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上传人:z****q 文档编号:35612925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8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教材 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声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的感性素材多,可动手操作的活动多,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但八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对声现象的理性思考。本节课试图为构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4.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

2、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教学手段】 电化教学【教学过程】(一) 情景导入教师活动:播放声音素材,有自然界中的鸟鸣和流水声,有人类生活中的汽笛声、歌声等。学生活动:聆听音频中的各种声音,并加以区分。预设效果:学生基本上能区分声源,并勾起回忆,激发对声现象的学习兴趣。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激趣导入新课。(二)新课教学板块一: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环节1:体验和观察振动教师活动1:让学生用手指轻轻抵住喉咙,读“声音的产生”,感受声带的振动。停止振动后,看看能否发声。学生活动1: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声带振动与发声之间的关系,交流感受。预设效果

3、: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为猜想提供依据。与此同时,此活动能活跃课堂氛围,从生活走向物理。环节2: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教师活动:提供音叉、橡胶锤、水盆、铁架台、细线、乒乓球等。开展3个演示实验:(1) 用小橡皮锤轻敲音叉,有什么现象?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2) 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3) 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乒乓球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小结:(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能够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这种研究方法在物理上叫做转换法。预设效果: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充分理

4、解声音的产生条件,并初步了解转换法。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并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转换法的好处。环节3:物体振动发声的实例教师活动1:展示管乐器和弦乐器的演奏场景学生活动1:思考管乐器和弦乐器各自靠什么振动发声小结:管乐器是靠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的振动发声。教师活动2:安排学生阅读课本“声音的记录”,让学生准备发言学生活动2: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唱片是如何利用“振动可以发声”进行记录声音的预设效果: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引导,理论联系实际。设计意图:践行“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乐器的发声区别、唱片的工作原理,让学生深刻认

5、识到理论运用于实践。环节4:当堂演练例1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到的装置。(1)如图所示的现象说明:_。(2)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_。(3)像这种将不易观察的音叉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摆动,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选填“转换法”“等效法”或“类比法”)。板块二:声音的传播 环节1:情境导入教师活动1:常言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提出问题:1.发声体是什么?2.声音是怎样进入人耳的?学生活动1:先讨论,然后回答。教师活动2:小结后,引入课题:声音是在空气中传播有什么特点呢?环节2:演示实验“真空罩中闹钟”教师活动1:让学生先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提示学生实验要点。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

6、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听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教师开始实验学生活动1:观察实验,回答问题:(1)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声音有何变化? (2)假如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能否听到声音? (3)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声音有何变化?(4)实验结论是什么?教师活动2: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教师活动3:介绍实验方法科学推理法。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此过程中,通过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教师活动4:图片展示,提问:处于月表的宇航员们利用无线电进行沟通,这是

7、为什么?设计意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环节3:声波教师活动1:安排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对声波的理解。学生活动1:阅读后,自由发言。教师活动2:教师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上,经梳理后,得出结论: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引出类比的学习方法。环节4:声音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教师活动1:通过大量的案例(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1)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2)路人问路,垂钓小儿不敢答话,因为声音可能会吓跑将要上钩的小鱼。教师活动2:安排学生完成“土电话”的实验,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活动:参与活动,并思考声音

8、是如何传播的,最后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设计意图:秉承“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引入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启发学生思考背后的物理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且能更加信服结论。教师活动3:归纳总结(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2)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板块三:声速环节1:声速的概念教师活动1:情景引入:下雨天打雷时,我们是否在看到闪电的同时听到雷声?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学生活动1: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活动2:在学生的基础上,给出声速的概念和物理意义。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

9、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教师活动3:安排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中的声速表格,并尝试由表格归纳出结论。此过程中,教师需加以引导。学生活动2:自由发言。教师活动4:归纳总结(1)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一般情况下: V固 V液 V气。(2)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和温度。 要求学生记住: 15C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明确不同温度下,空气中的声速不同。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获得成就感。环节2:当堂演练例2.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分析表格中的信息,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A.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B.声速大小可能跟介

10、质及介质的状态有关C.声速大小可能跟温度有关D.真空中声速是0 m/s解析:声音在软木中的速度比在水中的小,所以A错误。其它选项均正确。环节3:回声的概念教师活动1:安排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定义回声,并尝试用案例进行分析。学生活动1:先阅读,后自由发言。教师活动2:归纳总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 环节4:听到回声的条件教师活动1:结合学生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听到回声可能需要满足的条件。之后,告知学生“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0.1s)回到耳边,人耳才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请同学们尝试计算最短距离。学生活动1:思考并展开计算。教

11、师活动2:先由学生表达,然后通过作图和计算,得出结论。(声音0.1s内通过的距离s=vt=340m/s 0.1s=34m所以人距发声体距离至少S0=17m)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践行“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明确物理与生活的紧密关联。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环节5:回声的利用教师活动1:介绍回声的利用(1)加强原声(2)回声测距 重点掌握回声测距。学生活动1: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画情境示意图,掌握回声测距的方法。教师活动2:播放视频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环节6:骨传导教师活动1:安排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后,安排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学生活动1:先阅读,然后完成演示实验

12、,并表达实验感受。教师活动2:归纳总结: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设计意图:(1)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规范作答的习惯,提升学科素养板块四:课堂小结【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者为重。在教学设计上,始终秉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每个板块都是先从生活案例引入,然后安排实验教学,通过直观的演示实验和富有趣味的探究性实验,在建构物理知识的同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囿于能力的不足,在以下两个方

13、面还有待加强。(1)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教学最大的魅力,无疑是语言,而语言精炼无疑是每个物理教师的不懈追求,为此,课前的准备工作应当足够充分,并且课堂教学中头脑清醒,不断提醒自己。(2)忽视了学生的智慧生长点。为追求教学进度,未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回答,俗话说“接知如接枝”,应该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教育是等待的艺术,一堂课,应该张弛有度,要学会等待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环节6:骨传导环节5:回声的利用环节2:当堂演练环节3:回声环节4:听到回声的条件环节1:声速的概念板块三:声速环节4:声音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环节3:声波环节2:“真空罩中闹钟”环节1:情境导入板块二:声音的传播环节4:当堂演练环节3:物体振动发声的实例环节2: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