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机械产业工作总结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34982180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牧草机械产业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牧草机械产业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牧草机械产业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牧草机械产业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牧草机械产业工作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牧草机械产业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牧草机械产业工作总结(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牧草机械产业工作总结培育壮大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农机合作社、农机服务专业户等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鼓励农机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方式,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全产业延伸,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区域中心建设,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广泛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加强救灾防灾专用农机装备储备建设,提升农机应急抢收抢种抢烘及排涝抗旱服务能力。鼓励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等创办领办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引导鼓励农机服务主体与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大户、农民合作社及农业企业等规模生产主体构建农业生产服务联合体,探索实现农机互助、设备共享、互利共赢的有效方式,

2、提高农机使用效率。持续推进农机研发制造与技术推广机制创新、服务组织形式与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管理制度与扶持政策创新,推动创制运用新型农机装备,提升农机研发制造水平和推广应用效率效益,加快补上农业机械研发制造短板、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全程机械化短板和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短板。一、 构建粮食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体系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促进粮食生产机械化与耕地保护相得益彰。加快选育宜机化粮食品种,提升育种机械化水平,推进良种良机协同。深入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探索适合不同作物、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形成高效机械化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加快种子处理、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秆综合利

3、用等环节与耕种收环节机械化集成配套,推动建立健全区域化、标准化的高质量粮食机械化生产体系。二、 构建水产绿色养殖全程机械化体系推动设施装备运用与绿色养殖方式发展相适应,促进养殖品种、工艺、设施与机械装备协同联动,健全水产养殖机械化标准体系,加快水产养殖全程机械化及水质监控、水草管护、尾水处理等设施装备的集成配套。完善池塘标准化建设规范,建立健全养殖池塘维护修缮及设施装备管护长效机制,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宜机化建设。围绕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开展养殖模式试验优化,总结推广绿色养殖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到2025年,工厂化、集装箱式和池塘工程化等循环水养殖基本实现机械化。三、 推进主要畜禽规模化养殖全程机

4、械化健全完善畜牧业机械化技术标准体系,制定生猪、蛋鸡、肉鸡、奶牛、肉牛、肉羊等主要畜种规模化养殖设施装备配套技术规范。加强畜禽品种、养殖工艺、设施装备集成配套,着力改善中小规模养殖场(户)设施装备条件,巩固提高饲草料生产与加工、饲草料投喂、环境控制等环节机械化水平,推动构建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畜禽养殖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加快解决疫病防控、畜产品采集加工、粪污收集处理与利用等薄弱环节机械装备应用难题,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畜禽养殖机械装备技术。到2025年,生猪、蛋鸡、肉鸡规模化养殖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奶牛、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机械化率分别达到80%、50%、50%以上。四、 推进机械

5、化生产数字化管理加快机械化生产物联网建设,推广应用具有农机作业监测、远程调度、维修诊断等功能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对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的信息化管理与调度。推广应用手机APP、人脸识别、补贴机具二维码管理和物联网监控等技术,加快农机购置补贴业务全流程线上高效安全办理。提升农机试验鉴定、安全监理、质量监督等业务信息化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农机购置补贴、试验鉴定、安全监理、质量监督等数据信息互联互通,提升政策实施质量和效率。大力推进农机智能装备数据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引领农业机械化管理、农机作业监测、农机作业服务供需对接向数字化转型,做好机械化生产数据安全管理。五、 农业机械发展成效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机制

6、持续优化。农业机械化管理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实施农机安全监理免费政策和便民举措,取消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核发行政许可,开展农机驾驶培训机构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改革农机试验鉴定制度,推进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化。部省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牵头成立了国家和省级农业机械化发展协调推进机制,统筹协调农机装备产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在财政补贴、装备创新、税费减免、设施用地、信贷担保、融资租赁、跨区作业、农机保险、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了系列政策支持举措。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056亿千瓦,比十二五期末增长1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25%,比十

7、二五期末提高74个百分点,其中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7%、90%和84%,分别比十二五期末提高35个、86个和62个百分点,创建614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畜牧水产养殖、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果菜茶机械化稳步发展。基于北斗、5G的无人驾驶农机、植保无人飞机等智能农机进军生产一线。新创建310个平安农机示范县(市),深入开展农机安全隐患风险排查整治,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农业机械化产业群产业链蓬勃发展,新增农机合作社19万个,农机服务组织达到195万个,机械化不断壮大,作业量和服务收入持续增长,2020年农机作业总面积达到70亿亩次、作业服

