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24《愚公移山》要点梳理+三年真题(解析版)

上传人:缘*** 文档编号:360376112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4.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24《愚公移山》要点梳理+三年真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22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24《愚公移山》要点梳理+三年真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22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24《愚公移山》要点梳理+三年真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22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24《愚公移山》要点梳理+三年真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22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24《愚公移山》要点梳理+三年真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24《愚公移山》要点梳理+三年真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24《愚公移山》要点梳理+三年真题(解析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三年真题一、作者作品本 文 选 自 列子汤问。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二、文章体裁本文的体裁是一篇寓言。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三、课文内容概括。课文有四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故事背景。句句都与下面的情节有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其中“方 和 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这一句为后文山被移埋下伏笔。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

2、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这一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聪明之态。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 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愚公闻智叟之言“长息”,说明他早己是胸有成竹。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 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 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 会 加 增 这 样

3、 得 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第四段:神话的结尾。这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说明了移山的结果。四、字音字形万仞_(rGn)冀 州(j i)荷 担(hG)箕 畚(jT bCn)孀 妻(shuAng)始 龈(c h O n)智 旻(s 6 u)穷 匮(kul)一 底(cu6)雍 南(y6ng)陇_ 断(1 6 1 )惩 山 北 之 塞(ch6ng)五.词语汇总(-)重点词语。(1)年耳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搴塞:阻塞(3)出入之挈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日室:家(

4、5)吾与申毕力平险汝:你们(6)卷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7)其妻戟疑日献疑:提出疑问(8)以 考 之 力以:凭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9)曾不能以魁父之丘曾:连都损:削减(1 0)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样(1 1)日罩置土石旦:连词,况 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1 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 3)遂率子孙布担者三本荷:扛夫:成年男子(1 4)叩石垦壤叩:敲,凿(1 5)始第品:换牙(1 6)寒暑苗节,始一反焉。易:交 换 节:季节(1 7)汝心 之囿,固不可侬心:思想 固:顽固 彻:通(1 8)子子孙孙无行圜也穷匮:穷尽(1 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二)通假字(1)甚矣

5、,汝之不事“惠”通“慧”,聪明(2)始一应焉 反 通 返,往返(3)河曲智叟*以应 亡 通 无,没有(4)一盾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三)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 面:名 词 作 动 词,面 向,面对着(2)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形 容 词 用 作 名 词,险峻的大山(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 畚:名词作状语,用 箕 畚 装(土 石)(四)一词多义。1.方:方七百里(指面积)方其远出海门(正当)方欲行(将要)2.曾:曾不若孀妻弱子(竟)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3.固:汝心之固(顽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固若金汤(坚固)4.亡:今亡亦死(逃走)

6、河曲智叟亡以应(通 无”,没有)5.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6.苦:何苦而不平(担忧;忧愁)必先苦其心志(使 痛苦)7.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穷凶极恶(极端)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8.通:指通豫南(通向)初极狭,才通人(通过)政通人和(顺利)阡陌交通(相通)通计一舟(全,整个)(五)古今异义(1)惩山北之塞古义:苦 于 今义:处罚(2)河阳之北河:古 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3)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4)指通豫南古义:直 今义:手指(5)亶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2)而:(6)投诸渤海之尾古义

7、:之于今义:各个,许多(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今义:荷花(8)曾不能毁山之一至古义:草木今义:毛发(9)北山愚公长息日古义:叹气今义:休息(1 0)里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1 1)惧其不旦也古义:止今义:已经(1 2)无陇断焉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 3)何苣而不平古义:愁,担心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六)重点虚词 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这样”操蛇之神闻之指示代词“这件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人称代词,“他”.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甚矣,汝之不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苦而不平聚室而谋表承接,不译。.面山而居笑

8、而止之表修饰,地、着。.而山不加增表转折,但是,去 屋(3)且:.年且九十副 词,将。.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4)于:.达于汉阴介词,至!1。.告之于帝向(5)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帝感其诚代词,他的.其妻献疑代词,她的(6)以:.以残年余力.河曲智实亡以应(7)焉:.无陇断焉。始一反焉.且焉置土石。五、特殊句式。(1)甚矣,汝之不惠介词:凭,靠。连词,用来。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啊疑问代词,哪里。(倒装句。主谓倒置装,谓语前置以突出感叹语气,实际语序:“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2)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 焉”充当 置”的宾语,前

9、置。)(3)何苦而不平(倒装句。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4)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帝”是被感动者。)六、重点语句翻译。(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译文: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大山而居住。(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译文: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译文: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冬夏交换季节的时候,才往返一次.(5)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

10、不聪明了。(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愁挖不平吗?(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译 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译文:用箕畚装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9)帝感其诚。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七、理解默写1.愚公移山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河曲智叟亡以应。5.愚公的精神是: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6.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

11、:一方 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七、内容理解1 .课文题目是 愚公移山,为何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 行、王屋二山”?这两句话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山 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大,越显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也就越显出愚公的形象的高大。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2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人是怎样的看法呢?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

12、相许”:其次是愚公妻 献疑”:第 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第 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最后是意见一致,立即行动。3.愚心移山的艰巨性表现在哪里?.山高且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年事已高年且九十。.工具简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路途遥远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往返时间长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力量小全 家,孀妻遗男。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4.“平险”是如何进行的?除了愚公一家人,还有谁?表明了什么?“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敞,跳往助之。”表明愚公移山得到了众人的支持。5.课文写了两场争

13、论,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比较这两场争论,说说有哪些不同?反映了什么呢?(1)性质不同。愚 公 妻 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对。(2)出发点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3)气氛不同。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逃避困难。愚公艰苫奋斗精神;长期艰苫奋斗的思想准备;发展变化的观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故事的结局是天神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不仅

14、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大山背走,这个神话结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这种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很难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7.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嫦娥”探月卫星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

15、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8.人物形象:愚公:愚公是一个大智若愚,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智叟: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无所作为而又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七、文章主旨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魄力,同时也说明了要想战胜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八.写作手法1.运用对比烘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例如:(1)愚公

16、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愚公年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孙,遂率子孙“叩石垦壤”,而智叟则认为“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甚矣,汝之不惠。”通过对比,愚公的这种改造、征服自然的坚强毅力更加感人了。(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其妻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是从“献疑”角度说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但她没有反对的意思。而智叟显然是讥笑愚公,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尤显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存心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讥笑愚公无能了。2.借助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天神、天帝,两座大山居然都被背走了,给这本难结局的故事以一个圆满的结局。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这同一般的宣扬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愚公移山三年中考真题(解析版)【2021湖南永州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粪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寒,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