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西城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七彩****3 文档编号:360064156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北京西城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2北京西城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22北京西城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22北京西城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22北京西城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北京西城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北京西城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26 2022 北京西城初三二模 语 文 2022.5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 12页,共五道大题,25道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2.在试卷和草稿纸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 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一、基础 运用(共 14 分)社会大课堂,处处皆语文。请阅读两段参观记录,完成下面各题。(一)小龙同学参观了北海公园的皇家邮驿,做了如下记录。阅读后,请完成下面小题。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为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提供

2、了可能性。从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殷商甲骨文到铸在青铜器上的商周金文,再到篆、隶、草、楷、行,这是记录信息的汉字字形的变化;从鸿雁传书到驿站邮政,再到网络通讯,这是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 借助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人们的生活经验代代相传,文化得以不断发展。中国古代邮驿起源于殷商时期,至清末裁驿归邮为止,有三千余年的历史。随着我国邮政事业的不断发展,邮政徽标也在不断变换。目前使用的是 1996年公布的中国邮政徽标,不知道设计者的灵感来自哪里 1.对文段中加点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提供”的“供”,读 g ng B.“甲骨文”的“骨”应写为“古”C.“通讯”的“讯”应写为“迅”D.“殷商”的“殷”读 yn

3、2.两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A.。B.。?C.,?D.,(二)出北海,入故宫,小龙同学参观了“何以中国”展,做了如下记录。阅读后,请完成各题。【甲】展览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融合比拟成河水的源、流、汇。以“源”“流”“汇”三个单元,梳理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彰显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概括而鲜明地呈现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乙】本次展览共展出珍贵文物 130余件,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包括陶瓷、玉器、青铜器、金银器、书画、古籍等类别。展览中最

4、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何尊。何尊是西周早期名为“何”的贵族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器物体方口圆,造型厚重,气象万千。何尊腹底铸有金文 12行 122 字,记载了周成王营建东都洛邑的史实,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图)【丙】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何以中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命题。展厅内,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此即万千年来,我百世祖先同心书写之答案。展厅外,国家日益强大,人民生。2/26 活安康,此即百余年来,志士先驱砥砺铸就之答案。今天,中华正崛起,我辈当自强,用智慧和汗水为后世中华子孙,留下“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丁】图金文“中国”3.“流”的本义指水的移动。根据语境,“

5、源”“流”“汇”的“流”是指:_ 4.将下面文字填入上文,最恰当的位置是()当后人回望我们的时候,希望能一如我们凝视前人一样,满怀自豪地说:“这,就是中国!”A.【甲】B.【乙】C.【丙】D.【丁】5.对画线句中成语或修辞方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概括而鲜明地呈现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运用排比,全面表达了这次展览的意义。B.“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何尊”,“引人注目”一词,应换成“刮目相看”,以体现何尊在展览中的重要地位。C.“器物体方口圆,造型厚重,气象万千”,“气象万千”一词,应换成“气韵不凡”,以表现何尊的特点。D.“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

6、思”,以对偶的形式,既表现了文物的文化价值,又表达了百世祖先对“何以中国”的回答。6.下面两个“中国邮政”徽标设计,你喜欢哪个?参照前面两段参观记录,说说理由。设计一 设计二 7.小龙用下一行比上一行多一个字的“宝塔诗”形式,给北海皇家邮驿留言。请你依据参观记录,用“宝塔诗”的形式仿写完成“何以中国”展的留言。小龙的留言:看 信鸽 变手机 信息传递 跨入新时代 你的留言:似 大河 源流汇 二、古诗文阅读(共 16 分)3/26(一)(共 4分)8.默写。(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陶渊明桃花源记)(2)我们遇到困难,以为没有出路,但如果坚持前行,常常会豁然开朗。南宋诗人陆游

7、的诗句“_,_”就形象地阐明了这一道理。(二)(共 4分)阅读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9.对上面两首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两首作品都是登高怀古之作。登幽州台歌没有对幽州台的描写,都是登台之后的感慨;而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则由所见之景引发无限感慨。B.登幽州台歌起笔一句,诗人俯仰古今,感慨人生。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起笔一问,意在神州已非大宋所有,作者

8、已是万念俱灰。C.楚辞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登幽州台歌化用此句,而意境更为苍茫遒劲,悲怆之感油然而生。D.三国志记载曹操与孙权对垒时慨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借此表达了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10.古诗词中,“悠悠”常用来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请谈谈这两首诗词中的“悠悠”分别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共 8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

