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解析:于是转身向未来里走去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63548181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解析:于是转身向未来里走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解析:于是转身向未来里走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解析:于是转身向未来里走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解析:于是转身向未来里走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解析:于是转身向未来里走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解析:于是转身向未来里走去文题走出去,你才会有阅历、有沉淀、有气质;走出去,才能与世界同呼吸、共发展、齐分享走出去,有风险,然而最大的风险是一点风险都不冒。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回览此次基础测试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这又是一次对2023年高考的高度模仿。正如参考立意所说,题干在审题上并未设置难度,与2023年新高考卷“故事的力量”如出一辙,强调“走出去”对个体和集体的联系性。同时,设置“走出去”和“不出去”的一大矛盾点,又兼有二元对立类作文的一些特点。另外,从命题立意导向上看,命题者的意图(或宏观意图)也一定是积极正面的“要走出去”,而对“不走出去”持否

2、定态度。因此,一方面此题并无审题难度,另一方面这类题也容易产出诸如“先褒后贬”类型的套路化写作。总的来说,此次作文较为基础,符合考试本身的属性,但也同样有可深入挖掘的点。另外,不知是否巧合,此题与公众号原创试题“井底之蛙”极其类似 “井底之蛙”历来被用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却盲目自大的人。然而,生活在井底的青蛙虽然见识浅薄,却因为自己能够“统辖”全井,所以生发出快乐与自豪来;可当它爬出洞口,发现天地的广阔、自我的渺小,它的内心也愈加惶惑,且不得不开始惧怕天敌的摧残了。阅读了这段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形式上的相似性往往会让人忽视主题,继而片面地沿用某种形式层的套路。不难发

3、现,除了题干形式与高考真题相似外,题目主题及其呈现方式也与高考真题相关。2023年新高考卷的命题背景为“讲好中国故事”,却不仅限于“中国”二字;嘉兴基测的命题背景是“走出去”,自然而然也可以引入与之关联的“请进来”,乃至更深维度的“沉下去”。两道题虽然都有政治背景作为支撑,却并不拘泥于政治话语,而更倾向于人文,关注个体的生存向度,这是在形式之外更应关注的实质内涵。我们一直强调,“提出问题”是写作中不断解决问题、体现思辨的路径。以下我们以本题为例,尝试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甚至让“问题”层层嵌套导向作文的深度。Q1:我们为什么要“走出去”?首先,题干强调“走出去”对个体有“丰富阅历”“加深沉淀

4、”“培养气质”的作用,对集体有“同呼吸”“共发展”“齐分享”的作用,所以很多学生肯定会写“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张桂梅送孩子们走出大山”等等的事例。可是,在讴歌此类英雄人物之前却没有判断清楚是什么支撑着一个人、一个民族“走出去”?此类事例都有一个前提,就是“现在不好,走出去会更好”“只有走出去才能改变命运”。换言之,此类“走出去”都以外部因素为根本前提,是“时势造英雄”的“走出去”,而不是“英雄造时势”的“走出去”,或多或少都隐含着某些“被动”的性质。然而,我们只能依靠外部因素或环境对个体的挤压才能“走出去”吗?这是否意味着当个体或集体并未受到某些现实因素的倾轧,我们就理应交出“触碰梦想”的权利

5、?由此,我们就会发现“外驱型”的“走出去”应当向“内驱型”转化,所谓“内驱”并非为了填满无止境的物质欲望,也绝非为了某种既定的人生目标而“走出去”,而是让“走”延宕在人生的整个过程。“走出去”是一种态度,而非工具。回到本题,我们并非为了“阅历”“沉淀”“发展”等而选择“走出去”,此间的收获仅仅充当着“走出去”的阶段性成果,它恰如“门与路”的关系,藏在门后的惊喜是阶段性的嘉奖,而非结局,殊不知门外还有更为宽阔、悠长的路等待我们去探索。Q2:“走”向何方?对“走”由工具到态度的转变很自然地会让我们想到“走向何方”的问题。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中有这样一句话:“宇宙是我们的故乡,探索是我们的使命;答案在

6、星辰间,只需我们前行。”大山里的孩子“出走”,是向大海奔跑;唐僧师徒四人“出走”,是向西天迈进。但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因外物而奔走的是浮于人生的形式之上的,它可以承担满足自我物质欲望的需求,却始终不能充当人生的终极价值和意义;当我们朝着马斯洛需求层次拾级而上,应当体认到“自我实现”与“追求真理”始终并行不悖。在作为“使命”的探索中,我们也许惶然无措,也许迷踪失路,但我们终究会在各种事与愿违中学会自渡;回头一瞥,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走过了这么长的路。然而,纪伯伦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生命有时就是如此巧合,阅尽千帆,回首处,彼岸原是此岸;恰如佐藤龙雄的猫汤中猫弟弟历经千辛万苦找到

7、了使姐姐恢复神志的四瓣花,却不想这朵花原来就在家门口,结满了蜘蛛网。人总是健忘的,我们为了理想抱负而“走出去”,却经常忽视已有的幸福;我们迫切地与过去断舍离,却时而忘却本应珍惜的人事物。回忆过去,不是停下脚步,而是因为只有晓得“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才可以继续出发。Q3:“出走”之后怎样?(详见原创试题)“娜拉出走之后怎样?”“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失败的风险横亘在我们面前,甚至知道结果注定失败。我们是选择“不出走”而留在铁屋子里沉睡,亦或是醒来发出最后的绝叫?鲁迅曾无数次给我们抛出了这个世纪难题,梦醒时刻,该何去何从?“最大的风险是一点风险都不冒。”在迷梦里酣睡的人选择止步不前,他们自我麻痹

8、,等待日暮时分;在呐喊中觉醒的人选择振臂高呼,他们力挽狂澜,挣脱精神枷锁。二者的选择都无可厚非,但这并非“不出走”者嘲笑“出走者”幼稚的理由。向黑暗走去的人,或许会被黑暗吞噬,或许会化作明灯。心怀理想,的确需要付出风险的代价,也未必有圆满的收成,但唯有历经血与火的淬炼,“失丧生命必反得生命”,它并不一定是现实结果意义上的成功,而是在面对无数重“风险”之后学会坦然和成全。此刻,“风险”也是“走出去”行为的一部分,它让“走出去”变得完整。反观“不出走者”,如同在黑暗前夕嘲笑诺亚的世人,终被滔天的洪水所吞没。Q4:除了“走出去”还要做什么?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很好地体现教考结合。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对此有详细的论述,此处不再赘述:不仅要“走出去”,更要“拿进来”。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