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诗歌阅读尖端预测09《登飞来峰》(教师版)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367490054 上传时间:2023-11-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考语文诗歌阅读尖端预测09《登飞来峰》(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3年中考语文诗歌阅读尖端预测09《登飞来峰》(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3年中考语文诗歌阅读尖端预测09《登飞来峰》(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3年中考语文诗歌阅读尖端预测09《登飞来峰》(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3年中考语文诗歌阅读尖端预测09《登飞来峰》(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中考语文诗歌阅读尖端预测09《登飞来峰》(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语文诗歌阅读尖端预测09《登飞来峰》(教师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09 登飞来峰 基础存盘登飞来峰宋代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飞来山又作:飞来峰)译文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注释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闻说:听说。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缘:因为。作者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

2、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创作背景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简析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

3、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只有登上“飞来山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赏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

4、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第三

5、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不畏浮云遮望

6、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中考回应(2022广西百色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

7、塔”,极言塔的高峻。B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2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C2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哲理蕴含在诗句中,诗句中的意象体现深刻的道理。如这首诗通过写“千寻塔”“最高层”等意象,形象地揭示“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解析】1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有误。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

8、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如陆贾的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所以 “浮云”常常代指奸邪小人。可知题干中所述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有误。故选C。2此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意思是将哲理蕴藏在了诗歌中。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出诗歌表现出来的哲理,一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意象指的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诗歌中月亮常常代表对亲朋的思念等。此诗中“千寻塔”“最高层”都是代指人生的高处,“浮云”则代指小人,结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知,作者想表现的哲理就是:站得高,看得远。此诗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9、当时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表现了其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可据此作答。(2022四川宜宾统考中考真题)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甲】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乙】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下列对两首宋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紧扣“登”字,详细讲述登山经过:乙诗紧扣“题”字,简略描写登山所见。B两诗内容均与“山”有关,甲诗重在突

10、出山高耸之势,乙诗重在表现山变化之形。C两诗所写角度一高一低,但都巧妙蕴含着“境界高低则见识不一样”的生活哲理。D两诗感情基调略有差异,甲诗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乙诗于清醒中寄寓孤独之忧。4下列对两首宋诗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侧重咏物寓理。B甲诗侧重咏物寓理,乙诗侧重写景抒情。C甲乙两诗都侧重写景抒情。D甲乙两诗都侧重咏物寓理。【答案】3D4D【解析】3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D.甲诗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的意思是: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表达的是作者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

11、取精神。因此D项“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表述不正确;故选D。4本题考查对古诗的艺术手法的辨析。甲诗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绘了古塔之高,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之高,巧妙地虚写了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本诗的点睛之笔,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警示后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应该有放眼大局、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因此本诗侧重咏物寓理;乙诗题西林壁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体现的是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

12、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诗人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因此本诗也是侧重咏物寓理;故选D。 模拟预测5(2022贵州铜仁统考模拟预测)阅读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按要求答题。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诗中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是:_(2)本诗和杜甫的春望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使诗人表达的情感更突出、更鲜明。请结合两首诗中的相关诗句,分别进

13、行赏析。_【答案】(1)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或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2)本诗中的“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塔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强烈的思念之情。【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涵分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这句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一写登高望得远,二写对前途的信心。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

14、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被眼前的利益迷惑双眼,应该放眼大局立足长远。(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本诗中“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意思是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这句诗中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为全诗奠定积极乐观,豪迈达观的感情基调;春望中运用夸张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该句的意思是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反映了诗人在

15、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强烈的思念之情,也反映出劳苦大众反对战争,期盼安平和乐的美好愿望。(2022河北邯郸统考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_;登飞来峰的作者是_(人名)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花”“子规”两种意象既点明是仲春时节,又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拟人修辞,表达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C“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写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D“闻说鸡鸣见日升”听说在晨鸡报晓时分登上飞来峰顶的高塔,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8登飞来峰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什么历代被人们所喜欢?【答案】6 降职(意思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