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课后练习题素材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363455661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857.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课后练习题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杜甫诗课后练习题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杜甫诗课后练习题素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杜甫诗课后练习题素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杜甫诗课后练习题素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诗课后练习题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课后练习题素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课后练习题素材第25课 诗三首基础知识应用1、给加点字注音。岱 宗()决 眦()凌绝顶()烽 火()不胜簪。逾 墙()邺城戍()老 妪()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一一浑欲不胜簪一一天明登前途-3、杜甫是一朝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一,称他的诗为一。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因此人们又称他为-o4、下列与原文一致的是()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B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C白头骚更短,浑欲不剩簪。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5、按原句默写。中最能体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一-,一一o 春望中借花、鸟来表达感时伤世的是一一,一一。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

2、被抓走的句子是一一,一一。(4)石壕吏中老妇人“前致词”,诉说三个儿子服兵役情况的句子是一,O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望岳与 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7、按课文原句

3、填空-?齐鲁青未了。烽火连三月,-。夜久语声绝,-。8、请将左右两边相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三男邺城戍生活贫困二男新战死战争惨烈出入无完裙兵役苛酷课文精段赏读(-)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对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这两句诗是诗人远望所见。是借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齐天耸立的形

4、象。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诗是诗人细望所见。“荡胸”即心胸摇荡,“决眦”即眼角几乎裂开,写出诗人长时间睁大眼镜观赏美景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喜爱之情。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这是诗人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写。虚实结合,写尽泰山之风韵。D.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由远而近,时间由朝到暮,最后顺理成章地表达了要登上顶峰俯瞰众山小的豪情。3、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4、诗的最后一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豪情壮志?-5、根据这首诗的描写,加上你自己的想像,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泰山,力求生

5、动、细腻。(5 0 字左右)一 一(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春望”这一题目的意思是-。2、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3、诗的第一联为借景抒情,你能具体说说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吗?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应怎样理解?5、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思家之情。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

6、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D.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三)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解释加点的词。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一 一 请从吏夜归一-犹得备晨炊一2、解释下列句子的大意。老翁逾墙走-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7、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4、给第三段划分层次,并总结层意-5、老妇人被抓走了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6、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这是指和一一两人发动的叛乱。拓展阅读:(一)月夜杜甫今夜螂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1、诗的开头两句,点明看月 的 、和 O2、选出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A)“独看”写妻子独自观月思亲的情景,“未解”写儿女幼稚不知思念长安的父亲。(B)“云鬓湿”“玉臂寒”写诗人想象中月下的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以至雾湿云鬓,月寒玉臂。(C)“倚虚幌”是说夫妻双

8、双倚着帷幔看月,“何时”表示出妻子对这一刻的盼望之情。(D)“双照泪痕干”是诗人想象中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情景交融,余味无穷。3、对 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借看月抒写离情,深刻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真挚感情,是写景抒情的佳作。(B)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通过抒写乱离中的离别之苦,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C)诗人从妻子儿女着笔,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出诗人心中的思念和惆怅。(D)全诗均是想象之词,想象妻子对自己的思念,着力描写妻子“独看”思亲的情景。4、这 首诗属于中的一-(体 裁)。5、古 中有许多借月思亲的诗句,请写出两句。(1),-o(2)-,-O(二)闻官军

9、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下列加点字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却看妻子愁何在B青春作伴好还乡C白日放歌须纵酒D却看妻子愁何在2、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当时作者寓居梓州,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后狂喜而作。你能具体说说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方法来体现自己的“狂喜”吗?-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剑外忽传收蓟北-漫卷诗书喜欲狂-4、说说下列诗句的大意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5、对全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B.首

10、联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初闻涕泪满衣裳”,突出了狂喜欲绝的感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给人一种不够真实的感受。C.三、四联写诗人手舞足蹈作返回故乡的准备,突现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D.作 者 用“忽”、“初”、“却”、“须”等虚词结构全诗,使全诗转折自然,舒缓自如,生动活泼。(三)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注释:李龟年:唐开元、天宝间著名歌唱家。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每逢节日,为人唱歌,听者都感动流泪。大 历 五 年(770年)杜甫出蜀至湖南潭 州(今长沙市)遇到旧识李龟年,诗即作于此时。岐王:睿宗第四个儿子李范。崔九:与玄宗关系极密切,用为秘书监。1、诗的前二句写过去,表现李龟年-2、诗的后二句写-,点明了相遇的时间:-,相遇的地点:o3、“落花时节又逢君”中 的“又”字表明-。4、末 句 的“落花时节”仅仅是写景吗?联系写作背景想一想,还有什么深刻含义?5、诗的末二句借景抒情,含蓄蕴藉,蕴含了诗人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在我们学过的杜甫诗作中,也有这样的名句,可以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你知道是那几句诗吗?请写下来。写作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