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 铁凝

上传人:戴** 文档编号:364958679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 铁凝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 铁凝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 铁凝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 铁凝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 铁凝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 铁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 铁凝(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铁凝)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解放日报11 月 30 日刊登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在第四届韩中日东亚文学论坛上的演讲, 摘登如下:新近社交网络上有一批当红虚拟偶像。其中一位年龄 18 岁,一头亮丽黑发,页面显示是住在巴黎的一位时尚女性。但她其实是电脑合成的形象。有意思的是,当被问到这些虚拟人物是否会取代真实的人,成为新的时代偶像时,那位虚拟偶像的合成者却果决答道:“没有什么能够代替真正的手、真正的眼、真正的身体,以及真正的心跳。”我要说,还有成长、痛感、欢乐和美梦。如同今天的读者之所以需要文学,是需要真实的心跳,需要生机勃发的脸,也需要被岁月雕刻的皱纹,皱

2、纹里漾出的真挚笑意,以及阳光晒在真的皮肤上那真的油渍。而这一切,都还要仰仗时间的养育。(摘自报刊文摘2018 年 12 月 7 日第 3 版)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你生活在当代,而你应该有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这是铁凝的文学创作主张。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生活在当代的青年,更应该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3、;不少于800字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女作家铁凝曾说:我写作,我的灵魂在场。“灵魂在场”,耐人寻味!只有灵魂在场,才能触摸大地,才能仰望高山,才能书写生活,才能抒发情感。只有灵魂在场,才能见出喜乐,见出苦悲,见出性灵,见出才情,见出风骨,见出精神。然而,反观我们的作文,多少人已经习惯了戴着面具写作,习惯了说远离甚至违背自己内心的话。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真我风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4阅读下面材料作文。作家铁凝曾经说过:“老实是最大的智慧。”周恩来

4、总理也说过,世界上最聪明的就是 老实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检验。请以“做人要老实”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要求:观点鲜明、使用 两种以上的论证方法。5根据以下材料,以“聊得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铁凝说:“所谓聊得来的深层含义是:读懂你的内心,听懂你的说话,与你的见识同步,配得上你的好,并能互相给予慰藉、理解和力量。”答案1例文:生活,不能输给科技曾经,一张黑白照片足以让生活变得余味无限;如今,每日数十张照片的来袭,只会让我们感到厌恶和烦躁。在朋友圈、微博、微信泛滥的今天,照片已经变得不再让人惊喜,这似乎变成了垃圾信息的散播,而不再是一种美

5、好的纪念。生活,难道就该被科技改变成如此?不?生活本就不该输给科技,更不能输给科技。生活是简单的一杯水、一句话、一段路就能表现的东西。而照相,恰恰是记录这些小细节的方式,这种记录方式的改变一直影响着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可是,当我们真正置身于美的环境中,享受着来自自然的抚慰,平静自己的心情,涤荡自己的灵魂时,我们是该第一时间掏出相机来拍照,还是用心静静聆听、感受?我想,合宜的选择必然是后者,照片本就只是为了提醒你,何时何地曾发生过什么,而生命里每一刻的美好,只有亲身经历,亲身体验,才知道有多值得珍惜美,只能用心捕捉,也只能用心记录,这便是生活,“行云流水间,万物映眼底”,是一种照片所无法替代的独一

6、无二。记得在2014春晚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表演里,背景是大萌子和父亲30年的合照。合照不多,但每张都重重地击打在我们的心上,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很羨慕这样的合照。它就像一个智慧的老者,看着我们成长,让我们看见真正的美好,而是不是眼前的名和利,只是简单的亲情而已。从黑白照到彩色照,我们看出了不一样的色彩科技并没有改变这些纯粹本真的情感,相反地,它让我们铭记何谓幸福。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谁都不开科技冲击的浪潮。然而,对待科技的方法却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如今的我们通过短信、电话在节假日里相互问候,在网络软件上谈天说地,科技带给我们的生活很方便,似乎让我们忘却了生活的真谛。你可曾想过,一直书信的问候,清

7、秀的黑色字迹,散发着淡淡的笔墨香气,会给对方带去多大的惊喜?我们总在寻求惊喜,却总是忘记,惊喜就是那最平凡的一点一滴。生活在当下,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每天紧握手机,常常不自觉的盯着手机,即使没事也打开手机,哪怕知道自己没什么事要做。科技的进步,本该让我们的生活更简单,为什么带给了我们这样的怪癖?如此“进步”,可是我们需要的?没有什么能够代替真正的手、真正的眼、真正的身体,以及真正的心跳。所以,科技固然重要,但不能代替所有生活。【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很明确,“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考生解读材料,针对材料的内容来表述自

