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作业)-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2国经济与社会生活)-教案课件-统编历史选择性必修二-高中历史

上传人:旭*** 文档编号:348459355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7.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作业)-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2国经济与社会生活)-教案课件-统编历史选择性必修二-高中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作业)-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2国经济与社会生活)-教案课件-统编历史选择性必修二-高中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作业)-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2国经济与社会生活)-教案课件-统编历史选择性必修二-高中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作业)-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2国经济与社会生活)-教案课件-统编历史选择性必修二-高中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作业)-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2国经济与社会生活)-教案课件-统编历史选择性必修二-高中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作业)-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2国经济与社会生活)-教案课件-统编历史选择性必修二-高中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作业)-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2国经济与社会生活)-教案课件-统编历史选择性必修二-高中历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1.下图为姜寨遗址复原图。该复原图反映出中国早期原始文明的突出特征是()A.社会等级B.南稻北粟 C.聚族而居 D.贵贱有别2在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词句:“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的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A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B颁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所有权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利用对太阳神的崇拜组织人力抗洪救灾3.史书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是()A.

2、采集经济的出现 B.畜牧经济的出现C.渔猎经济的出现 D.种植经济的出现4.促使远古居民由迁徙过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是()A.原始农业的发展 B.掌握建造房屋的技术C.自然环境的变化 D.贫富贵贱分化的出现5.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C.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错误6.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换个油盐钱。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小农

3、经济B.商品经济 C.消费习惯D.畜牧业发达7.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8.有人认为,潮汕方言当中,男人意为“打捕”,女人意为“煮娘”。这可能反映了古代潮汕地区()A.男女分工明确,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B.纯粹的海洋渔猎文明,不存在农业生产C.男女平等,排斥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D.女性居于家庭主导地位,男性地位不高9.下面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它们的使用反映了古代

4、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重农抑商B.南稻北粟 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10.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有关于洪水的记载,在埃及有尼罗河颂,在中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这说明()A.人类早期的文明大多产生于大河流域 B.早期文明往往因为洪水泛滥而被毁灭C.大河与文明的产生及其形态密切相关 D.大河灌溉农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基础11.阿兹特克村社的土地为公共所有,各家的父亲分得土地,终身耕种,死后交回村社;贵族的土地为私人所有,由土地所在地的村社农民耕种。这表明阿兹特克人()A.家庭的主人掌握一部分土地 B.土地所有制分为公有和私有C.贵族的土地由村社统一管理 D.贵族会经常吞并村社的土地12.梭伦改革

5、时规定除了橄榄油,禁止雅典城邦出口食品。此外,他还统一了雅典的度量衡,并鼓励外来工匠移民雅典。这些改革措施()A.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有利于平民获得民主权利C.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范围 D.有利于雅典城邦经济发展13.古代世界各文明中,最早栽培出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是()A.中美洲的玛雅文明 B.古代西亚文明C.南美洲的印加文明 D.古代东亚文明14.关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研究发现,早期墓葬以单人墓为主,也有较多的反映氏族成员间牢固血缘关系的同性合墓,葬具少,有微小差别。晚期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很大。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贫富分化的加剧B.出现了私有财产C.等级观念逐渐产

6、生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5.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材料:“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A.阶级的产生B.王的出现C.早期国家的产生D.世袭制的确立16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下列现象能够直接论证这一观点的是A世界人口出现快速增长B原始宗教的产生与传播C天文、历法、科技发展迅速D城市和国家的兴起与发展17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随葬品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

7、手工业的产生 D原始居民中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18“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紧密。他们开始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由此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A狩猎和采集B种植和饲养C栽培和狩猎D采集和饲养19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是十分丰盛的,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这些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据此可知古埃及A农业促进烹调水平提高B农业影响宗教信仰发展C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D丧葬习俗反映农业繁盛20南宋初期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

