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单选复习哲学

上传人:精****源 文档编号:367980897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68.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单选复习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哲单选复习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哲单选复习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哲单选复习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哲单选复习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哲单选复习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单选复习哲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由的关系是()A只有摆脱必然性的制约,才能自由B二者是绝对对立的C二者并无本质差别D自由必获真知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的本质在于()A人能够改造更替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D.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然C、人化自然不再遵守自然规律D、任何劳动产品都是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的统一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马哲单选复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A它与自然规律没有区别B它存在于人的活动。真象和假象都自然界的存在物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7/8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A.从实践到认识,

2、从认识存在的第一性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C客观实在性D实物性3/8机器思维()A和人类思维没有联系B能超 作者: 日期:2同回答是()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标形成B物质文明的发展C语言的发展D生产劳动机器思维()A和人类思维没有联系B能超过人类思维C能部分代可以()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下列的任意否定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A.第一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

3、运动的关系问题 D. 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认为世界是( )A 客观存在的 B 人的意识创造的 C 由神创造的或者是由客观精神产生出来的 D 由两个 本原构成的下列观点中不属于唯心主义的是( )A 心外无物 B 万物皆备于我 C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的世界观是人们对于( )A现实世界某一具体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B现实世界某一领域的思考和认识 C世界形 势的基本估计和态度 D世界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思考和认识哲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只适用于( )A 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 B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 C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领域 D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一元论就是认为(

4、 )A 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C世界在本质上是发展 D世界 的本原只有一个.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划分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标准D.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第一章答案:A C D D C D A第三章空间是指( )A 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B 事物之间的距离 C 物体的体积 D 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 )A 认为静止状态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B 承认静止的相对性 C 否认运动的相对性 D认为运动状态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 )A存在的第一性 B物质运动的绝对

5、性 C客观实在性 D实物性3 / 8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第三章答案:DBCCDBCBD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下列表述中正民服务的宗旨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C.真相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表面D.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轻重的作用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纸上得来终学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强调的是()A读书不能机器思维( )A 和人类思维没有联系 B 能超过人类思维 C 能部分代替人类思维 D 能完全代替人类思 维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心理起决定作用的是( )A 人脑的形成 B

6、物质文明的发展 C 语言的发展 D 生产劳动机器思维( )A 和人类思维没有联系 B 能超过人类思维 C 能部分代替人类思维 D 能完全代替人类思 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这是( )DA.神秘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范畴是( )BA.一切哲学的基石 B.唯物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C.辩证发展观的基石 D.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石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句话体现了( )CA.唯物主义时空观 B.形而上学时空观C.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D.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

7、,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第三章 答案:D B C C D B C B D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下列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 自然界从一开始就划分为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B、 人化自然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所改造了的自然C、 人化自然不再遵守自然规律D、 任何劳动产品都是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的统一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个人对社会所作奉

8、献的多少C.个人知识才能的多少A)B.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D.个人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4 / 8独立于社会之上的力量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A决定作用B加速或延缓的作用C无足界的某一领域C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领域D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一元论就是认为()A世界在本质上是物到实践C.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B.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D.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必然和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C质变优于量变D.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矛盾的斗争性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A. 自然条件的单纯富饶C.土地肥沃、雨量适中的平原D)B.草木繁茂、雨量充足的热带D. 自

9、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人口因素可以( C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D.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 人的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的现实性 B 人的主观精神的活动,具有随意性 C 人 的社会活动,具有阶级性 D 人的本能活动,具有遗传性国家的实质是( )A 调和阶级矛盾的工具 B 阶级统治的工具 C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 D 独立于社会之上的力量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 )A决定作用 B加速或延缓

10、的作用 C无足轻重的作用 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纸上得来终学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强调的是( )A读书不能获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人的本质在于( )A人能够改造世界 B人是双足能说话的动物 C人有思想和理性 D人是一切社会关 系的总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D决定国家 的贫富强弱下列社会意识诸形式中, 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D法 律思想、逻辑学、 宗教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

11、关系是( )A 书本知识是源,实践经验是流 B 书本知识可靠,经验知识不可靠 C 书本知识重要, 实践知识不重要 D 书本知识是流,实践知识是源人的本质是( )5 / 8()A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的关系B相互对立和相互统一的关系C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渗透的任意否定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A.的关系。假象与本质有着内在的联系:假象作为现象的一种,也表现本质。这是因为,假象的产生是本质决定的。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A变A 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 B 一切社会关系

12、的总和 C 有意识有目的的自由活动D 由个人自由选择的活动决定的下列人性观点属于正确观点的是( )A人性善 B人性恶 C人性有善有恶 D人性是在社会中形成的第四、五、六章答案:B A D C A A B B B D C C D B D第七章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A 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 推理等逻辑关系 B 事物或现象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和相互制 约 C 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关系 D 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老子中说: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表明(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 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C质变优于量变 D. 质 变和量变相互渗透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A 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B 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C 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D 相互吸引、相互 贯通事物的量是指( )A 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B 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C 事物的规模、程度及其构成部分在空间 上的排列组合 D 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 )A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的关系 B相互对立和相互统一的关系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