8、己的感受。首先解读材料的内容。材料是作家铁凝的演讲词,演讲词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事件,一是铁凝的议论。材料中巴黎的那位社交网红是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合成的产物,“她”也能成为网红偶像。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了生活的很多方面。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会远超人类,机器人将在很多方面替代人类。但机器人也有很多地方永远无法跟人类相比,比如材料里面提到的真实的心跳、痛感、欢乐、梦想等等。学生们对于此方面的技术与应用及利弊等问题应该有所关注思考。作家铁凝的生发议论是建立在对巴黎网红偶像的合成

9、者的回答基础之上的,她引申开来而谈的是作为真实的人的生命感悟。在智能社会和机器人时代仿佛就要轰轰烈烈来临之时,人们呼唤真切的生命感受、货真价实的痛感、绚丽多彩的美梦渴望在物质的时间里感受生命的质地,而文学是表达这种真切感受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反映人们喜怒哀乐的情绪,表达人们的真实情感和诉求,文学责无旁贷。考生在对材料的把握时,从整体出发,将两个主要段落的内容结合起来,尽量能整体立意。可以谈信息时代的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对真实人生感受的呼唤;人类自身感受的痛苦欢乐是机器人永远替代不了;人工智能背景下虚拟的人物最缺乏的是真实的生命质感;现代科技不能让文学缺位;在信息化时代文学表达真情实感永不过

10、时;文学作品表达真实的喜怒哀乐是永恒的主题等等。本题设置的开口较大,写作没有太大的限制,只要是在材料的命意范围之内均可。材料在文体上没有限定,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如写记叙文,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参考如下:信息时代的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呼唤真实的人生感受;人类自身感受的痛苦欢乐是机器人永远替代不了;人工智能背景下虚拟的人物最缺乏的是真实的生命质感;现代科技不能让文学缺位;在信息化时代文学表达真情实

11、感永不过时;文学作品表达真实的喜怒哀乐是永恒的主题【点睛】对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 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二、辩证角度析问题: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

12、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时事类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2例文:鉴往知来,以梦为马作家铁凝说:“你生活在当代,而你应该有将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这句话虽然是就文学创作而言,却也让我陷入深思。中华民族素来有修史的传统,擅长立足当下,连接过去和未来。而今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我辈青年亦应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鉴往知来,以梦为马。我们

13、饱经沧桑又生机勃发的伟大祖国,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曾经是万国来朝的天朝大国,也曾经是任人宰割的砧上鱼肉,而今它是昂首阔步走在民族复兴路上的东方雄狮。历史上也曾有过许多盛极一时的泱泱大国,如古巴比伦,如古罗马等,但终是昙花一现,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仅留给后人无数喟叹。为何中华民族却能屡屡经受住惊涛骇浪和内忧外患,在历史长河中浴火重生,生生不息呢?原因固然很多,但在学识浅薄的我看来,这与中华民族刻入血液和基因中的“以史为镜,鉴往知来”的时空观念密不可分。早在诗经中就记载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警句,告诫殷人要以夏朝灭亡为鉴戒;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中指出“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提醒当时的人要吸取

14、历史教训;司马迁历时十四年写就史记,为“通古今之变”;司马光历时十九年主持编纂资治通鉴,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些例子无一不在告诉人们要学会吸取前车之鉴,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广,走得更远。而若无视历史、不思未来,则只会滑向深渊。晚唐君主无视杜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讽谏,眼见江河日下;晚清政府沉醉于当前天朝上国的美梦,被帝国主义的大炮无情地轰开了国门近几年,新时代领路人多次在谈话中强调,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因为只有在过去的成就中找经验,从历史的失败中找教训,我们才能拥有洞见和远见,才能在激荡的时代风云中,看清时代的走向,找准自我的定位,锚定

15、未来的目标,最终行稳致远,从高峰迈向更高峰。如今,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应该要主动继承和发扬“以史为镜,鉴往知来”的传统精神。一则要善于反思自己过去的得失经验,立足当下,畅想未来。弄清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二则要学好本民族的历史,学好新中国的历史,弄清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而把个人的梦想和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紧密相连,做广阔大海中的一朵浪花。愿青春的你我,莫困于一时,莫囿于一隅,打开眼界和心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鉴往知来,以梦为马。【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是铁凝的文学创作主张,指出“生活

16、在当代的你要有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这句话是有文学语境的,意为只有做好这一点,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第二句,由这一文学主张发散开来,指出当代青年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应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所谓“过去”,可以指:学习前人经验,吸取历史教训,汲取古人智慧等;而“未来”则是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对于时代青年来说,把握好过去,才能着眼未来,所谓“继往开来”,讲的正是这个道理。而“过去”和“未来”是双向互动的:之所以要把目光放长远,是希望“过去”优良的精神品质能得到继承和发展,比如自强不息的精神、心系家国的情怀。而如何把这一互动做好,需要当代青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过去、现在、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