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单元测试定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解析版)-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上传人:旭*** 文档编号:348458585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单元测试定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解析版)-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单元测试定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解析版)-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单元测试定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解析版)-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单元测试定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解析版)-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单元测试定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解析版)-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单元测试定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解析版)-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单元测试定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解析版)-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基础过关卷班级_ 姓名_ 学号_ 分数_(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第卷(选择题 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0洞口县第九中学高二月考)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着深远影响

2、,而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其中的“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的需要B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牵制国人思想C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D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政治说教者,这是孔子思想的僵化时期,故选C;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并非迎合时代的需要,而是反映了孔子的保守色彩,排除A;董仲舒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了

3、正统思想,孔子被正统化,董仲舒新儒学中“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又将孔子“神化”,排除B;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虽然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但是毕竟引进了新的东西,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排除D。2(2020北京昌平)春秋初期,各诸侯国一直沿用西周的法律。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这是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公元前513年,晋国将范宣子所制刑书“铸之于鼎”,正式公布晋国的成文法。之后各诸侯国纷纷颁布本国法律。这一现象反映出A各诸侯国间争霸战争频繁B各诸侯国中央集权的加强C周天子的权威得到了巩固D西周的礼法制度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不在使用西周的

4、法律,纷纷本国自己进行立法,这说明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D正确,C排除;材料未涉及诸侯争霸战争,A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B排除;故选D。3(2020山东聊城)西周时期的法,是一种完全依附于礼的法。公元前536年3月(阴历),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铸刑书”产生的主要影响应是A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B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C巩固了礼乐教化的地位D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答案】A【解析】“铸刑书”是将传统依附于礼的法用成文法的形式肯定下来,这样有利于限制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A正确;成文

5、法的出现使刑法有法可依,利于缓和社会矛盾,B排除;法律不属于教化的层面,是国家暴力机器的组成部分,C排除;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排除。故选A。4(2019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二月考)我国在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的子产铸“刑书”;此后,晋国也铸刑鼎。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据此,关于上述中国古代法律表述正确的是( )A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B各国加强立法工作C法律成为压制性的力量D权利是统治的基本观念【答案】C【解析】材料中郑国、晋国的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主要是用来“诘奸除暴、惩贪黜邪”,这体现了法律对社会的压

6、制性作用,故选C;材料未提及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强制性作用,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诘奸除暴、惩贪黜邪”,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5(2020广东佛山一中高一月考)中国古代刑法起初并无公开条文,只是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贵族阶层以此拥有家长式的生杀予夺权力。但到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这反映了统治者A出于形势所迫实行依法治国 B非常注重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C适应现实需要调整统治方式 D接受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答

7、案】C【解析】古代中国也有刑法,只是并未成文,故A项错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并非为了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故B项错误;刑法从“并无公开条文”到“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反映了刑法由不成文到成文的演变,这是适应地主阶级兴起、贵族逐渐衰落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刑法,未体现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6(2020福建龙岩高二期末)中国古代从曹魏开始,法律上出现了“八议制度”,即八种人(亲、故、功、贵等)犯罪,只要不是危害皇权、不孝尊长等重罪的,都可以减免刑罚。这一制度旨在A削弱世家大族势力B缓和社会阶级矛盾C维护儒学正统地位D维护统治阶级特权【答案】D【解析】“八议制度”

8、规定“亲、故、功、贵”等人犯罪可减免刑罚,这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权,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D正确;材料并不特指世家大族,排除A;这一制度一定程度上会激化社会矛盾,排除B;材料与儒学无关,排除C。7(2020安徽宣城高二期末)据后汉书记载:“建武六年,李忠迁丹阳(今安徽宣城)太守,忠以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衰于中国,乃为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向慕之。”李忠的这一举措A有利于汉朝太学规模的扩大B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C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D标志着汉代私塾教育的兴起【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李忠做丹阳太守后认为丹阳的风俗不好学问,嫁娶礼仪比中原差,因此设立学校,学习礼

