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357940353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连续观察本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描写了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展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连续观察的能力。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教师应联系三年级“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的内容做进一步引导,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及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使其感受事物的变化过程,体会观察的乐趣。对于习作部分,教师要提前布置观察任务,并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为习作准备素材。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安排课文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以精练、优美的语句描写了诗人观察自然的所得、所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从自然中获得的深刻哲思。背诵三

2、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想象到的景象。课时爬山虎的脚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激发我们观察事物的兴趣。品析重点语句,了解课文的写法;学习作者连续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做好观察记录。课时蟋蟀的住宅文章生动地描写了蟋蟀洞穴的特点及其建筑住宅的才能,表现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其建造过程;通过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能留心周围事物。课时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通过开展活动,了解影响视力的原因,交流、讨论保护视力的方法,提出

3、保护视力的建议。小组讨论做到音量适当;不重复他人的话,想法接近时先认同再补充。课时习作写观察日记运用本单元课文中介绍的观察方法,写观察日记。了解观察日记的格式、写法,培养留心观察、及时记录的好习惯。2课时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了解本单元课文所介绍的观察方法,体会细心观察的重要性。把握本单元课文所运用的观察方法;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体会表达的准确性;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2课时词句段运用了解动物的家的称谓;理解限定性词语在句中的作用。词句段运用了解动物的家的称谓;理解限定性词语在句中的作用。日积月累积累关于秋天的谚语。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

4、、吟”等1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重难点)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重点)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重点)暮江吟1.认识本课“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色,体会

5、诗人的思想感情。3.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诗歌的自然美和语言美。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暮江吟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内容。导语:同学们,也许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已经接触古诗了。从最简单的“床前明月光”开始,古诗这个随岁月沉淀下来的精品就已经深植于我们的脑海,充盈我们的童年时光。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平易、通俗,“老妪能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白居易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同学们请看PPT,上面的图片正切合了这首诗的意境。请你们仔细观察,想象画面中的景色,初步感受这首美诗。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古诗,初步进入古诗的意境。3.教师板书“暮江吟”三字,引导学生理解诗

6、题。过渡:“暮”,草字头下面一个“日”,这个“日”表示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中了,表示什么呢?(傍晚)所以诗题告诉了我们时间。“江”指江边,交代了地点。“吟”,即吟诗。谁在吟诗呢?当然是诗人白居易。这样,我们就完整地理解了诗题,同时也为理解诗歌打下了基础。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教师介绍诗人及古诗的创作背景。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课件出示阅读交流的要求。(1)读准字音,

7、识记生字。(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3.教师检查学生交流的情况。(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相机纠正,引导学生识记生字。识字方法:识记生字,要注意其发音方法。“吟”是前鼻音,“瑟”是平舌音。另外,还可以结合其形近字进行识记,如“暮”就可以利用与其字形相近的字来识记。(2)播放生字书写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笔顺。(3)引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4)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并给诗歌划分节奏。提示:要注意语调和重音的变化。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教材插图课件,引入古诗。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同时出示需要思考的问题。(1

8、)图上画了哪些人物、景物?(斜阳、江水、诗人、岸边的树和草。)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古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季。)(2)古诗前两句描写的核心意象是什么?(残阳。)后两句描写的核心意象是什么?(露珠、新月。)(3)古诗中哪两种色彩形成鲜明对比?(瑟瑟;红。)这种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一绿一红的鲜明对比表现出夕阳斜照下江面上的绚烂景象,写出了景物之美。)(4)古诗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可怜九月初三夜。)3.看图想象,引导学生说说画面的内容。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引导学生品读前两句,结合问题理解诗句。(1)理解“一道残阳铺水中”的诗意。诗句中描写的夕阳是怎样的

