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口退税研究文献综述

上传人:重生1****23 文档编号:367468855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2.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出口退税研究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关于出口退税研究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关于出口退税研究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关于出口退税研究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关于出口退税研究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出口退税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出口退税研究文献综述(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出口退税的理论研究第一部分:出口退税的理论研究第二部分:出口退税的实证研究第二部分:出口退税的实证研究出口退税的概念:出口退税,是指当商品出口时,将该商品在国内生产、流通、出口环节已缴纳的间接税退还给出口企业的制度。出口退税政策的历史渊源:u法国重农学派先驱布阿吉尔贝尔最早提出进口商品征税出口商品免税的思想u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在各种奖励出口措施中,要数退税最为合理。u大卫 李嘉图从税收来源及转嫁认识出口退税。出口退税的理出口退税的理论论依据依据在坚持出口退税中性原则出口退税率不宜下调这篇文献中,其作者认为出口退税的本质是消除出口歧视的中性政策,而不是鼓励出口的优惠和补贴措施。出

2、口退税应该遵循未征不退、征多少退多少、彻底退税的原则。因此,我国1998年和1999年以来多次调高出口退税率正是逐步符合这一原则要求的,不应该调低出口退税率。在出口退税制度的理论依据及政策建议这篇文献中,其作者认为出口退税制度的定性问题应该跳出从“中性税收原则”的角度去探讨,应该以是否实现政府既定的长期经济战略目标为依据,也就是当前的出口退税政策应该为现行实施的“走出去”战略服务。“中性税收”现实困难,难以实现“非中性税收”同样不可取,“多征少退”增加成本,“少征多退”巨大财政压力,会被视为出口补贴。出口退税制度出口退税制度对出口退税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当前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

3、对策。概括来说,我国出口退税制度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出口退税制度调整过于频繁,缺乏必要的稳定性;不同地区在出口退税负担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出口退税立法仍需进一步完善,退税执法的统一性与规范性不高;出口退税政策不统一;、退税环节与征管环节存在脱节现象,增大了出口骗税的可能性。而相应的解决措施主要有建立相对稳定的出口退税制度;实行退税与分成的新模式,以解决退税额分担问题;完善出口退税的法制建设,提高退税执法的规范性。对于出口退税是一项稳健的贸易政策吗这篇文献,它的研究课题是在一个国际多市场寡头模型之中,研究出口退税的稳健性。假设: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各自只有一家企业从事生产,分别称为本

4、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假设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是分割的,本国企业不仅可以在本国销售产品,也可以在外国销售产品;而外国企业的产品只能在外国市场销售。假定本国企业具有收益递减的生产技术,因此本国企业在本国市场的销售决策不能独立于它在外国市场的销售决策。运用的基本模型是一个两阶段博弈。对于出口退税与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一个基于长期均衡的经验分析这篇文献,本文的研究方法是通过构建理论模型,通过推导得出结论,再通过经验检验证明这些结论。结论:出口退税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出口退税政策对不同类别工业制成品出口调节程度各不相同。类似的研究方法:出口退税的政策效果评估:来自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的经验数

5、据关于出口退税率结构性调整的实证研究关于出口退税率结构性调整的实证研究对于出口退税结构性调整对中国出口主要行业的影响这篇文献,它是针对2004年中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主要行业的出口价格的变化进行实证研究,从而最后得出结论:(1)出口退税率下调后大部分行业的出口增速并没有出现大幅回落现象,而结构性调整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差异较大;(2)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继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能源、原材料产品出口所受影响表现出较大的分化;一般性产品出口平稳增长,依然有相当强的竞争力,出口退税率下调的负面效应并未显现。出口退税的政策效果出口退税的政策效果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基于东部十省市的分析

6、,本文就2004 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东部十省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首先,从出口退税政策实施前后的情况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效果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其次,引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力度概念,利用1998 年 2008 年的数据,引入虚拟变量D 反映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选用两线段模型,分析了东部十省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和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和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之间呈现正向相关关系,且从整体上来看,2004 年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促进了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对于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我国钢铁出口的影响分析这篇文献,本研究的核心目标是检验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钢铁产品

7、出口的影响,但出口实际是一个均衡量,由出口供给和出口需求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基于经济学原理,出口供给受到国内价格及贸易政策等的影响,而出口需求则由国外价格及国际需求等因素决定。综合来看,一个完整的出口均衡模型应包括政策变量、汇率变量、价格变量和国外需求变量等。为真实反映钢材出口的变化,同时消除价格和通货膨胀因素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了钢铁产品出口实物量作为模型因变量。在模型自变量选择方面,综合不同学者的研究经验,本文纳入上述4 个变量作为模型的自变量,具体选择如下:“出口退税率”作为出口退税政策变量,“实际汇率”作为汇率变量,“国内外钢材价格比”作为价格变量,“世界GDP”作为国外需求变量

8、。结论: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我国钢铁出口量存在微小的长期正向影响,短期作用效果不显著;国外需求因素对钢铁出口的刺激作用最突出,无论在长期或短期影响都非常显著;汇率、价格因素对钢铁出口的刺激作用其次,只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出口退税政策与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第一部分:引言中国出口企业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之谜生产率之谜”melitz模型: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之间存在系统性的生产率异质性,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自我选择效应”和“出口学习效应”。melitz的理论预测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经验事实的支撑,但中国却恰恰相反,中国出口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反而远远低于非出口企业。w

9、hy一种主要解释是这种低生产率水平主要体现在加工贸易方面,而一般贸易符合melitz的假说。由于中国加工贸易企业整体效率较低,再加上加工贸易在中国的贸易中占有一半以上的份额,使得加总后的出口企业生产率水平反而比非出口企业更低。为何中国出口要依赖于加工贸易?什么样的制度设计使得中国的加工贸易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国差异化的出口退税政策才是加工贸易占比过高的原因一般贸易企业:“先征后返”,且退税的比例一般都低于征收的比例。加工贸易:“不征不退”,即在进口中间品和出口产成品两个环节都不征收增值税中国的出口贸易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进口料件由境外企业提供,经营企业不需要付汇进口,按照境外企业的要求进行加工或装配,只收取加工费,制成品由境外企业销售。进料加工:进口料件由经营企业付汇进口,制成品由境外企业外销出口。使用的计量模型(倍差法)i表示商品种类,t表示时间。表示出口产品增长率分别为处理组和时间虚拟变量控制变量结论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对于受影响的处理组商品出口增长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在将贸易分为一般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和来料加工贸易三种方式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出口退税率的变动对于一般贸易商品的影响要显著大于进料加工贸易,而对于来料加工贸易的产品,出口退税率的变动则基本没有影响。THE END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教育/培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