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第2讲 现代文阅读——记叙顺序

上传人:戴** 文档编号:348082409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0.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第2讲 现代文阅读——记叙顺序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第2讲 现代文阅读——记叙顺序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第2讲 现代文阅读——记叙顺序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第2讲 现代文阅读——记叙顺序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第2讲 现代文阅读——记叙顺序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第2讲 现代文阅读——记叙顺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第2讲 现代文阅读——记叙顺序(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叙文记叙顺序【精准突破】一、 分类顺序:倒叙: / 插叙:在箭头所在位置补充额外的情节。二、 作用记叙顺序 作用分析(往往与段落作用分析题结合)顺叙内容上: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描述,叙事有头有尾。结构上:使得文章内容条理清晰。效果上:使读者容易理清文章脉络,令人印象深刻。倒叙内容上:交代了内容。结构上:设置了悬念,使得情节曲折,形成呼应、照应。效果上: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主题,避免平铺直叙。插叙内容上:补充交代了内容、原因,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丰富。结构上: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形成对比效果上:突出主题,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2、。【精讲精练】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练习。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节选)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有什么文化。但没有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用“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给我带来一盒营养液。母亲说:“听别人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我嘟囔着:“这么贵,又借钱了吗?”母亲一笑:“没有!使用手镯换的。”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贫穷的母亲最贵重的东西了。母亲走后,我打开一小瓶营养液,慢慢地喝下了那浑浊的液体。没想到当天晚上我便被送进医院。

3、原来母亲千辛万苦带来的那盒营养液是仿冒伪劣的产品。那年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母亲欣慰地说:“那营养液还真是没有白换,真是没有白喝呀!当初你爸还怕人家骗咱们呢!”我只是使劲地点头。1. 本文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_2. 第至第自然段的记叙顺序是什么?请把标志性的词句找出来。_3. 如果将第自然段调整到第自然段后面,这样效果好不好?为什么?_【答案】1.本文采用了倒叙的记叙顺序。2. 第至第自然段采用的是顺叙的记叙顺序。标志词有“一个周末”“母亲走后”“那年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3. 不好,如果把位置调整之后,就没有倒叙的作用了;倒叙在内容上交代了母亲对“我”关爱的“特别”形式;倒叙在

4、结构上设置了悬念,使得情节曲折,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了母爱的深厚,避免平铺直叙。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远洋电话连续两年的央视春晚会上,两部以军旅生活为题材的小品,都让人们深深感动。哪些坚守在边防线上的军人,他们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春节团圆,他们却在默默地为我们站岗,我们怎么能不感动呢? 一直以为,这样的情节虽然动人,却离自己很远。然而身边亦发生了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 年初七,刚上班,就听到办公室里热闹的喧哗声。走过去一看,同事老汤正在眉飞色舞地对大家说,春节晚会上,他看见他的外甥了!谁啊?大家以为是哪个明星。“就是海军护航编队,

5、打击索马里海盗的那个海军护航编队啊!他们在印度洋上向全国人民拜年了,你们看到了吧,前面一排手持国旗右下角的那个海军战士,那就是我外甥啊!老汤激动地比划着。 这个镜头我们都看见了,但说实话,谁也没注意右下角的那个海军战士。那么多战士,哪看得清啊。 原来,大年初二,老汤就赶到嘉兴,给姐姐一家拜年。刚吃过晚饭,姐姐家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来了,一接,竟然是外甥从印度洋的军舰上打回来的。老汤说,这个电话,可把姐姐一家人激动坏了,趴在话机旁,却不知道说什么好。 呷口水,老汤看看大家,忽然问道:你们绝对想不到,外甥说的一句话把大家惹哭了。 还没等大家猜这个谜,老汤就迫不及待地揭谜底了:妈,你知道我想吃什么吗?

6、家里的炒青菜。军舰出远海,有时一连几天都吃不上一口新鲜蔬菜,大都是吃罐头冷冻食品。老汤又补充道。这倒是我们没有想到的,设施那么先进的军舰上,军人的生活还这么艰苦啊。老汤告诉我们,他这个外甥,当兵十一年了,几年才能回来一次。部队保密性强,常常几个月家里都不知道他的行踪,惟一的联系方式,是外甥主动打电话回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会打电话回来,所以,任何时候,老汤的姐姐家,都会留一个人在家,为的就是等待外甥的电话。 接下来老汤说的这件事,同事们的眼圈,都有点红了。外甥前年结了婚,去年喜得千金。可是,孩子出生快一年了,爸爸还一次没见过。外甥打电话回来时,孩子正甜甜地睡着。为了让他听听女儿的声音,外甥媳妇

