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一)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探究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的背景、特点,理解在中国古代大一统下各个封建王朝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及国家解决社会问题的而进行必要的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智慧,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家国情怀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一、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课前预习】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课堂导入】通过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相关材料,导入本课学习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制度创新?如何认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理解制度变化与创新对国家治理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一、放在历史时空下思考一、放在历史时空下思考1.自主学习:设置问题情境 问题1:阅读上述时空坐标,初步感受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在国家治理发展史的历史地位。
记忆,练习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二、选官之变之科举制 (一)复习旧课1.思考:想一想,隋唐以前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呢?材料:(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海外殖民地……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已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根据材料,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些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2.合作探究:【核心概念】什么是科举制?问题2:归纳科举制的背景 3.合作探究问题 3: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统治有什么影响?易错点拨4.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试题巩固:两个试题 记忆,练习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画出知识框架,并作出说明记忆,练习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画出知识框架,并作出说明记忆,练习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画出知识框架,并作出说明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三、中枢之变之三省六部制”【一】夯实基础:制度建树——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1自主学习:夯实基础:制度建树——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2.自主学习:问题情境问题1:分工合作的三省职能是什么?是如何运作的? 3.历史解释:问题情境问题2.分工合作的三省,办公机构却被隔离成内廷、外廷两部分,为什么?问题3.参与决策的内廷被分为中书、门下两省,这一设计有何作用? 4.历史解释:问题情境材料: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治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皇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不能独裁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思考:4.如何评价分工合作的三省六部制?5.重点知识探究:【历史探微】政事堂议事制度 材料: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是当朝宰相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 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政事堂囊括门下、中书和尚书三省的大部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 元、明、清时,不再设政事堂6.精准突破: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①皇帝通过不断压抑、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②中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中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③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④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记忆,练习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画出知识框架,并作出说明记忆,练习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画出知识框架,并作出说明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画出知识框架,并作出说明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四、赋税之变之两税法 (一)知识整合:唐初之租庸调制 1.自主学习: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结合时间轴、课本内容及材料,概述唐初之租庸调制相关知识。
2.合作探究:史料阅读(教材43页)史书这样概括两税法的实行背景: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其租庸调、杂徭 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问题2.知识整合:唐后期之两税法背景、内容、影响3.合作探究:史料解释问题3:对比唐初之租庸调制、两税法,从中探究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与创新4.合作探究:史料解释材料:照大历十四年所收之数作为标准故陆贽说:“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他批评政府不体恤民间困苦,把平时征收的税如“急备”、“供军”、“折估”、“宣索”、“进奉”等各种摊派,全部加入两税法中,一并征取……前者(租庸调制)授田征租之制,后者(两税法)却是仅征租而不授田故两税制已完全丧失为民制产之精神,造成社会上贫富更加悬殊,土地兼并益发猖狂 ——钱穆讲授,叶龙记录整理《中国经济史》第十章 问题4.阅读课本P43【问题探究】中的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议两税法并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 5.知识拓展: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人丁与财产的流变 记忆,练习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画出知识框架,并作出说明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记忆,练习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课堂小结教学评价设计:制度变化与创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内容本课以“国家治理视角下的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作为贯穿整课的教学立意,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以 “一、选官之变之科举制”、“二、中枢之变之三省六部制”、“ 三、赋税之变之两税法”分别展开,线索清晰,重难点突出,导入新颖代入感强,设计问题紧扣教学立意,将史实描述与一定的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从历史限制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出发进行思考: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国家解决社会问题的政治智慧。
本课通过案例创设的历史情境、图片、史料研习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在中国古代大一统下各个封建王朝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及国家解决社会问题的而进行必要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