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63546834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教材 统编版 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第15课 教学设计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目录一、素养目标二、学习资源三、教学素养四、作者背景常识五、鉴赏活动六、文本研读七、文本联读 1 / 1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一、素养目标人文主题责任与担当1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及讲责任、敢担当的精神,心怀天下,坚守道义。2恪守正确价值观,增强为中华民族复兴而读书的责任意识。语文素养1倾听理性的声音,知人论世,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2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3写作

2、议论性文章,学会论证自己的观点。二、学习资源本单元共四篇课文,都是古代议论性文章。1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劝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善始虑终2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回信,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3阿房宫赋探讨了秦国灭亡的原因,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4六国论阐发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希望北宋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举贤任能,团结一致,维护和巩固统治。三、教学素养1梳理、积累两文中重要文言基础知识。2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赏析两文不同的说理风格、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4学习作者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勇于变法图强的崇高品格。忠臣批“龙鳞”

3、,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遭挖心、屈原被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余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反而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高瞻远瞩谏太宗居安思危,令人动容。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这两篇著名的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担当精神。四、作者背景常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

4、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时任宰相。他创新法,改革旧政,是一位进步的政治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虽然他的作品不多,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传世。情境活动某校要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物长廊,请你查找资料,为王安石撰写“出场词”。_答案(示例)王安石:一袭布衣,一腔热血,恳辞入朝,越次入对;熙宁变法,三不足畏。临川拾遗,穷而后工。春风又归江南,明月再入他怀。这篇文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信。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右谏

5、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熙宁三年(1070)二月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回复了一封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复一一自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五、鉴赏活动(一)文意理解(第1层)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启(陈述,告诉):昨日蒙教,窃(私自,这里用作谦辞)以为与君实游处(同游共处,交往)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常常)不合,所操(持)之术(方法、主张)多异故

6、也。虽欲强聒(硬啰唆,勉强解说。聒,说话声嘈杂),终必不蒙见察被(您)理解,故略(简略)上报(写回信),不复一一自辨(同“辩”,分辩)。重念(又考虑到)蒙君实视遇(看待,对待)厚,于反覆(指书信往返)不宜卤莽(粗疏草率),故今具道(详细地说出)所以(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冀(希望)君实或见恕也。请概括层意: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第2层)盖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所争,尤(特别)在于名(名称)实(实际),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根本道理)得(清楚)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怨恨,指责)也。某则

7、以谓(以为,认为)受命于人主(君主),议法度(法令制度)而修(修正)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不为(不是,不算)侵官;举(施行)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批驳不正确的言论),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本来)前(预先)知其如此也。请概括层意: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3层)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顾念,忧虑)国事、同俗(附和世俗)自媚(献媚讨好)于众为善,上(皇上。这里指宋神宗赵顼)乃(却)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

8、寡,欲出力助上以抗(抵制,斗争)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盘庚之迁,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者民也,非特(不仅)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度义考虑到(事情)适宜而后动,是(认为正确)而不见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施恩惠)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做事。前一个“事”是动词,后一个“事”是名词),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请概括层意: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对“怨诽”

9、来历的分析一针见血。(第4层)无由(没有缘由)会晤(见面),不任(不胜)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向往(仰慕)之至!请概括层意:结束全文,礼仪性的客套话。(二)基础梳理(A)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不复一一自辨()答案“辨”同“辩”,分辩(B)请解释下列加点(红色)的实词、虚词的含义。(1)操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具故今具道所以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伤仲永(3)征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4)难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10、 (5)特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诗经(6)如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7)于于反覆不宜卤莽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以授之于有司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8)以故今具道所以 以致天下怨谤也 以授之于有司 以兴利除弊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答案(1)动词,持动词,从事动词,拿,持(2)副词,详细地动词,具有,具备名词,工具(3)动词,求动词,出征动词,征验、表现(4)动词,排斥形容词,与“易”相对名词,困难(5)副词,仅仅名词,三岁的大兽(6)动词,像连词,如果,假如(7)介词,在介词,从介词,交给介词,对,

11、对于介词,向(8)名词,理由连词,同“而”,表示结果连词,同“而”,表顺承连词,同“而”,表目的,相当于“来,以便”介词,把介词,拿,因为动词,以为,认为(C)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1)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2)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答案(1)名词作动词,办,做(2)名词作动词,施恩惠(D)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于反覆不宜卤莽古义:_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2)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_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3)故略上报古义:_今义:向上级报告。(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古义:_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答案(1)指书信往返。(

12、2)小,用作自称的谦辞。(3)写回信。(4)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E)请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译文:_(2)终必不蒙见察。()译文:_(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译文:_(4)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译文:_(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译文:_(6)至于怨诽之多。()译文:_答案(1)判断句是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2)被动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被(您)理解。(3)状语后置句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4)状语后置句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5)宾语前置句那么他们怎么会不争吵?(6)定语后置句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三)文白对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