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大单元思维强化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64957765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8.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大单元思维强化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三单元大单元思维强化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三单元大单元思维强化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三单元大单元思维强化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三单元大单元思维强化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大单元思维强化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大单元思维强化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大单元思维强化大单元思维知识整合一、单元学习目标整合1.研习史传作品,领略人物风采,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2.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文中反映的历史观念。3.研习史论作品,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4.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二、单元学习重难点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回到历史现场”,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由四篇历史类散文组成。屈原列传本文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

2、格风采。苏武传文章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过秦论本文论述了秦王朝兴亡的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了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希望汉文帝以秦王朝为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王朝的覆辙。五代史伶官传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之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应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三、单元重难知识易混易错一、建立正确的阅

3、读观整体阅读整体着眼,局部入手,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原则。所谓整体着眼,就是指通读全文,了解全篇大意。只有做到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才能在解题时迅速找到答题区间,找准相关字句,从而联系具体语境准确作答。实词义项的选择、句意的理解和翻译都必须回归原文,联系上下文,考虑其所在段落乃至全篇内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更离不开对文本中心人物、中心事件、中心内容、中心论点的整体把握。因此,整体把握全文,对考生迅速、准确地解答题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看整体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都是要先把握的。考生不要急于做题,

4、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先要弄清文章的整体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2.整体看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材料就算整体把握了。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文后注释、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再看标题、选文出处、文后注释及试题这些内容,看它们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总之,把标题、正文、出处、注释、试题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二、文言文整体阅读“五方法”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勾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勾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

5、容。2.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怎样”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3.借题解文法:要借的这个题就是几乎每卷都有的文意概括题。该题所给的四个选项均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只有一项不正确,即使是不正确项,也不是完全不正确,错误只在个别词语上。这样,该题绝大部分的正确文意便是考生读懂文意最好的“提示”和“拐杖”,考生一定要“借”此题来解文。4.以文解文法: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文章中的诸多因素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考生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要仔细发掘。5.以注解文法:命题者往往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能给解文

6、、解题带来一定帮助。解题时,考生千万不要对其视而不见,一定要充分利用。大单元综合试题训练现代文阅读。材料一: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思想,“家国一体”思想随之成为国家架构与治理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政治上的理念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文化习俗与价值取向,使得中国社会弥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个人、家庭(族)、国家三者均受其影响。第一,从个人来说,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人生价值的核心。在家尽孝,不仅是外在的道德约束,更是个人内在的道德自觉。其实,“孝”早已成为中国人内心自发衍生出的一种情感。这种发自内心的“孝”被后世儒家推崇到极高的地位,在儒家的推崇与统治者的宣传下,“

7、孝”就不再是外在强加的道德约束,而成为个人自觉的价值追求。为国尽忠,是在家尽孝观念的扩展,是个人面对国家这个大“家”时的价值情怀。“爱国如饥渴”,道出了个人对国家最朴实、最真挚的情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道出了身居高位者必须为国担当,为民请命,不考虑个人之利弊祸福。“位卑未敢忘忧国”,道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平民布衣,也应有担当意识,在家国危难之时,敢于挺身而出。每一次抗击外来侵略,都有无数人为此浴血奋战、奉献牺牲。第二,从家庭(族)来说,助个人成才,助国家治理,是家庭(族)的价值核心。传统社会的家庭(族),都将儒家思想作为家规族训的指导思想,将抚育儿女、凝聚社会力量和尽忠报

8、国作为其存在的价值所在。家庭(族)对于中国人而言,实在有太多的内涵和无限的意蕴。个人对家庭(族)的眷恋和奉献,除了缘于血缘亲情外,还与家庭(族)倾力培养、扶持个人成长有密切关系。家庭(族)为个人的生存、成长不遗余力地提供支持、帮助,个人与家庭(族)荣辱与共,休戚相关。在家国思想的影响下,传统家族文化的主流,均将国家利益和中华大一统摆在首位。许多族训中均强调“国难尽忠”,当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家庭(族)选择舍家报国。第三,从国家来说,民为邦本,君主以天下之心为心,成为治国理政最基本的指导思想。从家国思想出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与此同时,作为天下最大“家”的操持

