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程标准]1.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知识点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学(1)汉代: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2)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4)唐代:儒学复兴运动①原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②时间:唐朝中期③内容: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2.道教(1)兴起:东汉末,是中国本土宗教2)发展3.佛教(1)传入:两汉之际2)发展(3)曲折:反佛斗争①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②概况: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反佛最杰出的代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③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佛教的发展知识点二 文学艺术1.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2.艺术(1)书法(2)绘画(3)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知识点三 科技1.魏晋南北朝(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2)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3)地理学: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2.隋唐(1)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2)科技(3)天文:唐朝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4)医学: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知识点四 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2)东晋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3)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天竺取经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4)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日本空海来长安求法,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2.其他(1)唐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链接·选择性必修3·P52-53】知识点五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物质和技术交流(1)中国输出①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③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④陶瓷特别是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不仅被用于日常生活,而且成为建筑或墓碑的装饰品2)输入中国①西汉一度征服大宛国,获得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苜蓿以及葡萄等②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④棉花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2.文化交流方面(1)中国输出: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2)输入中国①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②祆教(俗称拜火教,流行于古代波斯)、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③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1.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人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还用白马驮来佛经,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修建佛寺。
摘自必修教材P42)这主要体现了哪一种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提示 佛教2.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摘自必修教材P43)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提示 封建经济繁荣(物质基础);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条件);选官制度和官僚政治的成熟(人才条件);民族交融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多元文化基因)3.近代学者陈寅恪把唐诗当作史料,史诗互证,开创了诗文证史,研究历史的新方法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唐诗的史料价值?提示 唐诗是研究唐朝历史的一手史料,可以反映唐朝社会兴衰、重大历史事件及民众生活等如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4.阅读教材P46“唐招提寺”,我们能获取哪些有关中日文化交流的信息?提示 “唐招提寺”是日式大唐建筑的典范,体现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促进了建筑技术的发展;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盛况和中国佛教的发展对日本的影响5.福斯塔特遗址位于埃及首都开罗南郊,是一处古代陶瓷的地下博物馆经过20多年的发掘,一共出土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 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到清朝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53)该考古遗址的发现有何史料价值?提示 中西文化交流的实证。
1.重要概念——谶纬之学西汉末年,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谶纬之说开始广泛流行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将儒学发展为儒教,形成具有完整体系的宗教神学,后成为东汉官方意识形态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谶纬之书除其中包含的神学成分外,还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想一想 谶纬之学的出现,反映了儒学怎样的发展趋势?提示 儒学逐渐宗教化2.重要观点——唐代“三教并行”唐代实行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儒、道、佛三教得以各自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明显地感受到来自佛、道两家的压力想一想 唐代儒学面临来自佛家、道教的挑战,儒家士大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提示 韩愈发起儒学复兴运动,用儒家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观点3.重要观点——唐朝“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中华文化圈是以中国为主体,范围包括越南、朝鲜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它是一个多样统一、有机组合的文化世界汉字、儒学、中国化佛教和中国式典章制度,是中华文化圈的基本特征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一方面促进了唐代经济的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唐代文明的对外传播泽被东西,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想一想 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提示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考向 魏晋至隋唐儒、佛、道思想的交融角度1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魏晋儒学的信仰危机[命题探究]史料一 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①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②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摘编自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谶纬出于神学,谶是方士们造作的图录隐语,纬是相对于经学而言,即以神学附会和解释儒家经书的②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儒学信仰危机出现的原因提示 原因:儒学的繁琐化、神秘化、封闭化导致自身活力丧失和影响力下降;社会动荡侵蚀了儒学信仰的政治、物质基础;佛道思想对知识阶层和普通民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史料二 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竹林七贤②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②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思考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思想主张及影响各是什么提示 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思想主张: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史论史识]素养提升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角度分析佛教传播的原因(1)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2)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扬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
3)统治阶级的提倡和支持史论归纳史论魏晋玄学——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脉络魏晋时期的玄学,以老庄思想为主要构架,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玄学的中心论题是“本末有无”,也就是运用思辨的方式来探讨有关万物存在的问题玄学第一次在哲学的高度上将儒道两家糅合在一起,因此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角度2 从“家国情怀”角度看待隋唐儒学的复兴[命题探究]史料一 问曰:“知此神灭有何利用邪?”答曰:“浮屠①(指佛教)害政,桑门②(指僧人)蠹俗,风惊雾起,弛荡不休,吾哀其弊,振思其弱……又感以茫目之言,惧以阿鼻③之苦,诱以虚诡之辞,欣以兜率④之乐……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土木……耕而食,食不可穷也;蚕而衣,衣不可尽也下有余而奉其上,上无为以待其下可以全生,可以匡国,可以霸君,用此道也——范缜《神灭论》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②分别指佛教和僧人③④分别指地狱和天堂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指出范缜写《神灭论》的背景和动机提示 背景:佛教盛行,严重危害国计民生动机:从理论上反对崇信佛教,以达到发展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的目的史料二 韩愈出身于“奉儒守官”①、仁政爱民的官僚家庭,自幼研读孔孟六经,又兼通诸子百家。
安史之乱后,佛道更加盛行,儒家思想受到进一步冲击儒学名士奋起,提倡复古,崇儒宗经韩愈早就“承先人之遗业”,“志于古道”②时宪宗自法门寺迎佛骨于宫,韩愈拼死上表加以谏止,斥之为“伤风败俗,传笑四方”,最后落得远贬潮州后镇州叛乱,他受命出使镇州宣抚,众皆危之,他毅然只身前往叛军巢穴,舌战群敌,使其归顺朝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韩愈一生所撰碑志铭文近八十篇,有关与骄藩斗争的约达二十篇主要记述平藩征战之胜利与功臣之业绩,赞颂了全国统一安定——曾俊伟、曾晓峰《韩愈爱国主义思想初探》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出自唐代杜甫的《进雕赋表》,即遵从儒家的思想,恪守官职②韩愈发起了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古文运动,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