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检测卷(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上传人:戴** 文档编号:358427510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检测卷(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检测卷(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检测卷(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检测卷(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检测卷(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检测卷(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检测卷(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2.春秋时期,“言仁必及人”成为一种新的时代思潮,“仁”与“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A.儒家思想成为独立的思想B.研究“人”成为独立学科C.各流派把“仁”作为研究的基础D.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得以提高3.(2023湖北十堰高三期中)朱熹认

2、为通过格物致知,可以让人找到道德之善;王阳明认为通过知行合一,可以致良知。由此可知()A.格物致知才能发现天理B.知行合一可实现人生理想C.两者都强调人性之善D.朱熹与王阳明思想完全不同4.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这些问题中,“应用科学、各种技术”方面的问题最受关注,其他“自然常识”与“基础科学”方面的问题也占有较大比例。据此可知,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5.(2023安徽高三联考)下表为尚书不同篇章的

3、记载。这反映出当时()记载篇章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召诰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多士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多方A.等级意识逐渐弱化B.已有敬天保民观念C.强化神权统治思想D.阶级矛盾渐趋激化6.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B.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D.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7.(2023安徽安庆高二联考)黄帝内经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

4、之根本也”,同时强调“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由此可知,黄帝内经()A.强调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B.坚持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理论C.彰显了实践经验体系的建构D.蕴含着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8.(2023浙江诸暨高三联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这些主张,着重强调的是()A.以人为本B.天人合一C.崇德尚贤D.天下为公9.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者的共同点是()A.崇尚天人合一B.提

5、倡个性自由C.主张格物致知D.强调社会责任10.(2023广东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有学者认为质朴、务实、外向、功利是秦文化的主要特征,相较于六国文化而言,秦文化是落后的,用相对落后的文化来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终为其所累。该学者重在强调()A.先秦文化的多元并存B.文化对统治的重要性C.法家思想的时代局限D.秦朝灭亡的主观原因11.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雕像与西亚地区考古发现的雕像颇为相似,经研究发现,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环纹贝和象牙来自印度洋沿岸和东南亚地区。这些发现可以佐证先秦时期()A.经济重心位于四川B.造型艺术领先世界C.对外贸易高度繁荣D.中外交流范围较广12.下表是魏晋至唐宋

6、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佛教()记述时期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魏晋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唐代佛也极焉,以儒守之,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矣宋代A.冲击了儒学地位B.日趋世俗化C.受到理学的批判D.呈现中国化13.(2023浙江湖州、衢州、丽水三地市高三检测)明史中记载:万历(15731620年)时,其国人利玛窦至京师,为万国全图,言天下有五大洲帝嘉其远来给赐优厚。公卿以下重其人,咸与晋接。利玛窦来华()A.可能给万历帝进贡了钟表B.受到朝野上下群臣百姓的重视C.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D.翻译了柏拉图的几何原本14.1893年到1911年这不到20年的时间里

7、,新教教会在华设办的最大的文化机构广学会的译书收入增加了200多倍。此种情况反映了()A.洋务运动推动教育发展B.西方专注对华文化侵略C.西方政治学说日益传播D.国人文化素质大幅提升15.依据下表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朝鲜科举考试以中国古籍左传礼记等为主科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朝鲜词汇日本模仿唐代之政制,确定其官制、田制、刑法等采用汉字楷书偏旁造“片假名”,取汉字草书偏旁造“平假名”A.文化生命力影响辐射力B.东亚文化具有同源性C.东亚一体观念不断增强D.文化交流具有单一性16.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

8、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启示宗教”。伏尔泰这样认为主要目的是()A.为启蒙运动提供思想支撑B.为新教作舆论宣传C.抨击否定君主制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中央集权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二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摘编自班固汉书儒林传材料三就文化代表人物而言,陈寅恪经过严密考证,指出李白、白居

9、易、元稹、欧阳询等均有少数民族血统。这就有力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均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这种文化的集大成与高峰,正是在中国古代。当然,传统的儒家文化也并非拒绝吸收外来因素,如屈原的离骚,陈寅恪就指出含有道教思想。摘编自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中央集权”的思想流派。(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3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10、)材料礼记礼运篇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孔子最早提出天下为公。随着时代的发展,天下为公的社会定位及围绕“公”的讨论和具体表述带有不同时代的特征。在早期的儒家思想家看来,为“公”是立君治国的理想状态。法家率先提出“公天下”,阐述了法律作为天下为公的手段的重要性。宋明理学更是把有关“公”的政治思维发挥到极致,天下为公、以民为先的思想在当时成为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工具。17世纪,黄宗羲对天下为公做出了系统的论述,将天下为公视为君主得以存在的责任和义务,提出“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君主是天下的公仆,要鞠躬尽瘁,承担天下兴

11、亡的重任,否则将成为“天下之大害”。黄宗羲的天下为公解释真正具有了关心民众忧乐、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内涵。摘编自黄叶微论“天下为公”思想的传统内涵与现实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天下为公”思想的传统内涵及其形成因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天下为公”的思想。(6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国家、民族关系的观点(部分)主张出处君子和而不同论语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礼记材料二零和博弈是博弈论中的一个概念,属于非

12、合作博弈,即参与博弈赛局的双方,在严格遵守博弈规则的前提条件下,若是其中一方可以获得利益,也就意味着另一方的利益必然受损。所以,博弈双方的收益和损失之和永远为零,即博弈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性。零和博弈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的所有机遇、财富、资源等都是有限的,当世界中的某个地区或者国家的财富或者资源增加时,也就意味着别的地区或者国家的财富或者资源在减少,这便像一种无形的掠夺。摘编自美约翰冯诺伊曼博弈论(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国家、民族关系的主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零和博弈理论的主要内容。(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两种思想主张对当今全球

13、治理的不同影响。(4分)20.(2023全国乙卷,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来的“民德”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6个等级,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其所作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如下: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1.B解析 “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当时民族和文化

14、认同观念已经出现,故选B项;A项中的“共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中的“冲突剧烈”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血缘,排除D项。2.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强调“仁”的儒家学说兴起,“仁者爱人”等思想把“仁”与“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映出当时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得以提高,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儒家思想成为独立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说明当时研究“人”成为独立学科,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3.C解析 从材料可知,朱熹提出道德之善,王阳明提出致良知,都强调人性之善,C项正确;格物致知是朱熹求理的方法,排除A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与朱熹无关,排除B项;二者都属于理学范畴,排除D项。4.C解析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近代民族工业也产生并缓慢发展,“应用科学、各种技术”受到重视表明这类“诸国富强之术”适应了兴办实业的时代需求,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排除A项;维新思想深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主流思潮”必须要得到官方认可,被大众接受,这些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