9、者,治国理政者必须对天下人负责,为天下人谋福。也就是说,君主也必须受到相应制约:必须以民为本;必须严于律己,做天下人的榜样;必须以天下为公,公私分明。上述三方面对统治者的道德诉求与制约,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政治思想之一。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和封建专制文化的禁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里,对“国”的概念主要理解为两点:一是“疆土”,二是“君主”。而第二种理解往往使人们把“君”和“国”连在了一起,君是国的代表和象征。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不断宣扬和强化这种认识,统治者打着“家国同构”的幌子,强调“忠君”就是“爱国”,不仅要求民众对君主从理性上绝对服从,而且诱使民众作感情上的父权认同。这种“君国一体”的

10、理念,把“国”的真正意义异化了。(摘编自刘紫春、汪红亮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重构)材料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几千年斗转星移,家国情怀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情感长河,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栉风沐雨、砥砺奋进的历程中,流淌在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血脉里,成为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精神动力。进入新时代,实现宏伟蓝图,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家国情怀,自觉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努力投身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

11、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家庭和顺美满,整个国家和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一个家庭的梦想才有最坚实的依靠。“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家庭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这就是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弘扬家国情怀,要求我们注重家风建设,弘扬优良家风,自觉将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共融互通,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涵养全社会的好风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每个人都要敢于担当,主动奉献,至死不渝,这是一种对国家、民族的大爱,也

12、是真正的家国情怀。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秉持这种家国情怀,恪守兴国之责,舍小家为大家,让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无论是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豪情,还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取义,都生动诠释了家国情怀的内在要义,体现出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前仆后继,奋斗不止。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奇迹,需要更多的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新时代是属于奋斗者的时代,是心怀梦想、奋力追梦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我们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奋力担当兴国之责,勇立潮头,奋勇搏击,让

13、自己的人生在为国家、为人民的服务奉献中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摘编自陈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解析:A.“孝”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经过儒家的持续推崇和统治者的积极宣传,逐渐成为中国人内心的一种情感。B.“爱国如饥渴”“国难尽忠”都直接表现了当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将国家利益摆在首位,舍家为国。C.抚育儿女、凝聚社会力量和尽忠报国都为儒家所提倡,因此它们成为传统社会的家庭(族)的家规族训的指导思想。D.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个人来说,要做到为国尽忠;从国家来说,治国理政者要以天下为公,以民为本。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14、一项是( )A.历史上无数人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前仆后继,可见,无论是位高者还是位卑者,都需要勇于担当,尽职履责。B.君主作为大“家”的主政者,应超越一家一族的利益,以天下为家,如此才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护,从而治国、平天下。C.家庭扶持个人成长,个人以“孝”回报家庭,就会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围,这样一来,社会的良好风气也就形成了。D.“孝”培育感恩情怀,“忠”体现担当精神。当今的“孝”与“忠”表现为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建设好小家,服务好大家。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古诗文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表面上是在批评“商女”,实际上谴责了只关心家庭幸福美满

15、而漠视国家前途命运的达官显贵。B.“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愿意为国家效劳,表现出个人对国家朴实而又真挚的情感。C.“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通过乌鸦反哺的故事委婉表达了报养祖母的愿望,晋武帝被李密的孝心感动,这表明“孝”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情感。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主在国家中并无至高无上的地位,治国理政者只有为天下人谋福利,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这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家国情怀”下定义。5.学期结束,学校将举行以“家国情怀,感动2022”为主题的校园活动,拟邀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驰援各地的医护人员参加。请你据此写一段

16、抒情性文字,作为本次活动宣传海报的一部分。要求:主题明确,感情真挚;120字左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尝与公孙瓒同师事卢植,由是往依瓒。瓒使备与田楷徇青州,有功,因以为平原相。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瓒,瓒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迷而能反乎?”云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备之自新野奔江南也,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而刘巴独北诣魏公操。时诸葛亮在临蒸,以书招之,巴不从,备深以为恨。巴遂自交耻入蜀依刘境。及璃迎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既入,巴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