9、?“铺”字用在这里有什么含义?可以换成“照”“射”“洒”等字吗?为什么?提示:在不同人的眼里,在不同的情境下,夕阳的情态是不同的。修饰夕阳的词语可以是: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等。要理解“铺”字在这里的表达效果,可以想象在平时的生活中“铺”都用在什么境况下,如“铺床”“铺路”等。诗句中的“铺”表明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铺过来,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换成别的字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2)理解“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意。诗句中描绘了哪两种色彩?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提示:一个“瑟瑟”,一个“红”,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

10、面上那种鲜明的色彩美,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变得鲜艳、明快。(3)想象画面,理解诗意。示例:A.一道余晖铺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直译,基本上表达出原诗句的意思。)B.一道残阳渐沉江中,江水半江碧绿半江艳红。(遵循原诗句的句式,但翻译不够完备。)C.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的江面上滚动。(意译,生动地表现出原诗句中的画面美。)2.引导学生朗读后两句诗,师生共同品析。(1)理解“可怜九月初三夜”的诗意。这句诗中的哪个词语尽显了诗人当时的心情?这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提示:形容人物心情的

11、词语,从词性上看,应该是形容词或副词。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诗句中寻找这样的词语,只有“可怜”一词符合。“可怜”在这里不是“值得怜悯”的意思,教材给出了注释,意为“可爱”。为什么“九月初三夜”可爱呢?当然是因为那时的风景之美,这就引出了下句“露似真珠月似弓”。(2)理解“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诗意。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写景方面有何特点?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中的两个“似”辨别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即比喻,把露珠比作珍珠、月亮比作弯弓。在写景方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露珠是地上的景物,月亮是天上的景物,天上、地上的景物相融合,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美景,诗人才发

12、出上句的赞美。(3)引导学生想象一下露珠和月亮还像什么,补充下面的填空。露似()月似()。()似()()似()。(4)深入意境,体会情感。3.教师再一次串讲前两句诗,使学生从整体上对这首诗进行复习。学生朗读古诗,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明确:这是古诗词中表现秋日美景的优秀诗作,后两句更是经久流传。前两句中,诗人像一个卓越的摄影师,抓拍到一幅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图片。而后两句则通过对“露”和“月”视觉的形象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用生动的比喻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句中,将一幅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图展现在人们面前。前后两句各具佳景,又各显其妙,令人叫绝。4.读写结合,实践

13、训练。过渡: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是太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5.学生思考写作,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片段。其他学生认真听,听后给出意见。五、背诵积累,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个性背诵。过渡:同学们,学习古诗,不仅要理解诗意,体悟诗境,还要背诵积累,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需要用时信手拈来。这样才能增加知识储备,提升语文素养。现在,我们就请几位同学来背一背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一评谁背得好,背得有感情。2.指名学生背诵,教师进行评鉴。关键词:流畅;生动;饱含感情;抑扬顿挫。3.引导学生积累其他写景的优美诗句。六、回顾内容,课堂总结教师

14、简单总结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集中学习了古诗暮江吟,不仅了解了关于诗人及诗歌创作背景的相关知识,而且在对诗句的分析中理解了古诗内容,体会了诗人在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在老师的带动下,同学们积极思考,明了诗意,想象画面,很好地配合老师完成了这次课堂学习。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剩下的两首诗,希望同学们能一如既往地精心准备哦!七、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题西林壁/雪梅1.认识本课“缘、骚、逊”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题、侧、峰”等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结合插图、注释等理解诗意,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一、温

15、故知新,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指名学生背诵暮江吟。2.点评学生的背诵情况,并引入新课。过渡:这位同学背得不错,从他的背诵中我们似乎欣赏了一幅美妙的图画,这也是写景诗的独特魅力。这节课中,我们学习另外两首诗,它们也是写景诗,但它们描写的景和暮江吟中的景又有所不同。究竟是哪里不同呢?随老师一起边学习边探究吧!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1.出示题西林壁课件,引导学生理解诗题,了解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景。(1)理解诗题。明确: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题西林壁”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目揭示了写诗的地点。(2)介绍诗人和古诗的创作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对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更是做出了突出贡献。2.引导学生识记古诗中出现的生字词。(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