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上传人:你*** 文档编号:357942318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整体设计单元名称第七单元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有戍边将土建立军功,保家卫国的情怀:有个人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气概;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有梅兰芳蓄须罢演的民族气节:还有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巨大动力作用的延安精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素是在三年级“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第四单元安排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素,本单元在此基础

2、上,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三-课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先弄清每件事情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情连起来的方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梅兰芳蓄须一课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平台”用对话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不同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1.教学内容: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家国情怀2.单元知识结构: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有戍边将土建立军功,保家卫国的情怀:有个人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气概;有周恩来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有梅兰芳蓄须罢演的民族气节:还有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巨大动力作用的延安精神。三、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背诵或默写诗文片段,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的感情,联系时代背景,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感受人物的情怀。语言运用:让学生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思维能力:借助生活经验和例文,增进学生对书信的认识。比较留言条格式掌握书信格式,创设情境,完成写信任务,激发学生的写作需求,让学生

4、在真实的需求中确定授信对象和书信内容。审美创造:让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努力奋斗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接过革命前辈手里的接力棒,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有国才有家,国力才能民安,国富才能民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遗志,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四、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时代背景,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感受人物的情怀。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21、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

5、出塞。语言运用: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词、催、醉”等10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思维能力: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审美创造: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思政元素: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2.学习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3.教学准备:PPT 课时预习卡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单元导读,发现语文要素1. 聚焦“单元导语”。2.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教师活动:知诗人 解

6、诗题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2.你想到边塞看看吗? 欣赏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古诗三首)学生活动:1.学生交流自己熟悉的唐代诗人。2.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3.欣赏课件,交流感受活动意图:这样导入让学生对单元主题更加深刻理解,对诗情,诗意更容易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环节二:初读诗文,学习字词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7、2.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教师活动:1.请学生自由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课件出示自读要求。(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边读边标出节奏,读出诗的韵味,注意句子的停顿。2.学习多音字:塞、将 课件出示3.学习生字:根据积累的识字方法对生字进行分类。4.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5.指导写字,师范写课件出示:我会写的字师范写,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书写位置及要点。6.及时表扬奖励。学生活动:1.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标出节奏,读出诗的韵味,注意句子的停顿。

8、2.学生学习多音字“塞”“将”并记录在书上。3.学生有针对性的分享识字方法及字体结构等。4.指名分享生字组词,根据课件提示学生分类认读识记词语,每个齐读两遍。5.学生在书上或字帖上描红,临写生字。注意书写要点。看清字的结构,严格按笔顺书写。活动意图:四年级的识字教学可以有意识地归类整合后,再进行教学。教学时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识字方法,灵活识字,多元识字。此环节除随文识字外,着力于体现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明晰。环节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学习古诗出塞。2.朗读古诗3.理解诗意教师活动:1.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

9、点来读。指导朗读整首诗。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3.请同学小组合作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5.指名说诗意,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6.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一)感悟画面之悲。(二)感悟人心之悲。(三)感悟历史之悲学生活动:1.齐读古诗出塞,师点评2.学生根据老师指导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古诗。3.小组合作学习,由小组长带领组员边读边根据注

10、释理解诗句的意思。4.组内交流一、二两句诗句意思。5.班级内交流,其他同学可做补充。6.指名学生交流,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人”指什么人? (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 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充分交流。活动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在读正确的同时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了解历史,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5.作业设计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生字,词语巩固作业:背诵出塞,根据注释说说诗意提升作业

11、:发挥想象给这首诗配一幅画6.板书设计 21、 古诗三首出 塞互文 明月 关秦汉 人未 悲壮同情征人,渴求良将、渴望和平课时教学设计课题21、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凉州词夏日绝句。语言运用: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词、催、醉”等10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思维能力: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审美创造: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政元素: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学习重点难点:有感情

12、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教学准备:PPT 课时预习卡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初读诗文,导入新知。1.自由朗读古诗凉州词夏日绝句2.范读,正音,整体感知教师活动:1.谈话导入,学习另外两首诗。2.学习古诗凉州词3.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琵、琶”注意:葡萄和琵琶的读音。4.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词、催、醉”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催”是左窄右宽;“醉”左右结构匀称。课件出示5.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节奏。整体感知6.课件出示前两句诗,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7. 总结全文

13、,回归整体:凉州词短短四行,二十八个字,那盛大的场面让我们闻到了醉人的美酒,看到了将士们一醉方休、醉卧沙场的那份潇洒从容,全诗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抒发了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迈。 让我们听到了战士们的心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学生活动:1.齐读诗题2.同桌合作互读,正音。3.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画出节奏4.形近字识字雄难 项顶用已知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5.学生自由读古诗,并借助注释试着说说古诗大意。6.指名学生交流,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带着感受再来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要读出战士们的豪迈之情。活动意图让学生学习生字通读全诗,为深入学习古诗做准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1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引发学生思考。环节二:学习古诗夏日绝句1. 用课件出示,指导朗读。2. 思考讨论:3.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4.总结全诗,朗读升华教师活动:1. 导入: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2. 听老师范读怎样的感情读的这首诗吗?( 悲愤、激昂)谁来试着读一读?3. “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4.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学生活动:2.清两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3.指名学生交流,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分享4.生交流,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活动意图:通过对人物和时代背景的了解,让学生更能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5.作业设计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生字及词语。巩固作业: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提升作业:搜集边塞诗和李清照的诗6.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