【解析】“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反映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特点,即利益均沾,故B正确;领事裁判权侵犯中国司法主权,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永久居住及租地权,故C错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属于天津条约,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故选B。13. 直接受

14、太平军威胁的清朝地方官员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认识到,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在中央的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长技。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A. 加速了清政府统治的瓦解B.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C. 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D. 获得了知识分子群体的支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清政府的地方官员主张“借洋兵助剿”,中央官员也主张改变国策,向西方学习可以看出,清政府上下都认识到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为之后开展的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太平天国运动使一些开明的地主阶级认识到学习西方技术的重要性,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太平天国运动促成了

15、清政府的自救运动,而不是加速了清政府统治的瓦解,故A项错误。CD两项没有体现,故排除。 14. 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皆矣。”该战之后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C.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D.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C【解析】“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皆矣”反映了甲午战争的结果,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故B错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故C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材料关键信息所提示的战争是哪一场战争,学生可以抓住“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皆矣”,认识到“我最亲之藩属”指台湾,“威海之海军”指北洋舰队,据此即可得出甲午战争的判断,再回忆出甲午战争的影响,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5. 现在的学者提出一种观点“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