8、务收入达到3615亿元,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六、 突破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加快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推进露地规模种植基地蔬菜精密播种、标准化育苗、高效移栽等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发展叶类和根茎类作物收获机械化,推广花类、茄果类蔬菜采摘辅助平台。推动标准化果园茶园建设,加快适用装备研发推广,为实现开沟施肥、除草打药、节水灌溉、修剪采摘等生产环节机械化创造条件。因地制宜推进中药材、热带作物等区域特色特产作物生产机械化,着力突破机收环节瓶颈。七、 农机行业发展情况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

9、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装备先进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拉动农村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一)农业机械总动力稳步增长农业机械总动力是指主要用于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动力机械的动力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持续增长,2021年度达到1078亿千瓦,同比增长208%。(二)农机补贴政策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机保有量稳步增长近十几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等多项扶持政策,支持农业生产向机械化方向发展,包括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在

10、内的大型农业机械保有量持续增加。截至2020年末,我国谷物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21951万台,较2019年增长313%;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47728万台,较上年度增长753%。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大中型拖拉机产量412万台,同比增长194%。从供给侧来看,由于2017年至2019年整个农机行业处于低速发展阶段,农机企业有意降低库存,因此在春耕生产前往往需要补充库存以迎接销售旺季。然而,2020年初突发新冠疫情,导致农机企业和配套生产厂家都不能正常开工生产,大量的装配工人选择性滞后流动,中小型农机企业因为开工滞后致使现金流压力较大,生产经营受到不利影响。(三)三大农业生产环节机械化

11、程度均不断提高我国农作物生产主要包括耕种、播种、收获三大环节。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三大环节机械化率不断提高。截至2020年底,我国机械化耕种面积已达到128,12905千公顷,较上年度提高322%;机械化播种面积达到98,77791千公顷,较上年度提高388%;机械化收获面积达到105,50410千公顷,较上年度提高355%。近年来,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2019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提前一年实现十三五目标;2021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到达72%。根据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2025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达到75%。(四)

12、农机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对外贸易占据顺差优势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较高的性价比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产品的对外出口额远高于进口额,形成对外贸易顺差,且高价值大型农机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农业机械出口产品结构逐渐优化。同时,随着国内农机技术愈加先进和成熟,农机产品技术附加值不断提高,中高端农业机械出现了的趋势。2020年我国农业机械进出口总额为10398亿美元,同比增长95%。其中,出口额8747亿美元,同比增长94%;进口额1651亿美元,同比增长98%;进出口贸易顺差达到7096亿美元。(五)农机产品种类愈加丰富,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国农机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

13、技术引进、技术改造,逐渐填补了国内自主生产高端农业机械产品的空缺,大幅缩小了我国农机工业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现阶段,国内自主生产的农机产品种类愈加丰富,基本覆盖了现代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产品性能进一步提高,可满足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林业、渔业和农业运输等各个细分领域的市场需求。八、 农机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农机行业面临的机遇1、农机行业产业政策推动供给面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04年,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鼓励、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

14、先进使用的农业机械,促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完善产业组织结构,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2018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大型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为主转变,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2、农机行业产业政策推动需求面持续发展2004年起实施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从2004年的07亿元增加到2021年度的190亿元,补贴的范围由2004年66个县扩大到涵

15、盖全国所有的农牧业县(场);补贴机具种类从9大类18小类扩大到15大类44小类,几乎包括了所有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机械。同时,国家实行农机减免税长效政策,对农机制造业实行倾斜的税收政策,增值税率为9%。此外,各地财政也对重点扶持的农机产品实行累加补贴、作业补贴和保障性补贴,一些省市还首次对玉米收获机械等实行普惠制补贴。3、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将加大对农机产品的需求近年来,由于农民工工资水平上涨幅度远大于农产品价格及国家相关补贴的增幅,务农的相对经济性持续降低,进城务工的经济效益远高于务农的经济效益。因此,农村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存量劳动力不断减少。此外,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较强,在播种

16、和收货季节劳动力短缺的情况更为明显。日益突出的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导致农业生产人工成本持续上升。由于农业机械能够对农村劳动力形成有效替代,其经济效益将逐步显现。因此,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是农业机械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重要内在推动力。4、土地集约化经营将加速农业机械化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耕用地流转受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导致过去我国不具有实现大规模农业机械化的现实基础。然而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和农业生产效率的相对低下使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非农行业,土地闲置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农业生产规模化的发展进程。5、农机行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家科研投入加强近年来,受到行业技术水平进步、用户年龄结构改变、信息智能高度普及、产业调整持续深入等因素的影响,农机用户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用户对于农机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