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器产业建议书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349695686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驱动器产业建议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驱动器产业建议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驱动器产业建议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驱动器产业建议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驱动器产业建议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驱动器产业建议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驱动器产业建议书(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驱动器产业建议书加快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千兆光网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鼓励企业开展内外网升级改造,提升现场感知和数据传输能力。加强工业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支持大型集团企业、工业园区,围绕内部资源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中小企业服务、工业数据处理分析,建立各具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数据的有效集成和管理。加强智能制造安全风险研判,同步推进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功能安全,推动密码技术深入应用。实施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督促企业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完善国家、地方、企业多级工控信息安全监测预警网络,

2、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数据跨境传输备案与监管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创新,打好关键核心和系统集成技术攻坚战,构建完善创新网络,持续提升创新效能。一、 运动控制行业市场规模(一)点胶控制系统市场规模点胶控制系统的技术基础涉及计算机、微电子、流体控制、机械及自动化等众多跨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在点胶工艺控制软件开发设计过程中,除考虑软件自身的扩展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等方面外,更重要的还要深刻理解点胶工艺原理、点胶设备的机械结构、运行机制等,并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应用场景。因此,要将以上因素融合转变为复杂的程序算法,并沉淀至软件产品中,点胶工艺控制软件具

3、有较高的开发难度。随着电子产品朝集成化、小型化方向发展,高精度智能点胶设备已成为精密电子组装环节中的关键设备之一,点胶设备的定位精度和点胶精度对精密电子元件及终端产品的功能性及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从电子产品整机组装、到组件组装、元器件封装、芯片封装,其作业精度逐步提升,进而对生产设备的精度要求也逐步提高。同时,自动点胶设备作为3C制造产业精密点胶、新能源动力电池涂胶、半导体封测等高精尖电子制造价值链重要一环,对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点胶控制系统是自动点胶设备等精密流体控制设备的核心部件之一,其与精密流体控制设备行业发展息息相关,根据头豹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精密流

4、体控制设备市场规模为2723亿元,2025年将上涨为4906亿元。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飞速发展,智能装备不断向高附加值产业链纵深发展,下游需求推动精密流体控制设备行业持续放量。2020年,我国精密流体控制设备在3C电子领域的市场规模约为1333亿元,该领域2016年至2020年复合增长率为2099%,预计未来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此外,随着电动车及其他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精密流体控制设备在动力电池领域的体量和增速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20年精密流体控制设备在新能源光伏和电池领域的市场规模约为336亿元,预计2025年将上涨为839亿元,复合增长率2008%。因此,随着国内精密流体控制设备

5、的快速增长,相应对点胶控制系统的需求持续增加。(二)通用运动控制器市场规模通用运动控制器作为自动化工业运动装置的核心部件之一,随着我国中国制造2025及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产业政策的推出,2016年至2021年,我国通用运动控制器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45亿元上升至99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708%。(三)驱动器市场规模驱动器作为运动控制系统的驱动层,接收运动控制器发出的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流、电压信号,进而驱动电机运转,带动机械运行,最终实现机械运动高速、高精度的位移、速度、力矩等控制。驱动器主要包括步进驱动器和伺服驱动器。伺服驱动器和配套的伺服电机构成伺服系统,由于其具备定位精度高、动态响

6、应快、稳定性好等性能特点,在对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数控机床、纺织机械、电子制造设备、医疗设备、印刷自动化生产线及各种专用设备等。目前,欧美和日系品牌仍然垄断着中高端伺服系统市场,内资品牌和国外品牌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近年来国内伺服系统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品牌开始在伺服应用领域崛起,伺服系统的本土化推进速度不断加快。伺服系统应用市场目前属于市场成长期,伴随产业升级,设备加工精度的要求提升,将为伺服系统产品创造较大的市场成长空间。2016年至2021年,我国伺服系统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765亿元上升至212亿元,复合增长率达2261%。二、 基本原则(一)坚持创新驱动把科技自

7、立自强作为智能制造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强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联合体,开展技术、工艺、装备、软件和管理、模式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二)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发展智能制造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在战略规划引导、标准法规制定、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作用,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内生动力。(三)坚持融合发展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联和协同响应,带动上下游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同步提升,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四)坚持安全

8、可控强化底线思维,将安全可控贯穿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全过程。加强安全风险研判与应对,加快提升智能制造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功能安全保障能力,着力防范化解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实现发展与安全相统一。(五)坚持系统推进聚焦新阶段新要求,立足我国实际,统筹考虑区域、行业发展差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充分发挥地方、行业和企业积极性,分层分类系统推动智能制造创新发展。三、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对智能制造领域的支持。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政策。鼓励国家相关产业基金、社会资本加大对智能制造的投资力度。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

