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360125790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PDF 页数:180 大小:24.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2017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_第1页
第1页 / 共180页
教科版(2017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_第2页
第2页 / 共180页
教科版(2017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_第3页
第3页 / 共180页
教科版(2017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_第4页
第4页 / 共180页
教科版(2017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_第5页
第5页 / 共1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2017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2017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1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版教科版(2017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以及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光1.有关光的思考2.光是怎样传播的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5.认识棱镜6.光的反射现象7.制作一个潜望镜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球的表面2.地球的结构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5.风的作用6.水的作用7.总结我们的认识计量时间1.时间在流逝2.用水计量时间3.我们的水钟4.机械摆钟5.摆的快慢6.制作钟摆7.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健康生活1.我们的身体2.身体的运动3.心脏和血液4 身 体 的“总指挥”5.身体的“联络员”6.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7.制订健康生活计划2021

2、最 新 教 科 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一、学情分析通过四年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另外

3、,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二、教材分析1.整体情况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由“光”“地球表面的变化”“计量时间”“健康生活”四个单元组成。“光”单元,以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为主要线索,认识光这种能量表现形式。本单元沿着认识光源,研究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研究光在行进过程中遇到其他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路线所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索光的传播规律,构建光沿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及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建立光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以研

4、究地球表面形态一一地形地貌的变化为主要内容。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按照其能量的来源可归纳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原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本身,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势能,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风化,风力、流水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本单元从内因到外因,通过指导学生亲历观察、假设、模拟实验、形成解释等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变化,构建地形地貌是经过地球内、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认知。“计量时间”单元,研究的主题是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计时间题。本单元按照从古至今人类计时方法的发展脉络组织课程

5、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设计制作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研究太阳、水流、摆等的运动规律;经历古人运用事物变化的规律探索计时方法、制作计时工具的过程;发展工程思维;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健康生活”单元,基于现代健康新理念,立足于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四年级人体呼吸与消化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运动、血液循环及神经系统。通过观察、体验、调查、建模等活动了解相关器官的结构功能,理解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以及保护身体健康的意义,并由身体健康延伸到心理健康。单元内容始于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检测与评估,终于给自己制订健康生活计划。整个单元的学习是引导学生不断建

6、构的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建立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牢固树立保护自己身心健康的意识,使其养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本册内容覆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及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均指向联系与变化。为了强化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四个单元均是从生活中的问题或自然现象开展研究,最终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及现象,呈现事物结构与功能、内部与外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协调统一。揭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科学观念。2.单元概述第 一 单 元“光”: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本单元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应该是“光是什么”。历史上,对光的研究曾经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长足发展,改变了人们对物质

7、世界的认识,打通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通道。今天我们对“光”的认识,看似是对知识本体的认知,实则是对光,抑或是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光是一种电磁波,按照波长可以将光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射线等几个波谱区。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光具有波动和粒子的双重性质,凡是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有关的均是波动性的表现,凡是与光的碰撞、散射、叠加等有关的都是粒子性的表现。波粒二象性可以用爱因斯坦公式得到解释:E h v,p=h/2。这里能量E和动量p都是表征光的粒子性的量,而频率v和波长人都是表征光的波动性的量,波动性和粒子性通过普朗克常数

8、h联系起来了,这也可以解释“光是能量的表现形式”这一概念的出处。如此,我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光”单元教学的概念发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没有必要指导学生从光的本质去认识光。教学中应该遵循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完成关于光的课程内容。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飞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6.2.1.1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6.2.1.2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6.2.2.1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6.2.2.2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6.

