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对点练:第1部分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专题5 逐题

上传人:ya****8 文档编号:363454748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对点练:第1部分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专题5 逐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对点练:第1部分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专题5 逐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对点练:第1部分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专题5 逐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对点练:第1部分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专题5 逐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专题五专题五 (2016重庆一中月考)下图为我国大体位于同一省份的三座山脉的山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纵坐标为海拔),读图回答 12 题。1下列海拔范围中,三座山峰自然带类型都相同的是(B)A400600 米 B1 0001 300 米 C1 5001 800 米 D2 0002 400 米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A甲乙丙有可能是自南向北排列 B甲乙两山冬季山顶有积雪,丙山没有 C甲乙丙有可能位于第二级阶梯 D乙山自然带带谱最复杂 解析:第 1 题,读图可知,三座山峰相同的自然带为 2 和 3。甲山 2 自然带的分布范围为8001 800 米,3 自然带的范围为 1 8

2、002 200 米;乙山 2 自然带的分布范围为 4001 600米,3 自然带的范围为 1 8002 300 米;丙山 2 自然带的分布范围为 1 300 米以下,3 自然带的范围为 1 3002 000 米,所以三座山峰共同的自然带分布范围为 2 在 9001 300 米,3 在1 8002 000 米,结合选项,可选 B。第 2 题,读图可知,相同自然带甲乙丙分布的海拔越来越低,说明热量条件越来越差,纬度越来越高,A 对;甲山海拔和丙山海拔相同,纬度低于丙山,不可能出现甲山有积雪而丙山没有的情况,B 错;三座山峰基带均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应当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再根据海拔高度大多在

3、 3 000 米以下,应当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C 对;乙山自然带有 4 个,而甲丙只有 3 个,所以乙山自然带谱最复杂,D 对。故选B。(2016浙江宁波十校模拟)下图为“我国土壤水平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 34 题。-2-3该图反映了我国土壤的分异性规律,主要是(A)A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B垂直地带性和地方性 C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D纬度地带性和地方性 4绘制我国土壤分布图,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有(C)AGPS 和 RS BGPS 和 GIS CRS 和 GIS DGRS 和 GIS 解析:第 3 题,根据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可知,东部地区自南向北由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棕壤等变化

4、体现纬度地带性规律,自东向西由黑土一直到灰漠土,体现经度地带性,故 A 项正确。第 4 题,绘制我国土壤分布图首先要利用遥感获取全国土壤地理信息,在利用GIS 分析土壤空间分布信息,形成成果,故 C 项正确。(2016山东莱芜质检)下图表示陆地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不同的植被类型。读图完成 56 题。5图中 k 自然带名称及其在南美洲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C)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海陆位置 B温带草原带,地形 C温带荒漠带,地形 D温带荒漠带,寒流 6图中 a 自然带面积逐年下降,主要原因包括(A)种植业规模化发展畜牧业发展木材需求增长自然灾害

5、气候变化-3-A B C D 解析:第 5 题,根据图中的位置,k 属于温带,干燥度高,自然带应该属于温带荒漠带。南美洲中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形成温带荒漠,是因为地处安第斯山脉的东侧,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而成,影响因素是地形,选 C 项。第 6 题,a 位于热带,干燥度最低,说明该地是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的减少主要是人为因素。(2016河南八市 4 月质检)劣地式红层荒漠(俗称“牛肝地”)是发育在以红层软岩为主的区域,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读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完成 78 题。注:1.红层软岩是外观以红色为主色调的中、新生代的碎屑沉

6、积岩,以陆相沉积为主,岩性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2理想土壤成分比:矿物质 45%,有机质 5%,水 2030%,气 2030%。7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C)A土壤厚度增大 B土壤水分含量增大 C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D土壤肥力提高 8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是(D)A气候变化 B地表形态变化 C土壤肥力变化 D过度农业活动 解析:第 7 题,根据土壤结构组成,土壤中矿物质和有机质约占 50%,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显示有机质含量减少,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侵蚀导致土壤厚度减小,A 错;图示土壤水分含量减小,B 错;土壤肥力下降,

7、D 错。第 8 题,图中该地生物量减少,多样性下降,最可能是不合理活动破坏植被,造成了水土流失。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业活动,D 对;气候变化不明显,A 错;植物的变化导致地表形态、土壤肥力的变化,不是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B、C 错。(2016北京东城区期末)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 911 题。-4-9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A)A B C D 10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D)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11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B)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开放性 解析:第 9 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

8、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故 A 项正确。第 10 题,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故 D 项正确。第 11 题,图中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导致整个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B 项正确。12(2016黑龙江大庆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

9、大走廊。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活跃着十几万的浙江人,对沿线社会经济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材料二古丝绸之路示意图。材料三近年来一批浙江人在当地(虚线范围内)河谷地带承包大片农田种植棉花,然后就近加工成棉纱、棉布或衣服销售到沿线区域,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1)说出古丝绸之路经过的主要自然带。(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图中虚线范围内各地理要素的特征。(3)十几万浙江人活跃在当地,阐述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5-解析:第(1)题,自然带的类型与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息息相关,一一对应。丝绸之路经过的气候类型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所以丝绸之路经过的主要自然带自东向西

10、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题,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包括气候(温度和降水)、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陆地环境的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3)题,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资源开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答案:(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2)组成陆地环境的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该区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

11、达,气候干燥是其主要特征;多大风天气,所以多风蚀风积地貌;植被稀疏、覆盖率低;河流较少,且流量小;生物活动量小,土壤有机质积累少,肥力低。(3)促进当地的资源开发;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经济发展的信息;改变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产量;发展工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13(2016甘肃张掖诊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柑橘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水果,低温冻害是影响其生长的主要障碍。对柑橘的利用除鲜果和柑橘汁外,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相继从柑橘果品中分离提取出橙黄色素、柠檬苦素、食用纤维素等许多功能性成分,这些高附加值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医药等领域

12、,而在这方面我国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下左图和下右图分别是我国江南丘陵某地 1980 年和 2010 年土地利用示意图。(1)该地土地利用的变化,使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减少,请分析其成因过程。(2)冬季夜晚,上右图中地的柑橘树比地更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请说明原因。(3)有人建议在该地大力发展柑橘加工工业,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出理由。解析:第(1)题,耕地变为林地,植被覆盖率增高,会改变水循环的蒸发、蒸腾、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进而影响到河流汛枯流量,从而影响当地的旱涝灾害。第(2)题,本题主要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夜晚山谷受下沉气流影响,导致温度降低剧烈,所以更容易遭受冻害。第(3)题,本题为

13、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合理,主要从发展经济以及当地的条件入手;不合理,主要从环境以及投入等方面考虑。答案:(1)耕地变林地(橘园)后,下渗(和植物截留)增强,地表径流减小,同时由于树木的阻挡,水流速度变慢,流水侵蚀(或冲刷)作用减弱,因此水土流失减小;耕地变林地(橘园)后,地下水增多,雨季汇入河流的水量减少,而旱季地下水补给河流水量增大,使河流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减小,因此旱涝灾害减少。-6-(2)冬季夜晚,坡顶近地面因辐射冷却气温降低,冷而重的空气沿山坡下沉到地(河谷)使地(河谷)气温较高的暖空气被抬升到上空,导致地(河谷)冷而地(山坡)暖,因此,地(河谷)的柑橘树比地(山坡)更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3)合理。理由:该地原料丰富;市场需求量大;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等。或不合理。理由:可能会加大果树与粮食争地的矛盾;需要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资金投入高;劳动力素质较低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