9、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智能化改造提供中长期贷款支持,开发符合智能制造特点的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股权、债权等方式开展直接融资。四、 推进新型创新网络建设围绕关键工艺、工业母机、数字孪生、工业智能等重点领域,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载体。鼓励研发机构创新发展机制,加强数据共享和平台共建,开展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化促进组织建设,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建设一批试验验证平台,加速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推广应用。五、 现状与形势近十年来,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行业企业示范应用、央地联合统筹推进,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10、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满足率超过50%,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40余家。支撑体系逐步完善,构建了国际先行的标准体系,发布国家标准285项,牵头制定国际标准28项;培育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近80个。推广应用成效明显,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5%、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5%、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涌现出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智能制造发展仍存在供给适配性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应用深度广度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新一代信息

11、通信、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不断突破,并与先进制造技术加速融合,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同时,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更趋激烈,大国战略博弈进一步聚焦制造业,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日本社会50等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均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抓手,力图抢占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但制造业供给与市场需求适配性不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面临挑战、资源环境要素约束趋紧等问题凸显。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

12、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交汇点,要坚定不移地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提高质量、效率效益,减少资源能源消耗,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六、 运动控制行业经营模式及经营特征运动控制系统产品一般装配于下游客户设备中,需要根据下游产品要求做出设计调整,以满足客户对于性能参数的要求。由于运动控制产品应用领域非常广,且产品种类多,不同领域之间的产品差异显著,同一领域不同客户对同类运动控制产品的诉求不同,因此,针对标准化的产品需求,运动控制厂商一般采用备货式生产,而针对定制化、非标准化的

13、产品需求,运动控制厂商则主要采用订单式生产。七、 加强自主供给,壮大产业体系新优势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发展装备、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新兴产业,加速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引领带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一)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针对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环节的短板弱项,加强用产学研联合创新,突破一批基础零部件和装置。推动先进工艺、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深度融合,通过智能车间/工厂建设,带动通用、专用智能制造装备加速研制和迭代升级。推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应用,研制一批国际先进的新型智能制造装备。(二)聚力研发工业软件产品推动装备制造商、高校、科研院所、用户企业、软件企业强化协同

14、,联合开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制造全过程的核心软件,研发嵌入式工业软件及集成开发环境,研制面向细分行业的集成化工业软件平台。推动工业知识软件化和架构开源化,加快推进工业软件云化部署。依托重大项目和骨干企业,开展安全可控工业软件应用示范。(三)着力打造系统解决方案鼓励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与用户加强供需互动、联合创新,推进工艺、装备、软件、网络的系统集成和深度融合,开发面向典型场景和细分行业的解决方案。聚焦中小微企业特点和需求,开发轻量化、易维护、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加快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推动规范发展,引导提供专业化、高水平、一站式的集成服务。八、 运动控制行业基本情况运动控制是一门关于

15、如何运用计算机、电子元件、电动机、机械零件等对物体的位置和速度进行精密控制的技术。运动控制技术起源于19世纪中期对直流电动机传动的控制,到19世纪末,交流电动机传动得到广泛的应用。初期的运动控制通常只能通过行程开关实现点到点的启停控制。20世纪初期,工业制造业开始采用大批量生产方式的新技术,即在零件加工中大量使用专用机床,在装配工序中采用流水线作业,形成了刚性生产线。在此期间,运动控制技术逐渐从位置和速度控制发展到位置、速度和力矩控制,从单轴控制发展到轨迹控制等多轴联动控制。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日本品牌为代表的外资品牌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中国运动控制行业的开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受益于

16、国内产业升级、设备制造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机械设备自动化水平提高和产品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及自主创新,不断汲取现代控制理论、微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理论创新成果与先进的技术手段,国内运动控制行业快速发展,成为工业自动化产业中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运动控制产品主要包括运动控制器、伺服系统和步进系统。运动控制器为伺服系统和步进系统的控制装置,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完善,运动控制器从以单片机、微处理器或专用芯片作为核心处理器,发展到以DSP/ARM和FPGA为核心处理器的运动控制器。根据应用范围,运动控制器可分为通用运动控制器和专用控制器。通用运动控制器一般为用户提供二次开发接口,设备制造商根据其设备的控制需求基于运动控制器编程开发控制系统;专用控制器是为特定应用领域开发的控制器(如数控机床、激光切割控制系统、激光标刻控制系统、点胶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