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365465902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致敬最美劳动者 传承发展工匠精神 统教版必修上第二单元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劳动,旨在通过本专题的研究活动,加强当代青年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明确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传承与发展劳动精神。其中,既有赞美杰出劳动者的人物通讯,又有倡导工匠精神、彰显劳动意义的新闻评论,还有描写日常生活和劳作场景的古代诗歌。通过该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体会“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思想,认识坚守、践行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 本单元所在学习任务

2、群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的必修任务群之一,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实用文本阅读与理解能力、日常生活中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能力,也是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本能力,是每个高中生都应具备的语文学科素养。本单元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属于新闻传媒类,关于“新闻、通讯类的教学,高中课标提出两项建议:1. 教学以社会情境中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合理安排阅读、调查、讨论、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2.

3、在分析与研究当代社会传媒的过程中学习。如自主选择、分析研究一份报纸或一个网站一周的内容。分析其栏目设置、文体构成、内容的价值取向,撰写文字分析报告,多媒体展示交流。推荐最精彩的一个栏目、不同体裁的精彩文章,并说明理由。尝试选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写作。从高中课标对“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解读中,不难发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一任务群具有丰富性、实用性以及活动性三大特点。 基于以上,本单元课程设计理念是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围绕新闻类实用文本于都,贯穿劳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二、单元任务说明 本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包括四个方面: 1、任选一个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分组

4、进行专题研讨。 话题1:劳动的崇高与美丽 话题2: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话题3: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 话题4: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2、从“人物通讯中的典型事件与作者的立场态度”“新闻评论的观点与思路以及“新闻事实与新闻角度的选择”这三个方面来把握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的文体特征; 3、在近一周发生的新闻中挑选优秀的消息和通讯,拟定评选标准,撰写推荐书,并在全班作展示交流; 4、写一个熟悉的劳动者(含微评论) 三、单元学习目标 1、学会阅读人物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的新闻题材,梳理优秀劳动者的事迹,体验古代劳动场景,认识劳动的精神和价值,感受不同时代、不同行业劳动者的风采,体验劳动的光

5、荣和幸福,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观。 2、初步掌握人物通讯的文体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件、细节描写、特写镜头等把把握人物精神的创作方法,借鉴课文写法,尝试撰写人物通讯。 3、概括工匠精神的内涵,体悟工匠精神的现实价值,理解新闻事实和评论的关联及差别,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掌握新闻评论的文体特征,学习评论角度与方法,针对具体的事件或人物进行评论。 4. 认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积极评价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四、单元核心学习任务 本单元由三篇新闻通讯喜看稻菽千层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一篇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和两首古诗芣苢插秧歌组成,其教学应着眼于:分析通讯

6、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 结合单元学习主题、学习任务群以及本单元的导语中“通讯“报道角度”“事实与观点“典型事件”“报道立场“媒介素养”等关键词的指向的性,拟定单元大任务: 牢固树立劳动光荣意识 学会撰写新闻通讯与评论。 五、单元课段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1 课时) : 阅读三篇人物通讯,以表格的形式梳理袁隆平、张秉贵和钟扬三位劳动者的典型事迹,归纳人物精神,提炼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习任务二(1课时):整合文本的共同特点,从文章结构、写法、特色等方面进行设计,帮助学生达到本

7、单元工具性的学习目标,或向外延伸拓展,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 ;从标题拟写、文本结构、材料选择、镜头特写、适度想象等角度分析三篇人 物通讯作品,探讨优秀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学习任务三( 1课时) : 参考教材单元任务 4,精选典型事例,紧扣细节描写,为劳动者写篇通讯稿。 学习任务四( 1 课时) : 精读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出文章的思路,初步掌握新闻评论观点鲜明、辩证、针对性强的特点。 学习任务五( 1 课时):从观点与思路分析,尝试人物微评论写作。 学习任务六( 1 课时) : 借助工具书,读懂两首诗歌,即诗经之芣苢和插秧歌,展开想象,并思考两首诗歌是如何表现劳动之美的

8、 再搜集一首描写劳动的诗歌,写上 120 字左右的点评。 学习任务七(1课时):实践活动专题 评选最美劳动者 学习任务八(1课时):实践活动专题 新闻推荐会 本单元围绕“牢固树立劳动光荣意识 学会撰写新闻通讯与评论为核心任务,下设八个具体的学习任务,通过指导学生完成自主阅读梳理、小组研讨交流、写作表达分享等具体学习内容,将文本学习与当下社会生活勾连起来,让学生在具体学习情境中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以语文育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六、单元课时安排 1、第一课时:走进课文,主题阅读,了解“劳动者”的先进事迹 2、第二课时:边读边思,探寻人物通讯的一般写法 (1-2课时群文阅读数

