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 与朱元思书 备课素材

上传人:学无****5 文档编号:357468710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8.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 与朱元思书 备课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 与朱元思书 备课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 与朱元思书 备课素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 与朱元思书 备课素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 与朱元思书 备课素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 与朱元思书 备课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 与朱元思书 备课素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与朱元思书导入一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历史古国,如此泱泱大国孕育了多少优秀的文人墨客,流传了多少不朽的旷世佳作。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不仅要引以为豪,而且还要吸取古代文化的精髓,在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培养高雅的情操,奠定扎实的古文基础,提高文化素养,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随吴均一起去畅游那瑰丽的富春江,去感受作者淡泊的情怀。导入二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悟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美

2、景,让我们一起去观赏、体味吧。1起笔点题,总领全文作者开篇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这一简洁的笔触发端,从大处着笔,勾勒出一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江上风平浪静,烟雾尽扫。向远处伸展的连绵群山愈来愈远,愈来愈小,山色亦随之愈来愈淡;湛蓝的天空则愈远愈低,渐渐地一直望到山之尽头,天之尽头,天山终于融为一体。作者在这里不是单以天衬山,或是单以山衬天,而是让天与山互相衬托,从整体上再现了富春江的美景。开头两句视野是何等开阔,作者的心情又是何等舒畅!这正是秋高气爽、游目抒怀的大好时节。“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进一步抒写江上放舟,对景陶醉的那种自由洒脱的情态。这种无定点的审美角度,

3、正说明山光水色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人在大自然美景面前仿佛变得身不由己了。虽说作者“从流飘荡”,然而并非毫无目的,他不想停留在某个固定点来观赏风景,而是想沿着蜿蜒百里的江水去探寻青山绿水的踪迹。“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不仅点明了去向和路程,而且暗寓着这次游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延伸和推移,使作者所要描绘的景色显得十分开阔而又富有纵深变化,这也为下文的进一步展开埋下了伏笔。开头这一段从结构上看,是总写;从内容上看,它叙述并赞美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山异水”。2异水清澈湍急此段紧承上文“奇山异水”,先分写“异水”。写“异水”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了其晶莹澄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是透

4、明的,可以一望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的细石,都一览无余。这几句写江水的明净可爱,对于水之“异”,不是作空洞抽象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事物,用静止的(细石)和活动的(游鱼)画面交互映衬来表现,因此显得格外有力。然后以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每至江狭岸窄处,则急流快如飞箭,猛浪势如奔马,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这样,由静态转为动态,舟行景换,可见江上风光的丰富多彩。这一处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3奇山轩邈含情接下来承上文写“奇山”,前六句写仰视夹岸陡峭

5、入云、争高直上的群峰,上面长满了浓密翠绿的树木。这不仅给人以豪壮的视觉感受,而且使读者有一种清凉的感觉。这里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其生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节奏。接下去的六句,以几个特写镜头,分写泉水、好鸟、鸣蝉、山猿,这里突出的不是形象,而是声音,给读者以听觉上的感受。在群峰中,清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的鸣叫,猿猴的啼鸣,交织成一首优美的山林交响曲,整片山峰变成了美好的音乐世界。随着沿江见闻,作者产生了联想,以抒心志。“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

6、者,窥谷忘反”,作者触景生情,自然生出许多感慨。这些感慨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作者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突出山深无人的幽静。他的感慨表面看来是宕开的一笔,其实却非等闲之语,说明了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前面对山水景物精妙之处的描写早为这里的虚写作好了铺垫,这里的虚写又进一步突出了前面所写的山水之美。最后四句又悄然回到写景上,补写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寒树”,写山上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最后以景结情,让人回味无穷。1角度多变,手法丰富首先,作者从

7、空间上的位置不同、形态上的动静不同、听觉上的音响不同、视觉上的色彩不同来观察和把握事物的各种特征,从而使笔下的山水显得物态纷纭。水一般呈动态,作者既不放过写其动态之美,又精心刻画其静态之美。山峦主要呈静态,作者就别出心裁地描绘其动态,使人觉得耳目一新。群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等活生生的立体形象正是靠作者不断地变换视角,深入细致地体会才得到的。其次,对不同的对象灵活采用不同的笔法,善于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描形摹状,曲尽其态。如对江水的具体描写,“水皆缥碧”,是用白描手法勾画出江水青碧的颜色;“千丈见底”,是夸张地描写水的深邃澄清;“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方面是利用动静作对比,另一方面则是

8、对江水澄净的进一步烘托;而“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2清新流畅,精于铸炼这篇文章虽然是运用骈文写的,却没有一般骈文的弊病。首先,文字既千锤百炼,又生动晓畅。如用“奇”和“异”总括富春江山水的特色;用“箭”和“奔”来比喻水流之迅急;用“竞”和“争”来形容山峰相互依恃,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情状,字字动人,颇见功力。其次,句式整齐而有变化。文中多用四言,间以六言,并不时加一些虚词,使语意转折灵活,既有词句的自然匀称,又有疏宕谐婉的节奏,读来颇有韵致。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了富春江的山水,展现了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厌倦和寄情山水的感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

9、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骈体文骈体文,是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1作者简介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诗文清新且反映社会现实,其文工于写景,风格清新流丽,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另有小说续齐谐记。2背景链接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

10、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想要辞官到石门山中去隐居。与顾章书吴均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注 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还觅薜萝: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幽岫:幽深的洞穴。英英:形容声音和谐动听。绵绵:形容声调悠长。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葺:修建。仁智之乐: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参考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

11、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独立的山峰遮挡了阳光,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一直向往隐居,就在那山上修建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喜爱,岂是虚言啊!【选入理由】此文描写故乡山水赏心悦目的情韵和灵趣,表现了作者回归自然的欢愉和对自由人生的积极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世的退避。以审美的视角看山水,既有争霞蓄翠的浓重色彩,又有鹤唳猿啼的悠扬声韵,这一切又契合作者无拘无碍的自由心境,从而创造了一个远离名利追逐的超然的审美世界。关于山的诗句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3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8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