8、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末江南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材料表明从南宋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A集约经营的出现 B精耕细作的传承C单位产量的提高 D勤俭精神的发扬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原始农业阶段,一块土地经开垦、种植若干年之后,就得放弃,让它在八年、十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以恢复土壤的肥力。植物品种多样的农业扩大了食物来源,使食物来源更加可靠,于是,人口也相应地增多。当人口增长超过农业生产率水平所能支持的人口限度时,一个很自然的解决办法就是移居其他地方。因而,有了一个连续的发展,即“脱离”原来的农业居留地,进入食物采集者居住的人口比较稀

9、少的地区。农业就是以这种方式从发源地向四面八方传布。在亚非沙漠带和北极地区,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农业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在非洲、南北美洲的部分地区及整个澳大利亚,由于与世隔绝造成的愚昧闭塞和不利的自然环境,农业也是很缺乏的。在中欧和西欧等其他地区,由于那时还没进入铁器时代,没有造价低廉且有效的工具,茂密的森林成了几乎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农业的出现也推迟到很久之后。某些地区的农业之所以推迟很久的另一原因是,那里的动植物极其丰富,向人类提供的食物比原始农业所能提供的还要多。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农业的出现带来了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改变着人类的历史。与农业相关的最重要的改变应该

10、是人口的膨胀。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放弃了他们旧石器时代前辈们的游荡生活,转而在农田附近永久定居下来。在新石器时代,村庄里的大多数居民种植粮食或饲养家畜。某些人仍然从事狩猎采集活动。但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私有土地的制度化强化了财富积累的重要性。慢慢地,稠密的人口、专业的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起促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城市。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们必须懂得季节的变换,他们学会了将太阳、月亮和星辰位置的变化与季节的交替联系在一起。最后,他们逐渐积累起天地关系的知识,并向精确的历法迈出了

11、第一步。新石器时代的神不仅有类似旧石器时代的维纳斯式的形象,还有与生命周期、死亡和再生相关的神灵。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1)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世界古代原始农业洲际传播的表现(举一例即可)。并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原始农业向外传播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始农业的出现对社会文化的重大影响。22.材料一 很可能男子和妇女都有寻找食物的责任,妇女可能在离宿地不远的地方采集坚果、浆果和植物颗粒,男子大都去猎杀大型动物,这一般是在远离宿地处进行。可以看出,男子和妇女都负责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猎杀野兽、采集野生植物无疑导致了一定的生活模式。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是

12、不断迁徙的,因为除了随动物的迁徙和植物的枯荣而迁徙外,他们没有别的选择。摘编自(美)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材料二 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土地制度的条例有十二条,内容为不同等级的人对于田园房屋买卖的问题。古巴比伦王国兴起之时,土地所有制关系演化为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土地所有权以法律条文形式予以明确并向公众公布,促使民众按照法律条文行事,限制了民众的行为,但同时对于国家等级制度的维护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对于不同等级的不同人员的田园房屋予以不同的处理方法。材料三 土地耕种者的新生活也意味着新的神新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过去狩猎者所崇拜的神灵和巫术这时已不合时宜。农夫们

13、开始需要并设想了种种能保护他们的田地、牲畜和家庭的新的神灵。他们通常已模模糊糊地想象出在所有这些神灵的背后有一位造物主。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当时的人类需要不断的迁徙?(2)材料二中汉谟拉比法典将土地所有制分为几类?划分等级占有制度的目的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分析古代宗教崇拜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试举一例。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由姜寨遗址复原图中的房屋布局信息可知,中国早期原始农耕社会的人们过着聚族而居的生活,故C项正确。社会等级、南稻北粟、贵贱有别从图片中无法体现,故A、B、D三项均可排除。2.【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

14、知,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深受洪水泛滥之害,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是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A项正确;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B、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3.【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讲的是神农氏制作农业耕种工具耒耜,教人们进行农业耕作,反映的是人们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变化,故D项正确。4.【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种植业的发展,远古居民的生活逐渐由迁徙、游牧走向定居,所以掌握原始农耕技能是远古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故A项正确。5.【答案】B【解析】根据“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可知,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夏小正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故B项正确;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并非没有价值,故A项错误;C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夏小正研究角度不同产生认识差异,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错误。6.【答案】A【解析】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