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轮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349821708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轴轮产业发展工作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轴轮产业发展工作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轴轮产业发展工作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轴轮产业发展工作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轴轮产业发展工作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轴轮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轴轮产业发展工作方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轴轮产业发展工作方案进一步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的作用。积极推动整车企业之间的联合和战略协作,推动在电动化技术平台、智能驾驶平台、未来共享出行等方面开展联合创新。同时,通过整车企业间的联合,共同培育和扶植一批专业化科技公司和供应商,带动核心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升。推动企业联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适度扩大中国汽车产业创新联合基金规模,围绕汽车行业共性基础课题开展协同研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初步形成了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在内的技术创新体系。但是,面向汽车强国建设战略需求,还有以下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缺少汽车产业顶层设计和系统化的战略研究能力。汽车产业系统性强,产

2、业链长,涉及面广,体制机制复杂,当前缺少一个面向未来汽车强国建设,能够提供创新战略咨询的一个跨产业、跨学科、跨领域的高端智库平台。二是创新链不完整,贯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的非营利性应用技术研究机构角色缺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严重不足,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之间,缺少能够打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的非盈利应用技术研究机构。三是现有创新要素和平台存在投入分散、缺少协同。产业界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总量不足,且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投入分散、重复投入和研发效率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在产业协同创新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纵向看,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上游已覆盖钢材、石化等基础原材料,中游初步具备与整车企业协同开发、

3、制造的能力,下游形成零部件装配、物流、销售及售后服务一体化的整体能力。横向看,我国汽车零部件已全面覆盖动力总成、电子电器、模具及通用件等产品。通过强化产业链资源整合和垂直分工合作,跨产业协同发展效果开始显现。一、 汽车零部件行业利润水平及变动原因汽车零部件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主要受整车厂商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下游整车市场价格变化、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零部件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响。总体而言,整车厂在产业链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较强的向上游配套厂商转嫁成本的能力,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上游配套零部件企业的盈利水平。新车初期利润空间较大,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亦可达到较高的盈利水平。随着新车型不断推出,对原有

4、车型替代作用逐渐增强,从而迫使原有车型降价,配套零部件的价格相应下浮,使得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盈利空间受到阶段性的挤压。汽车零部件行业对上游原材料价格缺少掌控能力,原材料价格波动对零部件生产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经营风险控制能力也提出了一定程度的考验。随着精益生产的理念被整车厂商广泛采用,整车厂商倾向于采用零库存采购管理策略以降低存货对资金的占用,同时要求配套零部件企业能够做到及时供货,从而使配套零部件企业面临较大的生产管理和资金运营压力,从而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和利润水平。二、 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一)汽车零部件行业有利因素1、我国产业政策支持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

5、列产业政策为汽车制造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汽车产业中长期规划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政策鼓励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夯实零部件配套体系,完善并巩固国内产业链优势,促进汽车交易流通,满足居民汽车消费需求,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增加中国汽车行业的话语权,向世界汽车强国发展。2、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调整随着国内汽车普及率提高,汽车产销量呈现下滑趋势,存量市场竞争激烈,导致汽车零部件行业中小零部件企业的生存面临较大的挑战,行

6、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技术、质量领先的企业将会在困境中得以生存并壮大,一些规模小、缺少主导产品、生产效率较低、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面临淘汰。3、后疫情时代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产业链地位进一步提升近年来,由于欧美汽车产业已步入成熟期,市场趋于饱和,增速较为缓慢,国际整车厂基于开拓新兴市场、优化产业链、控制生产成本的目的,携同原有汽车零部件供应厂商共同在亚太地区投资建厂;同时中日韩三国以汽车工业为支柱产业,培育了一大批本土零部件企业。目前,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的生产中心。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中,中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重大战略成果,成功控制了疫情,在世界上率先复工复产。中国汽车零

7、部件产业链快速恢复巩固和提升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增强了国际合作伙伴对中国企业的信心。在后疫情时代,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地位增强,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随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技术的不断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呈现加速普及的发展态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编著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提出传统能源乘用车燃料消耗量2025年达到56L/100km,2030年达到48L/100km,2035年达到4L/100km的发展目标。汽车节能以结构节能与技术节能并重、乘用车和商用车节能兼顾为总体思路,全面提升传统能源汽车节能技术和燃油经济性水平。同时大力发展

8、汽车轻量化技术,在保证汽车性能的前提下,通过减轻整备质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纵观国际轻量化技术的发展,轻已经不再是汽车轻量化的唯一含义,力求将车辆整备质量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比单纯追求车辆减重更有意义,必须解决好结构、性能、成本和美学等几大汽车开发问题。从技术角度看,因严格的排放限制和碰撞法规要求导致的增重毋庸置疑具有优先权。为此,高强钢、铝合金、镁合金等材料制成的零部件的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汽车节能与轻量化发展趋势对汽车锻件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同时也扩大了锻造技术的应用范围。(二)汽车零部件行业不利因素1、汽车零部件行业燃油车产销量下降2018年到2020年国内汽车产销量的下降主要由燃油车产销

