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第一节《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教案

上传人:戴** 文档编号:348082428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7.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单元第一节《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八单元第一节《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八单元第一节《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八单元第一节《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八单元第一节《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单元第一节《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单元第一节《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名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1能够自行梳理并积累以下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信、诚、下、本、简、安、固、终、以、而、其等。2能够准确把握“十思”的内容与含义,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3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习作。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用典的效果。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授课所用视频、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熟读课文,为背诵打基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比干,是商纣王的亲叔叔,论君臣他是商纣王的丞相。比干二十岁时就辅佐商纣王的爹,接着受托孤继续辅佐商纣王,为人明德贤良

2、,忠于君主,常为民请命,还特别敢直言劝谏,所以得到了“亘古忠臣”的美号。商纣王自从得了妲己以后,便荒废朝政,成日在酒池肉林寻欢作乐,比干认为是狐狸精妲己迷惑了商纣王,为了警醒商纣王,他去烧了狐狸洞,并把狐狸皮扒下来做成了外挂呈递给商纣王,妲己见到那物,可谓气急,便设计陷害比干,而比干连着三天冒死进谏,指责商纣王的一系列不着调的作为,向商纣王表明再这么下去迟早要完,商纣王勃然大怒,认定此人不能留必须除掉,便说比干这是妖言惑众,赐死摘其心,于是比干就这么被剖了,失去了他那颗“七窍玲珑心”。屈原,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

3、“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批龙鳞逆圣听是有生命危险的,但是古往今来总有许多人不畏死亡为民请命,不怕断头流血。而这些人中有一些是幸运的,就是遇到了一位圣明的能包容的君主,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谏太宗十思疏。二、介绍作者魏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

4、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又如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唐太宗“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死后赠司空,谥文贞。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 。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

5、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三、 写作背景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另一个表现

6、是,竭诚纳谏之心日见淡薄。“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此外还有责罚偏严,时有轻重;用人欠当,远贤近佞的问题等。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四、 整体感知1.浅谈“讽”“谏”“谤”“讥”“说”这几个词大都出现在劝谏文章中,意思都有指责、劝告、劝说之意

7、,但又有差别。(1)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或过失,一般用于下对上,封建社会用言语纠正君主或尊长的过失。例如: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谏”和“谏逐客书”“召公谏厉王止谤”中的“谏”都表下属或臣子对上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谏”,一般动词用作为动,表示对宾语施行某一行动。例如“召公谏厉王止谤”,意思是召公对厉王阻止国人公开指责的事进行规劝。有时也用作名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谏”由动词化为名词,作“纳”的宾语。(2)讽: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再如“优孟常以谈笑讽谏”(史记滑稽列传)(3)谤:一般的意思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不作

8、贬义词。例如“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厉王止谤)。也有用作贬义的,即说别人坏话,诽谤。例如屈原列传中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4) 讥:“讥”、“谤”、“诽”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谤”一般指公开的;“诽”是指背地里议论、嘀咕,所以有“腹诽”之说;“讥”则是微言讽刺,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有时也作讥笑讲,例如左传 隐公元年:“称郑伯,讥失教也。”(5)说:则是一般的用话劝说别人,使听从自己的意见。例如“触龙说赵太后”“庄辛说楚襄王”中的“说”。又如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和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中的“说”。(6)疏:奏议

9、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封建时代臣下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著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论积贮疏(贾谊)等。“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章表2. 题目解读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也称“论时政第二疏”。“谏太宗”交代了写作目的;“十思”则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十种值得深思的情况;“疏”是一种文体,属古文体中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章。疏,是分条论述的意思。3.正音正字求木之长者zhng 必浚其源泉jn 塞源而欲流长s载舟覆舟zi 虑壅蔽yng则思正身以黜恶ch无因喜以谬赏mi鸣琴垂拱gng

10、4.听读课文5.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五、深入探究1.疏通第一段字词求:想要。 之:结构助词,取独。 长(zhng) :生长。长得好。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稳固。根本:树根。本:树的根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流:泉流,名词。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浚(jn) :疏通水道。其:他们的。德义:德行和道义。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望/求/思:同义,想要、指望。之:都是主谓

11、间的结构助词,取独。 理:安定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而:第四个是递进连词,更。况:何况于:引出对象。不译。 明哲:明智的人,形作名。指唐太宗当:主持,掌握。神器:帝位。 重:形作名,重权,重位。 域中:天地间。大:形作名,重大的地位。极天:天之极处,指皇权。休:喜庆,福禄。休戚相关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居安思危: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安/危:形作名。居:处于;思:想。戒:戒除。俭:形作动,行节俭以:第一个并列连词;第二个转折连词同“而”处:保持 胜:克服 长:形作动,流的长远2.文章开篇是如何引出正题的?明确:开篇并没有

12、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的比喻从正面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并列的句子,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3.“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 ”有什么作用?明确:从反面设喻,突出“德义”对国君的重要性。与上文形成对照,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 “挑衅”口吻,不仅使文情跌宕有致,而且强调了此疏的针对性,以引起唐太宗的重视。4.总结第一段(思维导图见课件)第一段:中心论点:积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比喻排比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比喻排比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运用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说明“积德义”的重要性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第一段。板书设计比喻第一段 排比中心论点:积德义对比教学反思背诵一直是一些学生老大难题,采用多种形式促进学生积极性是不错的选择。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