9、节,选用通晓经书的人,表明李忠将中原文化传播到当时的丹阳,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太学的内容,排除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是太守设学校,不应该是私塾,D错误。8(2020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二期中)开元年间,薛王李业的舅舅违法遭御史弹劾,并依法治罪。李业找玄宗求情,玄宗念舅甥之亲,下令重新审案,旨在宽免。宰相姚崇坚持执法,绝不宽待,玄宗只好作罢。这反映出唐朝时期(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贵族政治走向衰落C大臣专权现象严重D伦理道德受到挑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玄宗想法外开恩,但宰相姚崇坚持执法,玄宗只好作罢,这反映了当时的皇权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10、故选择A;材料并不能说明当时贵族政治走向衰落,排除B;宰相姚崇坚持执法也不能说明大臣专权现象严重,排除C;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这与伦理道德无关,排除D。9(2020河南信阳高二期末)秦律十八种杂抄中规定:不得同时从一户抽调两个劳动力去服役。秦律十八种司空律中规定:因欠债而以劳动抵消债务的轻罪囚徒,应根据农时暂时释放,给予他们播种和管理庄稼幼苗的时间20天。秦律中的这些规定反映出A秦法严苛之说并不属实B连年征战导致劳力匮乏C小农生产得到法令保障D帝国统一助推律法革新【答案】C【解析】材料从多个层面展示了秦律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包括对劳动力、农时的重视等,均通过法律条文给予保障,因此答案为C;材料内

11、容不能反映秦朝法律是否严苛,不能得出A结论,排除;B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并未指明秦律是否出现在秦朝统一后,更无法对比判断统一前后的律法变化,排除D。10(2020北京海淀中关村中学高二期末)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家法族规中多有教导族众生活态度及治家处世的规定,如忠君国、孝父母、敬师长、息争讼、戒赌博、诘盗贼等。这表明A民间力量干预国家统治B儒家伦理占据主导地位C宗族观念利于社会治理D社会活动依赖血缘关系【答案】C【解析】世家大族在家法族规中,教导族众要忠君国、孝父母、敬师长、息争讼、戒赌博、诘盗贼,这表明宗族观念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故选择C;干预国家统治与“教导族众生

12、活态度及治家处世”不符,排除A;“占据主导地位”没有比较,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活动,只是反映了家法族规的内容,排除D。11(2020湖南岳阳楼岳阳一中高一月考)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有政治家、司法官员、著书立说的律学家、经学家。西汉开国元勋萧何,出身于“刀笔吏”(法律官吏),魏晋时律学成为与经学并立的学府,唐代律学发展已经完全成熟。材料反映古代律家群体A成份多元化,社会地位高B都是政府官员,法律素养较高C传授经学,培养统治人才D只重法律研究,不重司法实践【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国古代律家群体的构成,有政治家、司法官员、著书立说的律学家、经学家”可知,古代律家群体成份多元化,

13、社会地位都较高,故选A项;著书立说的律学家和经学家并不一定是政府官员,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由材料“魏晋时律学成为与经学并立的学府”可知,律学和经学是两个不同的分支学科,而C项显然将二者混淆在了一块,故排除;律家群体除了律学家和经学家外,还有政治家和司法官员,这说明律家群体不仅重视法律研究,还重视司法实践,排除D。12(2020上饶市广信中学)罗马人把罗马市民权授予那些在战争中英勇作战的人,把市民权授予被解放的奴隶,不蔑视任何人,不根据人的出生而是依据罗马市民和非罗马市民(包括奴隶)的意志,把人们吸纳进其社会中。这一现象反映了A罗马的奴隶和市民利益的一致性B罗马的奴隶和市民享有同等权利C罗马

14、社会是罗马人民公共意志的产物D罗马法高扬人人生而平等的人文精神【答案】C【解析】罗马依据罗马市民和非罗马市民(包括奴隶)的意志把他们吸纳进其社会,说明罗马人认识到社会是人民公共意志的产物并且通过共同意志才得以存续,故C项正确;罗马的奴隶和市民在公共利益上有一致性,例如面对外族入侵,但在私人利益上是对立的,故A项错误;奴隶只有被授予市民权才和市民享有同等的权利,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有关人人生而平等的人文精神,故D项错误;故选择C,排除ABD。13(2020厦门市湖滨中学高三月考)罗马人不愿意把获得法律保护的权利赋予外来人。此外,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甚至享有市民权的妇女以及处于家长权之

15、下的家子也被排除在罗马法主体之外,由此可以判断罗马法( )A法律关系客体范围小B一直具有很强的封闭性C与法律平等原则相悖D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答案】C【解析】自然法宣扬法律面前人人生而平等,但罗马人把奴隶、妇女、外来人等多数人排除在罗马法主体之外,这表明罗马法与法律平等原则相悖,故选择C;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这对象是物、行为、权利、智力成果,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罗马法法律关系客体范围的大小,排除A;“一直”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排除D。14(2020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二期中)德国宗教改革旨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拯救人的钥匙不操纵在教会手中,而掌握在人的自身,只有人的自身以及由人自身而获知的信念才是拯救人的力量。材料体现的观点是( )A否定了宗教信仰所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