9、量下降导致。燃油车零部件根据是否用于燃油车发动机及配套紧密的系统可分为内燃机相关零部件与内燃机非相关零部件。在燃油车产销量下降的态势下,内燃机相关零部件将受到直接的不利影响,因燃油车依然占据汽车产销量的绝大部分,连带用于汽车其他部位的内燃机非相关零部件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燃油车产销量下降,使得汽车零部件存量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在整车产销量下降带来的压力向上游零部件供应体系传导时,技术和创新能力较弱的零部件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2、汽车零部件行业劳动力成本上升近年来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结构性矛盾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导致我国劳动力成本进入上升通道,劳动力成本加速上升,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渐消失。根

10、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制造业职工年平均工资持续上涨,从2016年的59,470元/年增加到2021年的92,459元/年。汽车锻造零部件生产目前仍需要较多的操作工人,人工成本及费用占比较高,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不利于产业保持成本优势。3、汽车零部件行业操作工人招工难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我国目前就业结构矛盾的突出表现是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我国技术工人普遍短缺,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2以上。企业自动化程度普遍不高,仍需要较多的人工操作,且工人需掌握一定的操作技术。招工难尤其还表现在企业难以招到足够的年轻操作工人,导致企业操作技术工人年龄普遍较大,不利于操作技能的传授。三、 现状趋

11、势(一)创新要素形成一定积累和明显增长,支撑了当前阶段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汽车研发投入持续快速增长。受益于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的快速发展壮大,研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01年-2016年,我国汽车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从166%增长到214%。2016年,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技术领域,研发投入强度甚至达到了8%-10%的高强度研发投入,在汽车研发人员投入方面,全国汽车研发与试验人员达到446万人,相当于2007年的18倍。初步形成一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供给能力。建立了一批汽车行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其中,汽车行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了69个,占总量的54%;国家重点

12、实验室有5个,在机械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占比172%。此外,还建立起一批汽车相关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创新环境逐步向好,新的体制机制不断探索国家新能源汽车科技专项、创新工程等相关的国家创新项目撬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大规模协同攻关。从国家电动汽车科技专项到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再到目前实施的新能源汽车重点研发计划,我国总体上沿着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的研发体系,和产业界联合投入,有效集聚了新能源汽车专业创新力量,促进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发展,为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产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制造强国战略五大工程、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在创新中心、智能制造

13、、工业强基、产业核心竞争力等领域为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带来新动能。行业围绕汽车技术链,配置创新链,联合建立了一批以需求导向、共同投入、成果共享的新机制为特色的创新联盟。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行业组织的积极推动下,行业涌现了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等一批旨在促进产业深度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通过这些创新平台,相关企业和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共同投入,成果共享,开展了一大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并取得了预期成果。(三)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能力和绩效稳步提高整车企业研发能力取得长足进步。吉利、广汽、比亚迪

14、等重点汽车企业增大研发投入,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整合国内国际创新资源,不断增强自身的研发能力建设,提升产品技术竞争力。其中,吉利汽车大幅提高研发投入,2016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打造了前瞻性的全球研发中心,在有效整合沃尔沃技术的同时,自身研发能力快速进步。广汽在自主品牌研发方面的投入强度达到34%,并积极推动智能产品、智能研发、智能生产、智能服务,快速提升了产品技术竞争力。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依靠长期连贯的研发投入,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汽车行业发明专利数量稳步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发明专利数量从2001年的2023件,增长到2016年的50480件,增长了25倍,年

15、复合增长率达到239%。从发明专利公开量的研发人员人均占有情况来看,2016年每百名研发人员的发明专利拥有量是2001年的251倍,技术创新成果富有成效。高等院校在人才培育和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相关科研机构初步形成综合性技术服务能力。2016年,全国范围内开设汽车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了175所,其中,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为代表的一批领先高校不仅培育了大批汽车人才,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作为我国科研院所改制后形成的科技型企业,在汽车工程技术开发、试验检测、产业化等方面的技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四)汽车产业创新体

16、系初步形成,但还存在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初步形成了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在内的技术创新体系。但是,面向汽车强国建设战略需求,还有以下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缺少汽车产业顶层设计和系统化的战略研究能力。汽车产业系统性强,产业链长,涉及面广,体制机制复杂,当前缺少一个面向未来汽车强国建设,能够提供创新战略咨询的一个跨产业、跨学科、跨领域的高端智库平台。二是创新链不完整,贯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的非营利性应用技术研究机构角色缺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严重不足,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之间,缺少能够打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的非盈利应用技术研究机构。三是现有创新要素和平台存在投入分散、缺少协同。产业界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总量不足,且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投入分散、重复投入和研发效率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在产业协同创新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四、 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正经历深刻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