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353192516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礼尚施,敬鬼事神而远之。”战国时期,孟子强调“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荀子以“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等自然之象释天。上述变化表明A 商周倚重神权维护统治B. 治国理念不断更新C. 儒家民本思想初步形成D. 人文意识逐渐增强2. 史记记载: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这表明当时秦朝A. 郡县制受到挑战B. 分封制有一定社会基础C. 存在着统治危机D. 不施仁德是灭亡主因3. “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士

2、族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如果没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这样一个外部条件,都不会有江左百年的门阀政治局面。”材料旨在揭示A. 门阀政治存在的社会基础B. 士族势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皇权C. 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合理性D. 门阀政治阻碍了民族交融的进程4. 唐代应试举子在参加省试之前,将自己作品写成卷轴,送给政要或名流,以求其赏识,称之为“行卷”。主考官请有地位、声望且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来共同决定录取名单,则谓“通榜”。“通榜”者提出的名单主要是依据“行卷”来定夺。这种现象A. 体现取士公平B. 容易助生朋党C. 丰富录取形式D. 加速阶层流动5. 隆庆元年,月港开禁,商

3、人出海贸易必须向政府提起申请,申请书上要注明商人的姓名、年貌、户籍、住址、贩运货物的种类、数量、船只大小以及将要前往的国家和回销日期等,核对备案无误之后,商人交纳引税,由官员发给商引。这一制度A. 规范了民间外贸行为B. 强化了传统抑商观念C. 冲击了朝贡贸易体系D. 提高了中外贸易效率6. 衡量白银重量标准叫“平”,近代中国平砝并不统一,常见的有库平、关平、漕平、京公砝平等。其相对数大体为:关平100两=库平100.9986两=漕平102.8180两=京公砝平104.6517两。这一状况A. 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发育B. 加剧了分裂割据的隐患C. 破坏了交易秩序的稳定D. 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失衡7

4、. 1874年清政府筹议海防建设,前江苏巡抚丁日昌主张“御今日之侮”须“效彼之长”,对此,大理寺卿王家璧主张“勿以事非已出轻改前人,勿以能顺夷情不顾国是”。王家璧这一观点A. 认为学习西方以夷变夏B. 激发国人救亡图存意识C. 是对中体西用主张的突破D.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8. 如图为某一时期开辟的国际运输线,该航线是当时国际上最繁忙的航线。该航线的开辟A. 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 落实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政策C. 有利于保障抗日战争物资的供应D. 践行了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9. 1934年春,毛泽东发表讲话指出:“一切工作,如果仅仅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实行时候的工作方法,不反对官僚

5、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实际的具体的工作方法,不抛弃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那末,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这一讲话意在A. 动员群众参加土地革命B. 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C. 与国民党联合打倒军阀D.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0. 如图是第三套人民币壹元券,图中人物原型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全国劳模梁军。这A. 说明了农业机械化在全国已经普及B. 反映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C. 体现了崇尚劳动的社会主义新风尚D. 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需要11. 雅典城邦戏剧开演前,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城邦抚恤金,然后这些遗孤

6、又被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座席。有时雅典公民还能看到在舞台中央展示的同盟各邦上缴的贡赋。这些做法旨在A. 保障各个阶层权利B. 促进人文思想的传播C. 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D. 增强城邦内部凝聚力12. 如图为13世纪阿拉伯手抄本插图,插图描绘了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向学生传授星盘知识的场景。这体现了A.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B. 民间交往是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C. 阿拉伯文化的兼容并蓄D. 古希腊天文知识在民间得到普及13.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不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圆学说的科学性,而且还直接驳斥了教会有关地球的各种谬论,使教会思想体系在数十年内一直处于混乱之中。”这说明麦哲伦环球航行A. 直接催生

7、了近代自然科学B. 冲击了教会神学统治基础C. 使人们开始关注现实世界D. 动摇了欧洲人的宗教信仰14. 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其中规定:法官在正当执行职务期间,有权获得确定的薪金和报酬,法官任职终身制,只有在上、下议院同时在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才能撤销其职务。这一规定说明英国A. 议会可以借助立法干预司法B. 权力中心开始向议会转移C. 司法审判注重维护程序正义D. 以法律手段完善司法独立15. 如图为1870年1913年英、美、法、德四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的曲线图。其中代表德国的是A. B. C. D. 二、非选择题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卫所是明朝主要的军事制

8、度,明朝建国之初,在军队编制上,自京师至地方皆立卫、所。卫军寓兵于农,守屯结合,军户世袭。明中期以后,国家承平渐久,卫所屯政日弛,其屯田多为内监军官占夺,法尽坏。顺治初年,清朝统治者对明代卫所制度进行了改造和调整,顺治、康熙与雍正之后,屯卫之兵,屡经裁汰,卫所亦多归并于州县。与此同时,卫官大量裁汰,屯丁改为民籍,屯田按民地起科。宣统三年,天下卫所始尽裁矣。至此,卫所制度彻底消失,化作历史陈迹。摘编自杨晨宇清代卫所裁并总论材料二 “凡直省形胜要地,以次分遣八旗兵驻守,其绿旗官兵复随都邑之大小远近,列汛分营”,同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基本上没有边患,整个国家的军事战略中心呈内向型,其兵力布置亦是偏重

9、于内地,所以不再“寄(卫所)以防守之责”。摘编自永璇等清朝文献通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卫所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原因。17. 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茶叶贸易长期处于优势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茶叶贸易日渐衰落。某历史研究小组要探讨“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衰落的原因”这一问题,搜集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661893年中国和印度对英国茶叶出口总量示意图(单位:万磅)材料二 至于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满山遍野,愈种愈多矧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富商大贾,历次亏折,裹

10、足不前。在山茶有经年未曾开采者,而乡僻愚民,犹复剔壤搜崖,种植不已,等良田于硗确,置耕织为缓图,逆料数年后,工本徒抛,衣食无出,势将坐困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民心颇知改悔,乘势利导,董劝并施,尤属刻不容缓。摘编自卞宝第(晚清官员)札福建藩司延建邵道材料三 中国茶叶完全以手工制造,数百年后,茶叶栽制方法传至瓜哇、印度、锡兰等地,中国之制造方法,即为各该处最先采用者。但西方人与墨守旧法之中国人之素性不同,故最初由中国传入之手揉、锅炒等方法已改为今日用萎凋机、揉捻机、解块机、水门汀发酵地板、玻璃发酵台、烘茶机、切茶机、拣选机、筛分机及装箱机之现代化茶厂矣。摘编自【美】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1)材料一

11、对于研究这一问题有何价值?(2)材料二、三从哪些方面深化了对该问题的认识?(3)要研究这一问题还需要从哪些角度补充材料?(4)综上所述,近代中国茶叶贸易兴衰带来哪些启示?18. 邮票作为“国家名片”,在方寸之间展示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形象、风貌和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邮政于2021年7月1日发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邮票1套20枚。每一枚邮票都有一个主题以及若干表现元素,20枚邮票浓缩了百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伟大成就。 第1枚:开天辟地 第2枚:峥嵘岁月 元素:“五四”运动、上海党的一大会址、 元素: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遗址、遵义会议遗

12、址、嘉兴南湖红船、旭日东升 飞夺泸定桥 第7枚:制度奠基 第9枚:改革春潮 元素:社会主义改造、五四宪法、人民大会堂 元素:恢复高考、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雕塑、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任选一枚邮票,解说建党百年纪念邮票的设计理念。(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阐明各元素与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提取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举例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