9、2.3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1 8.2.2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在课程标准中,这三方面的课程内容要求,都是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和对这些现象的解释,由此形成对光的一些基本认知。本单元希望帮助学生形成以下认知。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2 .光能够被吸收;能被改变传播方向,产生反射或折射现象。3.尽管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其他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也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4.有些物体折射或反射出的光波进人人的眼睛后,可 以 被“看到”,就如同某些声波进入人的耳朵

10、后可以被“听到”一样。沿着上述概念发展线索,教科书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做了如下安排。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主要了解学生有关光的前概念。通过思考和解释“在黑暗中你能否看到红苹果”的问题,了解学生对于光有哪些认识,以及能做出哪些推测和解释。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主要研究光在空气中是如何沿直线传播的。光穿过小孔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到光的行进路线,初步理解并建立光沿直线传播的概念。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进一步深人研究。当光遇到遮挡物时,会因遮挡物的不同,出现通过、部分通过、不能通过三种情况。对本课所有实验现象的解释,最终都将成为“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第4课“光的传播方

11、向会发生改变吗”,主要探讨当光从空气进人水中时,传播路径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对于光而言,空气和水是不同的传播介质,因此光的传播方向(传播路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其结果是产生了折射现象。第5课“认识棱镜”,主要建立光与颜色的关系。我们看到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发生折射,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棱镜实验可帮助学生观察到因光的折射而产生的彩虹颜色,初步将光和颜色建立联系。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主要探讨光的反射现象。通过观察光的镜面反射现象,了解什么是光的反射;通过光的反射实验,对反射光的路径做出预设,初步建立人射光与反射光的关系;对光的传播特点做进一步探讨,即光遇到物体会发

12、生反射,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主要利用光的反射特点,制作一个简易潜望镜。潜望镜的制作,需要综合运用和理解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首先需要观察、了解潜望镜的结构以及工作过程和原理.,其次需要设计、制作简易的潜望镜,最后通过展示、实践、评价、交流来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本单元中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地球表面的地形复杂多样、不断变化。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指向“变化”一词,即地形地貌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引起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呢?教科书通过指导学生亲历观察、假设、模拟实验、形成解释等一系列的科学实

13、践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地球现今的面貌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地球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这一基本认知。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6年级的下列相关课程内容。14.2.1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14.2.3举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14.5.1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慢和地核三个圈层,14.5.2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14.5.3说出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15.3.1 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15.3.2说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环境

14、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15.3.3举例说出人类保护环境的举措,能够针对现实环境问题提出适当建议。为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本单元在设计上顺应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点,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模式。在单元的起始课,引导学生对主要地形的成因进行假设,埋下探索的伏笔,引发探究的兴趣在后续各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亲历相应的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完善或修正已有认知,逐步形成对地形变化成因的科学解释,在单元最后一课,带领学生回顾、反思学习过程,建构起关于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新认知。本单元共安排了 7节课,第1课“地球的表面”,作为单元起始课,除担负明确学习主题的任务外,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亮明“影响地形变化因素”这一

15、观点的机会,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反思、建构相关科学概念的基础。本课的设计线索:对地球全貌的观察一陆地内部主要地形的观察每一个典型地形地貌的观察。初步让学生建立一个地球尺度的概念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这些地形只是地球整体面貌的冰山一角,是地形变迁到现今的具体呈现。对地球全貌的观察,能够使学生在建立与以往学习内容关联的同时,为今后更深人学习相关知识埋下一颗探索的种子。第2课“地球的结构”,在前后课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本课主要承载两个任务:一是第1课学习内容的延续,由地球外部形态的认识延伸到对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学习,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的

16、整体认知;二是为第3、第 4 课学习地震.永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本课最后安排一个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旨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兴趣与培养实践能力。第 3 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和第4 课“大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地震和大山喷发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相对于风、水等很缓慢的外力作用,是一种刚烈变化。两课在整体安排上较为相似,均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感受地震和大山喷发时的现象,了解其形成原因。教科书中分别提供了地震和火山喷发的资料,通过阅读与研讨,让学生了解地震和大山喷发时的真实情景以及给地表带来的改变。两课的学习是针对第1课呈现的弯曲岩层和长白山天池两幅图片,引导学生探索其形成的原因,形成科学解释。第 5 课“风的作用”和第6 课“水的作用”,主要研究的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外在因素,第 5 课,研究风的作用对地表的影响。本课主要通过风卷起沙子利蹭岩石的模拟实验以及对沙漠、戈壁、麻菇岩和雅丹地貌等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风的作用是可以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的。通过与地震和火山喷发对地表影响力的比较,知道风对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