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复习资料修改版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366549832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PDF 页数:63 大小:12.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复习资料修改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复习资料修改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复习资料修改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复习资料修改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复习资料修改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复习资料修改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复习资料修改版(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语文各课练习题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1、阅 读 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回答问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及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说明了行王道的初步措施。(2)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答案:归纳法。(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答案:用了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气势。2、阅 读 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回答问题。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这段话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答案:行王道的根本措施。(2)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答案:归纳法。(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答案:用了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气势。3、阅 读 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回答问题。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孳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孳而不知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案:对比(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孳而不知发”这两句反映出当时

3、怎样的社会现实?答案:反映了贫富悬殊、尖锐阶级对立的现实。同时也揭露了统治者不顾百姓的死活。(3)找出这段文字的喻体和被喻体。答案:喻体: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本 体(被 喻 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说理的论证方法是()A.演绎论证B.归纳论证C.对比论证D.类比论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分为演绎法、归纳法、比较法三种,其中比较法又分为对比法和类比法。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论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先摆事实,后求结论,这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演绎是从一般性的

4、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先假说,后求证,这是从一般到个别,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4、阅 读 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请回答:A.这最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案:比喻、设问。B.这段话是谁所问他为什么要以“战喻”答案:孟子所问。因 为“王好战”所 以 就“请以战喻”。C.这 段 话 中“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有

5、何作用答案:这 里 用“以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是为了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及邻国没有什么本质差别,只是或多或少罢了。秋水练习题1、阅 读 秋水的段落,回答问题。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唉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日(1)河伯为什么会“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2)描写河水和大海两种景象,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3)从本段中引申出一个怎样的成语?(4)这段话中“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答案:(1)由于河伯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意识到自己的渺小。(2)说明的道理: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

6、,永远不能骄傲自满,必须不断上进。(3)望洋兴叹。(4)“美”主要指“水大”。2、阅 读 秋水的段落,回答问题。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1)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什么叫“曲士”?(3)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这段话用了何种性质的论据?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案:(1)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2)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的人。(3)比喻和排比。(4)事实论据,类比论证方法。3、阅 读 秋水的段落,回答问题。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璧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

7、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1)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从这段文字看,庄子的散文在运用比喻的时候有什么显著的特点?答案:(1)说明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2)类比法和对比法。(3)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1、阅读题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豌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

8、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1)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这段文字的论据属于哪种类型?(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文中两个长句论证的角度有何不同?(5)这两个长句构成什么关系?最能体现这种关系的词语是什么?答案:(1)本段的主要观点是成败皆自于人(2)属于事实论据(3)主要是对比论证法(另外有例证法)(4)前一个长句先赞其兴国之壮,后一个长句叹其亡国之衰。(5)对比,壮和衰。2、阅读题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及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

9、也哉!(1)本段用了什么论据?表现在哪里?(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现在哪里?(3)本段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理论论据: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事实论据:唐庄宗得天下及失天下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2)论证方法:例证法:唐庄宗得天下及失天下的例子。对比法:庄宗由极盛到极衰的变化。演绎法:满招损,谦得益。(3)告诉人们:反骄破满、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道理。3、阅读题: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及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1)这段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作者认为盛衰之理不只是天命还

10、在于人事(3)根据原文,作者认为天命及人事哪一个更重要答案:(1)开宗明义,在全文开头提出中心论点。(2)从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和其失天下,可以看出即一个王朝的兴衰,除了天命之外,重在人为。(3)人事更为重要。论毅力练习1.阅 读 论毅力的短文,回答问题。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1)文段中“彼”及“我”的态度和结果构成什么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说明什么?正确答案:构成了对比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说明了:有毅力者成,没有毅力者败。(2)

11、文段中“我”的几种不同情况构成什么关系?作者通过这种关系来说明什么?正确答案:构成层递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说明:只有毅力至强之人,才能取得事业之成功。(3)这段文字总体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确答案: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2、阅读粱启超 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孔于日:“譬如为山,未成一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簧,进,吾往也。”问题:(1)这段话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2)这段话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3)这段话中的论据属于哪种类型(4)从本段中可以引申出什么成语?答案:(1)这段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这一总论点。(2)采用了类比和对比的论证方法,将“止”及

12、“进”进行对比。(3)引用孔子 论语中的话,属于理论论据。(4)功亏一簧3、阅读题:阅读梁启超 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日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问题:(1)这段话中列举了哪几类人(2)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这段话论证了什么道理(4)这段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5)这段话用了什么类型的论据?答案:(1)一共列举了五类人,即“志力薄弱之士”、“志力次弱者”、“

13、志力稍强者”、“志力更稍强者”、“志力至强者”。(2)运用了层递的修辞手法。(3)说明了只有志力至强者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4)对比论证方法。(5)事实论据。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简答题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先生为什么要提出“抱定宗旨”的要求答:蔡元培先生之所以首先提出“抱定宗旨”的要求,是因为当时北大风纪败坏,腐败不堪,因此他高屋建令瓦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并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一观点在当时可谓一声惊雷,振聋发耳贵,直指北大多年弊端。接下来他尖锐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思想来“混文凭”,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

14、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之所以产生这些现象,其深层次原因正在于北大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抱定宗旨,这样才会珍惜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从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这篇演讲稿中可以看出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答:当时的社会非常腐败,道德沦丧,即便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也难脱流俗。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谓的学习只是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突击讲义,只图蒙混过关。3、你怎样理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15、”?答:这是蔡元培先生在谈到“抱定宗旨”这个观点时所提出的一个观点,蔡先生之所以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及当时北大的腐败有关,作者想让青年学生明确大学的性质,来大学学习不是为了做官致富,这才有可能消除当时北大所存在的弊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还渗透着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即是要身处象牙塔的师生们不要受外界不良风气的侵袭,也不要受外界思想的束缚,而是发扬自由、独立的精神,用深邃的思想、深刻的见解、朴实的作风,去研究高深的学问,使自己处于社会思想、人类科学的最前端,并用研究出的成果启发人们的心智,造福于社会。4、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说理有何特点?答: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6、的说理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情理并重。本文不仅仅只是说理简要透彻,而且情理并重,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文中既有痛心的指陈,又有激越的阐发,还有设身处地的忠告。(2)善用反问。讲 述“三事”的三个段落中,都有反问句,不仅使人警醒,而且还语重情长。(3)语言明晓通畅。当时还处于文言文、白话文交替之期,本文语言“亦文亦白”,将文言的简练典雅及口语的通俗明快融于一体,堪为中国现代演讲之经典。(4)主题突出,针对性强。当时北大校风颇不尽如人意。文中列举的各种腐败现象确实存在,对这类现象痛加针硬,大有催人奋进之势,演讲中提出的三个要求,都含有匡正时弊的功用。容忍及自由1、容忍及自由一文的作者是()A.朱光潜B.胡适C.蔡元培D.陈独秀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没有难度。2、率先从事白话新诗及文学史的写作的是()A.蔡元培B.胡适C.钱钟书D.朱光潜答案:B解析:胡彦率先从事白话新诗及文学史的写作,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3 .在 容忍及自由中,胡适引用布尔的话来展开他对容忍及自由之关系的论述,这句话是()A.严厉惩治邪说者的权威是无可疑的,因为这就是上帝自己说话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