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菊》原文及翻译3篇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348456205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3.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寒菊》原文及翻译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寒菊》原文及翻译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寒菊》原文及翻译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寒菊》原文及翻译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寒菊》原文及翻译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寒菊》原文及翻译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菊》原文及翻译3篇(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寒菊原文及翻译3篇 寒菊 / 画菊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寒菊 / 画菊原文翻译及赏析1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解释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 疏篱:稀疏的篱笆。 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

2、物性又处处关合、示意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示意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扬,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季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得意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

3、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这两句诗有所本,宋代朱淑真菊花诗:“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郑思肖略事点化,使诗的意蕴更为深化,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

4、,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寒菊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2) 寒菊 / 画菊原文翻译及赏析 寒菊 / 画菊原文翻译及赏析1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解释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 疏篱:

5、稀疏的篱笆。 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示意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示意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扬,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季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

6、”,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得意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

7、,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这两句诗有所本,宋代朱淑真菊花诗:“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郑思肖略事点化,使诗的意蕴更为深化,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寒菊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3)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1 原

8、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甚爱 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穿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芳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

9、可以远远地欣赏(莲),而不行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解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直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

10、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 说:一种谈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洗涤。 清涟(li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穿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

11、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 亵(xi):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盛:广。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

12、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应该)。 宜:当。 众:众多。 逐句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n)。 水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从唐朝以来,人们十分喜爱牡丹。 予(y)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清涟而不妖, 我(却)1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却不受(淤泥)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是却不显得妖媚。 中通外直, (它的枝干)中间贯穿,外表笔直, 不蔓(mn)不枝, 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 或:不长藤蔓,不生枝节, 香远益清,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显得清幽, 亭亭净植, 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 可远观而不

13、行亵玩焉。 (人们)只能远远地欣赏(它们)却不能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语义虚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喜爱菊花的(人),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有听闻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喜爱莲花(的人),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喜爱牡丹(的人),应该(当然)有很多人了!(宜:当然) 寒菊原文及翻译3篇(扩展4) 樵夫原文翻译及赏析 樵夫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樵夫词 清代: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

14、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译文: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在白云之中捡青槐枝,常常进入深林中连鸟都不会起疑心。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无意之间身上带着几朵花,连落在花上的蝴蝶也被他用肩膀“挑”了下来。 解释: 白云堆里捡青槐(hui),惯入深林鸟不猜。 惯:习以为常,积久成性;习惯。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赏析: 这是一首唯美的诗歌,通篇采纳白描手法,通过对樵夫打柴以及下山回家情景的生动描写,营造了明净、清幽的意境,成功地刻画了樵夫的形象,寄予了诗人对“樵夫式”的自由生活的向往。诗歌情景交融、诗意深厚、独具匠心,具有意境美、人物美、生活美的特点,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意境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