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10《过秦论》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优****源 文档编号:371564273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3.10《过秦论》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3.10《过秦论》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3.10《过秦论》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题过秦论 贾谊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2背诵课文3、4、5段。过程与方法1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2学习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叙议关系,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3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

2、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教 学 设 想教材分析过秦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这种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学情分析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

3、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应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读史,使我们在形象、具体的文学氛围里感受到了历史的苍凉与凄美;读文,又使我们在抽象、概括的历史王国里感受到了文学的严肃与深沉。这种二元化的收获,正是未来的教育趋势。所以,历史教学理应融入文学、哲学、美学等多元因素,使历史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综

4、合能力的学科,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法设计1诵读教学法。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难度较先秦散文小,宜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写作特色、语言特点的分析鉴赏皆融于诵读中。2评品法。从品评鉴赏的角度,通过设置几个鉴赏点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具体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学法指导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确定以下学法: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C、

5、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媒体课时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教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看看这副对联,谁能猜到它说的是哪位历史名人?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西汉杰出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常以屈原自比。离骚和治安策,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在长沙的“屈贾祠”,这副楹联就是颂扬他俩的爱国之心,盖世之才的,“亲不负楚”指屈原与楚王同姓,故曰“亲”;“疏不负梁”指贾谊与梁

6、怀王异姓,故曰“疏”。上联说屈原不负楚国,贾谊不负梁王,都尽到了臣了的职责;下联说屈的离骚和贾的策论,都是千古流传的好文章。二、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年),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周勃、灌婴等诋毁陷害,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

7、)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明人辑有贾长沙集。贾谊的才学令人倾服,贾谊的早逝令人惋惜。后世许多文人都把贾谊看作怀才不遇的典型,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司马迁作史记时将贾谊与屈原放在一起作屈原贾生列传;唐初王勃作藤王阁序曾写到:“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唐代李商隐作贾生诗也写到:“贾生才调更无伦”。三、释题过,过失,过错。这里做动词,意思是指出过失。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失的意思。过秦论是贾谊的代表作,目的在于为汉文帝提供政治

8、借鉴。文章对秦王朝的发展作了一次宏观的扫描,系统分析了秦统一中国前后的成败得失,开创了我国史论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重在讨论 秦始皇的过失,中篇重在讨论 秦二世的过失,下篇重在讨论嬴子婴的失误。课文所选的是其中的上篇,最为有名的一篇。设计依据:用对联激活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加。导入新课,通常从旧课入手,或介绍与新课有关的作者和背景。而此导入中,引述相关对联却收到了比传统导入要好得多的效果把贾谊与屈原相提并论,让学生在未读过秦论时,先了解贾谊文章的历史地位与文学价值,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选一学生读注解。四、背景介绍教师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

9、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秦统一天下之后,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但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

10、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五、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了解战国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整篇文章内容。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

11、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七、同桌之间对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交流看法,逐段翻译课文本文篇幅较长,并且有一字句不易理解,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完全读懂内容有一些困难。这样的话,老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把一些难点,或是出现词类活用比较多,局势比较特殊的句子,老师可以先给学生画出来,存疑,或是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解决。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

12、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八、划分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14)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全过程从孝公即位到子婴降汉止,长达154年。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九、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

13、,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学生思考、交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之上,让学生纵观全文,梳理文章结构。学习时要主要作者是按秦王朝的崛起、扩张、灭亡的时间顺序,借助历史事实,逐层推进,最终以颠扑不破的论辩,水到渠成的点出主题。着重归纳了实词“制”“亡”“遗”“利”等,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使动用法,被动句、状语后置句。十、布置作业1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二题。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教 学 问 题 集 锦解 决 问 题 措 施 及 实 践 结 果问 题 原 因 分 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