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上传人:戴** 文档编号:364958593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时期第三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标要求:课标要求: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成就;新成就;新成就;新成就;理解士族

2、、民族交融等基本概念。理解士族、民族交融等基本概念。理解士族、民族交融等基本概念。理解士族、民族交融等基本概念。“竹林七竹林七贤贤”冶金(灌冶金(灌钢法)钢法)复习第一环节(时间:10分钟)回归教材:全面阅读教材纲要(上)P26-31选必2P20-21/40/83-84选必3P3/36复习第二环节 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开发、民族交融。标准解读 1.政治大动荡: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时空线索,明确本课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2.区域大发展:了解江南开发的原因和表现,理解江南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

3、。3.民族大交融:梳理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史实,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复习第三环节 高考考情分析类型型高考真高考真题考考查主干主干备考分析考分析2022湖南选择考T17魏晋人口与粮食1.考情分析:(1)新高考湖南卷魏晋南北朝史两年三考;(2)新高考其他省侧重制度创设和改革史;(3)兼顾史学素养。此时期民族关系选择题考查较少!2.备考策略:(1)注意时序与阶段特征;(2)把握分裂时期蕴含着历史进步因素,即统一趋势;(3)关注江南开发的重要作用;(4)注重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新高考2022广东选择考T3中央制度创新(六部职能逐渐完善)2021湖南湖南选择考考T3适适应考考

4、T3占田制与均田制占田制与均田制魏晋魏晋门阀制度制度2021北京北京等等级考考T16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2021广广东选择考考T2中央制度中央制度创新新(尚(尚书省省权力提高)力提高)5复习第四环节 基础知识梳理时空定位和阶段特征总体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农学和数学成就突出,书法、绘画成为自觉艺术,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中央集权制受到冲击,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为主要选官制度;门阀士族政治特色

5、鲜明,成为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趋势,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初步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北魏均田制形成,实行租调制;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一、社会大分裂二、民族大交融三、门阀大政治四、江南大开发五、佛教大盛行(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特征: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分裂中孕育统一趋势立1.三国鼎立之势形成。曹魏【220-265】220年,魏文帝曹丕取代汉献帝,洛阳建曹魏,东汉灭亡。蜀汉【221-263】221年

6、,刘备在成都称帝,建蜀汉。东吴【222/229-280】222年,孙权建吴王国。229年武昌称帝,孙吴正式建国,9月迁都建业东汉末年割据东汉末年割据207207年年东汉末年割据东汉末年割据215215年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东汉中央政权衰弱,地方的政治经济势力无法调和,难以形成统一政府。南方经济发展为吴蜀两国的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三者军事实力势均力敌,任何一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意义:实现区域性局部统一;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符合人民渴望安定要求,为全国统一奠基。2.西晋短暂统一(266316年)建立及统一: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

7、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西晋统一。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羯、氐、羌、鲜卑 西晋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3.东晋(317420)与南朝(420-589)东晋立国: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基本控制了长江以南地区。黄河流域至长江以北,此时成为“五胡”的天下,先后建立了众多国家,史称“十六国”。东晋政权支柱:士族(“王与马共天下”,开启东晋门阀政治格局。)特点:门品决定官品;以豪强士族、九品中正制度以及封建庄园经济为基础;社会风气上,士庶界限森严。评价:积极: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成为开发南方经济

8、的组织者,推动南方的开发消极:门阀势力的迅速扩张,导致了皇权与士族的矛盾 4.南朝: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为宋。此后170年间,中国南方与北朝对立的是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南朝。5.北朝 北魏兴起: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2.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门阀士族势力增强,加强中央集权的现实要求。)3.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正式推行4.标准:前期:家世、道德、才能 后期:家世5.评价:实施初,选拔了人才;将评议权(选官权)收归中央,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期注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

9、权的工具,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阶层固化)。1.九品中正制1.含义:由品评官(中正官)评定人才优劣,由吏部授官的制度。崔卢王谢子弟,生发未噪,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已被冠带。屠隆屠隆鸿苞节录鸿苞节录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2.士族门阀政治兴起原因权的工具。特点 衰落原因评价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政治原因:魏晋政权依赖于士族的支持;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沦为士族维护其特权的工具。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把控朝政;经济上: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文化上:以儒学传家,崇尚清谈(儒学僵化);社会生活上:等级色彩明显,不与庶族通婚,坐不同

