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常见文言固定句式(共10种)

上传人:lu****9 文档编号:35080913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高考常见文言固定句式(共10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高考常见文言固定句式(共10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高考常见文言固定句式(共10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高考常见文言固定句式(共10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高考常见文言固定句式(共10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常见文言固定句式1.表示疑问的习惯用法(1)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人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取吾壁,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2)“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石钟山记)(3)“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2.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或“难道不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3)“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4)“岂庸乎(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怎么呢”。日夜望将

3、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5)“非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吗”。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6)“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7)“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8)“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有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宋何罪之有?(公航)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泰师)“何有”单用,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我?(论语.述而)(9)“其乎(欤)”,译为“难道吗”。圣人之所以为圣,

4、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10)“安乎”“安哉”,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呢”“哪里呢”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11)“得无乎”.表反问。句末“平”可用“号(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能吗”。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同样的结构还有“得与”“岂非”,相当于“难道不是吗”。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封建论)(12)“能无乎”,详为“怎么不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13)“(而)况平”,详为“何况呢”或“何况呢”。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1

5、4)“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15)“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6)“独邪(平、哉)?”可译为“难道吗?”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感叹的习惯用法(1)“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2)“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译为“怎么那么呢”或“为什么这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何也”可译为“怎么这呢”,也可译为“怎么那么呢”或“

6、为什么这么呢”。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4)“特(直或止)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止增笑耳。(狼)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读)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4.表示假设的习惯用法(1)“有于此(斯)”,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上“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庄子)(2)“若其”,相当于“假如”。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周浚传)(3)“诚则”,可译为“如果那么(就)”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信陵君窃符救赵)(4)“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向使

7、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5)“自非”,可译为“如果不是”“除非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5.表示选择的习惯用法(1)“与其孰若(毋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哪里比得上(不如)”。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2)“不则”“不即,”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这样),就是(那样)”。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教战守策)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书何易于)(3)“,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4)“非则相当于“不是就是”

8、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6.表示强调的习惯用法(1)“唯(惟)为”可译为“只”“只有”“唯独”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说苑.杂言)(2)“唯(惟)所”可译为“任凭随便”臣有三剑,唯王所用。(庄子说剑)(3)“非惟抑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只而且”表递进语气。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7.表示比较的习惯用法“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惠)何如”单用,相当于“怎样”“哪个”。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记张释之列传

9、)8.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用法(1)“得无乎(邪)”“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莫非、恐怕、岂不是、只怕是吧”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邪?(晏子使楚)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3)“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4)庶儿与(乎)”,可译为 “或许吧”。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9.表示指代的习惯用法(1)“有所”“无所”“何所”(安所奚所)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的(人、物、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2)“有以无以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10.表示认定的习惯用法(1)“是故”“是以”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可译为“因此”“所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