9、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26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中通外直 通情达理 政通人和 阡陌交通 B.斯是陋室 如是而已 各行其是 是非曲直 C 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 老当益壮 相得益彰 D.花之君子 何陋之有 醉翁之意 持之以恒 12

1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翻译:可以弹奏白色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丝弦竹影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理解:作者写弹古琴、读佛经,远离嘈杂世俗与公务缠身的生活,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乙】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翻译: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赏玩啊。理解: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莲洁净雅致的形象,而且高度概括出莲具有傲然不群、凛然不可侵犯的君子的气质与品格。【丙】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翻译: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

11、莲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理解:菊花清高,喻避世隐者;莲花高洁,喻花中君子;牡丹艳丽,喻富贵俗人。作者通过衬托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菊花的仰慕和喜爱之情。13.下面材料中的柳公权和杜甫,哪个属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的贤士?哪个属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不媚的君子?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材料一 公权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历穆、敬、文三朝。文宗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曰:“此浣濯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

12、浣濯之衣,乃小节耳。”(取材于旧唐书 柳公权传)注:公权指唐朝书法家柳公权,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袂(m i)衣袖。浣(hu n)濯洗。材料二 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子美之名若草堂,与天壤俱存可也。(取材于重修杜工部草堂记)三、名著阅读(5分)5/26 14.班级组织名著片段朗诵会,按主题分组朗诵。请你从“勇气”“理想”“温情”中任选一个主题,你想朗诵哪部名著的哪个片

13、段来体现这一主题?请结合名著具体内容,说说理由。(100字左右)四、现代文阅读(共 25 分)(一)(共 7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文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文物修复对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 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文物修复要尽量保留和还原文物原有信息,尽可能降低修复对文物价值的负面影响,因此文物修复人员在工作中需遵循一些重要原则。文物修复要通过最小程度的介入来最大限度地维系文物的原本面貌,保留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实现延续现状、降低保护性破坏的目标,这就是“最小干预原则”。“可逆性原则”也是文物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意思是修复中采取的措施都是可逆的,也就是将来可以使文物

14、回到原始状态。此外,还有“修旧如旧”原则,即增添上色、做旧等环节,使修复后的文物达到远观一致、近看有别的效果,最大限度满足观众参观学习的需求。材料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用于文物修复,文物修复人员掌握了与文物修复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发现了基于高科技的文物修复新方法。X射线探伤技术是金属文物检测分析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利用 X射线能够穿透金属材料的特性,可以了解文物的内部情况。例如一件青铜簋(gu),仅凭肉眼无法判断其制作工艺以及底部是否有铭文。经过 X光射线成像,可以看出簋底部有布局规则的小方块,这是铸造时支钉的位置,由此可知,其铸造工艺为整体铸造成型。从 X 光射线成像的放大图可以

15、看出簋底部有铭文。这样,文物修复人员就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修复。材料三 2021年,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正式发布。这是我国文物行业第一个职业技能标准,将推动文物修复向社会开放,对文物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15年,文博系统首次开展关于全国文物修复人员的调研。参与调查的 533 家文博单位中,92%的单位认为文物修复人员配备不足。参与调查的 2207人,近 5年人均每年修复馆藏文物约 15 件。调研估算,全国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缺口约为 26000人。因为 ,同时 ,所以 。培养文物修复人才不仅需要完善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还需要在各级博物馆建立好“师承制”和“传帮带”等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

16、人才快速成长。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尤其需要重视文物修复基础知识的掌握。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了十分明确的规定。以“纺织品文物修复师”为例,要求必须掌握纺织材料、织物基本组织、服饰裁剪、织物染整工艺、纺织品清洁、手工缝纫等基础知识。15.阅读材料一,下列没有遵循文物修复原则的一项是()【甲】“清青花碗”的修复:用可去除的白胶补配碗的缺口部分,然后对这部分进行找平、做色、上釉等,最大限度地维系其原本面貌。【乙】“清花鸟罐”的修复:打磨去除瓷器与生俱来的不美观的窑裂,并对整个器物重新补色,重新上釉,做出让人感觉十分完美的修复效果。【丙】“清紫檀椅”的修复:用可去除的鱼鳔胶粘好开裂部分,用近似的紫檀木补配缺失 部分。有些微小损伤部分不影响椅子结构,则保留原状。16.根据下列图表信息,结合上下文,填入材料三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6/26 A.文物修复有了“职业标准”急需修复的文物不多 培养文物修复师不能急于求成 B.文物修复人员严重不足 急需修复的文物不多 培养文物修复师不能急于求成 C.文物修复人员严重不足 待修复的文物极多 要重视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 D.文物修复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