7、想喊醒女儿,可是,怎么喊就是喊不醒。情急之下,外甥媳妇用手狠狠地拧了孩子的屁股。孩子疼得(哇哇)大哭。 老汤吸了一口烟,继续说:电话那头,外甥肯定是又心喜又心疼,他大喊听见了,听见了!爸爸这次执行完任务,一定回家看你! 香烟袅袅,老汤自言自语地说:不到一岁的孩子,哪里听得懂啊,她只是拼命地哭泣,她的妈妈掐痛她了。 大家沉默了,有的悄悄抹去了眼角的泪花。老汤忽然对我说:把我外甥这个故事写下来,也许,会成为明年春晚的一个节目。1.从记叙顺序来看,第7段属于_(记叙顺序)其作用是:_【答案】插叙。内容上,补充交代了老杨年初二到姐姐家拜年,接到外甥的远洋电话,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丰富。结构上,引出下文。

8、效果上,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使老杨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巩固练习】一、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复活的南天竹供职于市机械研究所的工程师沈振甫,在城郊云巢山上发现一株被斩去主干的南天竹。他痴痴望了半天。主干没有了,但突出的根部边侧又萌出一枝细细的绿茎。从疙里疙瘩、伤痕累累的树桩可以判断,它的主干和主枝曾一次次地被斩劈。他把它掘了回来。 南天竹栽种在盆里,放在阳台的栏杆花架上。没多久,这南天竹就打起精神,挺伸枝干,舒展开蜷缩的羽状叶片;微紫带绿的枝条在风中有节奏地摇摆着,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沈振甫一向冷峻的脸上就有了暖暖的乐意。几乎成了习惯了,上班之前,下班之后,他要为南天

9、竹松松土、浇浇水,然后凝视片刻。看他的神情,那嶙屿、突兀、残损的植株仿佛成了无言的画、无字的诗。他对它真是宠爱有加。 那年夏季,沈振甫去南方出了趟差。返家后,他的心一愣:只十来天功夫,这盆南天竹的叶子全枯了,新长成的枝干变成褐黑色的朽木,全没有了生气。以后的几天,尽管他倍加呵护,但它病恢恹地再没有苏醒过来。不久,为数不多的叶子全部脱落,树桩盆景成了光秃秃的木疙瘩。沈振甫在心疼之余,仍怀着希冀,将它搬进搬出,松土浇水,指望它什么时候会突然萌出绿意来。 这天,他下班回家,在底楼的垃圾箱里,一眼就发现了这株枯柴般的南天竹。他拎起它,瞪瞪瞪走进家门,气呼呼地问妻子:是你干的好事,你把它扔了?温顺贤淑的

10、妻子从没见夫君发这么大的火,小心翼翼地问:老沈,你怎么啦!你又不是不知道,它已经你是说,它已经死了?哼,它怎么会死呢?这么快沈振甫有失斯文地大声吼叫着。少顷,他用颤抖的手,重新把它种在盆里,又把盆移到阳台阴凉的角落。 他默默地坐在阳台上,许久,许久。 妻子默默地陪坐着,眼睛湿润地看着他。她和他是患难夫妻。她怎么会不理解他呢。沈振甫是老知青,受过的苦楚、凌辱和折磨委实不算少。这株备受刀砍兽侵的树桩疙瘩,不正是他坎坷人生的缩影吗?当年,他在农村病得死过去,已被医院拒收,是房东大娘一一他以后的岳母,一口粥一勺药地喂他,他才奇迹般地活了过来。这株草木与他同病相怜呀!想到这一层,妻子竟呜咽起来。如果说单

11、位里工作的劳累没有拖垮他,那么这盆小小的树桩却叫他魂牵梦绕、憔悴不堪,使得他妻子不忍相望,又苦于无力相助。沈振甫的精神蔫了,他终于在秋季里的一天,晕倒在研究所的描图桌旁。他被送进医院急救。半个月后,他康复出院了,但身子仍很虚弱。当他踏进家门,走近阳台时,眼睛顿时发亮,惊喜得喊出声来:哟?南天竹复活了,枝干发青了,有了披针型小叶,枝丫断痕处闪烁着新鲜的暗红色。他手舞之,足蹈之,眼眸里有种年轻的光点在跃动。一个人怎么能没有信念呢?做事怎么能丧失信心呢?他翻来覆去地对妻子这么说。妻子看到他如此高兴,却忍不住掉头悄悄抹擦泪痕。沈振甫哪里知道呀,这株树桩,是她托人到花卉市场访到的,又请老花匠精心制作成相

12、似的株形,像刚刚复苏的模样。为了夫君的健康,她愿永远保守。自此,沈振甫像换了个人似的,生气勃勃的样子仿佛年轻了好多岁。与此同时,他主攻的科研项目,在连连受挫后,终于显露曙光,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一天夜里,当沈振甫熟睡后,梦呓伴着鼾声而出:“生命只有一次,但复活的情形却是可以模拟的。”妻子听到了,而且是听懂了夫君的心语。第段画线部分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_【答案】采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内容上:补充交代了沈振甫先前所受的苦难,与这株“南天竹”有着相同的经历;结构上:承接上文,沈振甫因为南天竹的枯萎感到难过;效果上:更能突出了沈振甫对这株“南天竹”喜爱之情。二、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

13、题。槐花汪曾祺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棚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有点像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每年都到南方去过冬,广西,贵州。到了春暖,再往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