10、席(阶层固化)士族自身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使之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东晋、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庶族地主乘机崛起;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积极: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消极: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造成大量的冗员。(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背景北魏建立与统一北方;北方民族融合加强;统治危机:吏治混乱、政府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游牧民族的威胁;冯太后、孝文帝的推动以巩固统治。前期重点改新制俸禄制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加速游牧部落走向封建化三长制

11、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邻、里、党),负责督查户口、田耕和征役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和兵役租调制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每年向政府缴纳粟(称为租),帛或布(称为调)后期重点是汉化汉化政策迁都洛阳 讲汉语 改汉姓 穿汉服 通婚姻 兴学校 祭孔子实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政权封建化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政权封建化 经济农业化经济农业化 民族汉化)民族汉化)3.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促进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巩固统治;促进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促进民族交融与中华文化的发展;为结束南北分裂和隋唐盛世奠基政治中枢机构三省形成地方行政 三级制官员选拔与管理九品

12、中正制: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根据 .评定士人资品,分为九等,后来随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看 .考核制度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法律教化 ,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重视家训)户籍制度西晋以“黄籍”登记户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使白籍人口土著化,.赋税制度魏晋:开始实行 ,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州、郡、县家世、道德和才能家世律令儒家化土断承担赋役租调制均田令三省制

13、渊源尚书令(西汉)尚书台(东汉)尚书省(魏晋南北朝)另设中书省和门下省职责三省共同辅助决策和行使权力影响加强了君主集权;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尚处于初创和试行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体制律令儒家化原因: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1.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屯田制(曹魏时期 土地国有制度)含义:源于西汉,主要实行于曹魏,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 数额的田租。背景:东汉末年战乱不断,生产力遭到破坏,土地荒芜。内容:军屯指士兵屯田,边戍守,边屯田;民屯指在国有土地和无主土地上,由国家直接派官员管理而不受郡县官员的管理,按照军事组

14、织的方式,强征佃农开垦耕种,收成按照四六或者对半分给国家。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占田制(两晋时期 土地私有制度)含义:农民、士族等向官府登记自有田亩,占田数是国家允许占有的土地限额。目的:既保证政府收入,又保护士族特权 内容:农民按限额占有土地,征收田租;士族地主有占田、荫客、荫亲等特权。影响:确认和保护士族已占到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巩固了士族特权和地位。均田制:北魏均田制:北魏唐中期唐中期 土地国有制土地国有制(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2.江南的开发江南的开发原因表现影响政治环境: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资源;自然条件:

15、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的措施:南方统治者的重视;劳动者: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知识延伸:经济重心南移 魏晋南北朝:奠定基础唐朝中期:开始南移 南宋:南移完成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南北文化交流;缩减南北方经济差距,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中国地域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南方(长江流域)和北方(黄河流域)按迁移的方向分类,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可分为四类:(一)从北方到南方主体是黄河流域的汉人。东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辽宋夏金等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稳定,黄河流域的农民为躲避战祸纷纷南迁。(二)从边

16、疆到内地主体是少数民族,如西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共几十万人陆续内迁到今天甘肃、山西、湖北、辽宁等地。(三)从内地到边疆大多由政府组织内地军民迁徙,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始皇迁徙内地“几万家于河套”以发展生产,加强边防。(四)从国内到国外如唐朝时,我国已有很多人到南洋,即东南亚各地生活,被当地居民称为“唐人”。3.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以寺院为中心的独特的封建地主经济形式(1)形成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播;统治者的支持(3)影响:寺院经济过渡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政府争夺劳动力,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加重农民的负担。寺院经济的发展,为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史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特殊的农业经营方式-佛教庄园经济发展起来。社会上把这些在佛教庄园里耕种的农户称为“佛图户”。“佛图户”必须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佛图户”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佛教庄园里务农,不准随意离开,实际上已沦为佛教庄园的依附农民。佛教庄园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主要供庄园内部享用,很少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依照惯例,官府对庄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