9、学) 3、第三课时:走进生活,读写一体,为劳动者写篇通讯稿 (单元写作训练) 4第四课时:条分缕析 感受评论文章的准确与深刻 (单篇教学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5第五课时:观点与思路 人物微评论写作尝试 (单元写作训练) 6第六课时:群文阅读教学芣苢插秧歌 7第七课时:实践活动专题 评选最美劳动者 8第八课时:实践活动专题 新闻推荐会 七、单元任务设计 第一课时 走进课文,主题阅读,了解“劳动者的先进事迹 任务一:梳理三位劳动者的典型事迹,归纳人物精神 学生活动(一):致敬最美劳动者 了解他们平凡又伟大的工作事迹,请同学们梳理具体事件,从中总结出人物精神,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立场,小组合作,完

10、成下列表格。 设计意图:用表格形式来梳理三篇人物通讯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发挥学生创造性地对文本在梳理整合,重点提炼典型新闻事件及精神品质。从而把握人物通讯挖掘典型事件与表现人物内在品格的关系。 学生活动(二):致敬最美劳动者 品评细节并写下感言 阅读三篇人物通讯,用做批注的方式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任务细节描写,并且分析这些细节描写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使得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使读者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三篇课文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服务达人张秉贵、“探界者钟扬”就活生生地“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作

11、者是怎样使三个人物“立”在我们面前的,又刻画出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形象特征与精神品质)。 1袁隆平 要点一:细节描写 要点二:具体、典型的事例 2张秉贵 要点: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3钟扬 要点:具体、典型的事例 小 标 题 事 件 品 质 “英雄少年 考入中科大 进入中科院工作 倔强、坚定 种子达人 不讲究住房 致力于采集种子 生活上不讲究,热爱植物学研究 科学队长 接受“自博馆”邀请,进行“科普工作 勇担重任、不计报酬、爽快 “接盘”导师 敢于接收转导师学生,为“流落学生兜底 有责任、敢担当、关爱学生 生命延续 赴藏工作 生命延续 工作拼命、无私奉献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换位思考,分析语言

12、,提炼技巧,为人物通讯写作做铺垫) 第二课时 边读变思 探寻人物通讯的一般写法 任务二:分析探究通讯的基本特征,讨论人物通讯报道的角度和写法 学生活动(一):分析探究 探寻通讯结构的写作技巧 三篇人物通讯以丰富的材料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有一团火的张秉贵“探界者钟扬”走进了读者心中。 请同学们从“怎么写的角度出发,思考在行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自主探究,这三篇新闻通讯是怎样搜集材料、组织材料、逐步展开的?请认真思考,在组内展开合作,从标题分析、行文层次逻辑、经典议论语句、材料来源四方面对三篇通讯稿进行分析,完成表格。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 特点描述 课文标题 切入点 层次逻辑

13、 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 经典议论语句 材料来源 要点提示: 第一篇文章,从袁隆平院士平常的一天开始写起,追述他研究杂交水稻的光荣历程,文章以几件典型事例为重点,呈现袁隆平在研究中的不凡见识与坚定意志。文章积极评价了他为全社会作出的伟大贡献。本文是以时间为轴线的“纵式结构”安排素材,能够让读者明白杂交水稻的整个研发过程及其巨大影响。本文基于记者对袁隆平的采访、多方面、分层次地选取和组织材料介绍人物事迹、展现人物形象,同时利用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和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 第二篇文章从一个场面描写开始,先写人民群众的评价,再直接呈现张秉贵的人物形象,然后追述他的人生经历。文章最后以张秉贵对社

14、会上不同职业人群的影响收尾。他是在平凡当中成就的伟大,所以关于他的人物通讯就是截取日常上火工作和生活中的点滴,用“横向式结构利用场面和细节来呈现人物的非凡之处,同时,选材受时代环境影响。本篇通讯是用较多篇幅写了他精于业务的情况和顾客对他的态度,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在电视图像传播尚未普及的年代给读者很强的现场感。 第三篇从钟扬研究的一项成果写起,回顾钟扬砥砺奋斗的一生。文章以典型的事件,钟扬自己的语言,还有一些文献资料,共同呈现钟扬的人物形象。他虽然是一位植物学家,但他的贡献又不局限于植物学研究领域,在成长历程中,他有过许多“非常”之举,涉足了不同领域,具有多重“身份,加上写作素材大多源自周围人物的访谈,所以社和采取分阶段、多角度来塑造典型人物的结构方式。总体看来,文章结构自由,娓娓道来,很自然。文字形象生动,选用的细节很逼真。这篇通讯分五个部分各有侧重地选取典型事迹,展现钟扬的精神品格。这篇通讯是他去世后通过多方面、多渠道采访和搜集资料写成的,因此除了展示钟阳的人生经历和形象特点外,还在其亲友、学生等人的回忆中融入感人至深的议论和抒情。 (设计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