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最苦与最乐》(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365466559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6课《最苦与最乐》(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16课《最苦与最乐》(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16课《最苦与最乐》(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16课《最苦与最乐》(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16课《最苦与最乐》(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6课《最苦与最乐》(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课《最苦与最乐》(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6课最苦与最乐(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6课最苦与最乐 教学设计 1.运用略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中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1课时 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师引导:有人说:“快乐和痛苦都是生活的孩子,他们是形影不离的一对,我们都是在快乐和痛苦的交织中感受着生活。”那么,在这悲喜交织、苦乐参半的人生路上,究竟何为最苦,何为最乐? 或许我们甚少去思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苦与最乐,是梁启超先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认为什么是“最苦”,

2、什么是“最乐”。(板书课题:最苦与最乐) 2.师过渡:作者梁启超是近代思想家、学者,我们曾经学习过他的少年中国说,请同学们结合课前预习,交流作者信息。 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思想家、学者。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

3、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3.字词积累。 揽( ) 失意 达观 契约( ) 监督( ) 排解( ) 循环( ) 如释重负( ) 海阔天空 悲天悯人( )恩惠( ) 赔礼( ) 卸却( )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而道远:任务繁重,

4、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活动二:了解文体,指导学法 1.了解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1)提出问题(引论)是什么 (2)分析问题(本论)为什么 (3)解决问题(结论)怎么样 2.学法指导 (1)师引导: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可以先阅读课后的“阅读提示”,了解文章要点,明确学习目标。 (生勾画学习要点,讨论交流,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找出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

5、内容。 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体会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2)在自学过程中,大家准备运用哪些阅读方法来自学这篇文章呢? 预设:读关键句的略读方法、有侧重点的略读、带着问题略读、精读语句来品味语言。 (3)结合学习目标,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设计自学方案。 自学方案: 运用读关键句的略读方法,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内容。 运用有侧重点的略读方法和带着问题的略读方法,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运用精读文章语句的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活动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寻找关键句。 运用读文章关键句的略读方法,略读课文,勾画出文中的关键句,找出

6、作者认为的人生最苦与最乐的事情,并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生略读课文,圈点勾画并做批注,全班交流、讨论) 关键句: (1)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主要观点: 背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2.梳理文章结构。 根据关键句可以明确文章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将标志文章结构的关键句与这些内容一一对应,梳理出文章的结构。 预设:文章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人生最苦的事、人生最乐的事、要勇于负责。 文章的结构层次是: 第一部分(第13段

7、):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到责任。 第二部分(第4段):论述人生最乐的事是尽到了责任。 第三部分(第5、6段):论述人生应当勇于担负责任,不应该逃避责任。 活动四: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1.探讨人的责任。 师引导:梁启超告诉我们人生最苦和最乐的事都与责任有关,那作者认为人的责任到底是什么? (1)运用有侧重点的略读方法,找出文中有关人的责任的语句,看看作者列举了哪些责任? (生略读课文,圈点勾画相关语句,然后交流、展示) 预设: 语句: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

8、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分类:-句列举普通常人的责任,是与自己有关的事;第-句列举圣人君子、仁人志士的责任,是为国为民的事。 (2)责任之我见 师引导: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责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有社会就有责任;在社会的舞台上,每种角色往往意味着一种责任。请结合以上有关人的责任的语句,你认为作为一名中学生,当下你有哪些责任

9、? 明确: 对家庭负责尊老爱幼、孝敬父母; 对他人负责尊重和接受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 对集体负责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履行自己义务,承担并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维护集体荣誉; 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对社会有强烈责任感,对祖国有历史使命感。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师引导:通过三个层次的略读,我们知道了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责任与苦乐之间的辩证关系,也逐步了解了每部分论述的具体内容。我们根据这些一起来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1)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是背负未尽的责任,阅读第一部分,说说他是怎样论述这个观点的。 开篇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

10、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对贫要知足 对失意要安分 对老病死要达观 师小结: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不算最苦。 论述: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正面论述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 反面论述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 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举例论证: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预设:举例论证列举承诺未兑现、欠钱未还、受恩未报、得罪人未

11、赔礼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具体情况,使读者易于理解,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结合教材旁批,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 摆事实:先写最苦,论述“背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列出具体生活情境) 讲道理:后写最乐,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引用古语、俗语、名言) 对比阐述:再写责任与苦乐的联系,论述“人应当勇于负责任,不应逃避责任”。(事例+引用) 师小结:全文阐述了责任与苦乐之间的辩证关系。 作者首先联系生活情境,通过摆事实论述了未尽责任之苦;接着引用古语、俗语、名言,通过讲道理论述了尽责任之乐;最后通过引用孟子、曾子的话,举圣贤豪杰、仁人志士和两三岁小孩的例子,从正反两方

12、面阐明了责任与苦乐的辩证关系,有力地论证了“人应当勇于负责任,不应逃避责任”的观点。 3.补充资料: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 特征 举例论证 通过列举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论点。 比喻论证 用熟知的事物做比喻,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易于接受。 对比论证 用正反两方面的事物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突出论点。 道理论证 引用名言、俗语,或公认的道理、定理、公式等,说服力强。 活动五: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师引导:本文语言既庄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分析回答) (1)分析庄重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多一分庄重。作者

13、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 举例:第3段“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这两句话非常深刻,读来使人感到教诲颇深。 (2)分析轻灵本文语言灵动,主要表现在多种句式的综合运用、引用的表达形式的变换、语气词的运用上。 举例:就句式而言,本文运用了设问句、陈述句和感叹句,肯定句和否定句,主动句和被动句。多种句式的变换使文章显得不单调,语言生动活泼。 就引用而言,每次引用的具体表达都不一样。例如,引用“如释重负”时,作者说“古语说得好”;引用“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时,作者说“俗语亦说的是”。 “为什么呢?责任还没有解除呀!”“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从这些句子中的语气词可见轻灵之气。 (3)分析流畅本文的语言十分流畅。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行文气势的流畅,衔接词使文章过渡自然、文脉贯通。 举例:文中的排比句很多,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得罪了人没有赔礼”等。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这一句过渡语,紧承上文,并顺势引出下文的论述。 (4)分析简洁本文语言十分精练简洁。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和对偶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