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地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部分地市)高一12月教学质量检测大联考 语 文 试 卷 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日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赛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流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当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无论是实现科技强国目标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都需要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深入人民,深入实践,想党和人民之所想、赴党和人民之所需,才能让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永不枯竭。 青年常为新,青年也最能为新。毕业于专科学校的杨永修利用业余时间刻苦攻读专业知识,潜心钻研汽车自主技术,工作两年即获得“技术能手”称号,如今已陆续攻克130多项汽车制造领域技术难题。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攻克一项新技术是创新,打造一个新产品是创新,解决一个难题也是创新。创新的舞台宽广辽阔;从科研院所到工厂车间,从偏远乡村到改革前沿,处处都是创新的沃土。勇于创新创造,意味着必须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保持推陈出新的意识和干劲,善于捕捉创新创造的每一个机会与灵感,力争在本职岗位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机遇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新时代青年正以刻苦学习本领、大胆创新创造的奋进之姿,肩负起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历史责任。 (摘编自何娟《让青春在创造中闪光》 材料二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做好青年工作,对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才能成为青年朋友的知心人。新时代青年既充满活力、激情、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存在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局限性。尊重是沟通的基础,信任是理解的前提。要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把握青年成长规律,同青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倾听他们的看法、意见,真正成为青年愿意讲真话、交真心、诉真情的知心朋友。 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才能成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处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少不了“成长的烦恼”,特别是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等方面还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成长之路不平坦,最是真情暖人心。既要看到压力是青年成长的动力,也要在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真心实意为青年排忧解难,努力为青年创造良好发展条件用关爱,关怀为广去青年打造实理替想的广阔舞台。 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才能成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青年时期,是每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拔节孕稳期”,也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阶段。要坚持关心厚爱和严格要求相统一、尊重规律和积极引领相统一,既为青年成长培土浇水、铺路搭桥;也要积极教育引导,为青年成才打药整枝,把准方向。"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要鼓励青年深入基层一线吃苦磨练,放手让青年在重要领域和重要岗位上施展才华,引导广大青年在火热的实践中深化认识,感悟真理、成长成才。 共青团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认真履行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增强对青年的凝聚力、组织力号召力,新时代的共青团工作大有可为。 (摘编自新华社评论员《关心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发展--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材料三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在返乡创业、振兴乡村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少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过在市场打拼的经历,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了解市场需求,善于培育高效优质农产品,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同时,这些返乡创业年轻人善学习、肯钻研,在实现自我成长的同时,也让更多人看到乡村发展的机遇,带动更多人投身乡村抓兴这片热土。可以说,年轻人返乡创业,拓展了乡村产业,让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向农村汇聚。 如何吸引更多有抱负,有能力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考验着各个地方落实引才政策的力度和温度。凝聚政策合力,形成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才能让返乡创业青年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内在活力,让他们在农村广间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同时造就人才的舞台。返乡创业青年为乡村抓兴添砖加瓦,广袤乡村回馈他们以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扎根田野、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在这场乡村与返乡创业青年的“双向奔赴中,青春之花必将在田间地头绚丽绽放,共同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 (摘编自邹翔《青年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培养大量优秀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 B.无论国家还是个人,发展都离不开创新,而创新必须有脚踏实地的态度。 C.做好青年工作,主要依靠共青团的力量,这是党交给共青团的重要任务。 D.对出身农村的青年来说,他们在城市的经历,可以助力他们的返乡创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青年成长过程中,压力能转化为动力,也可能成为阻力,对青年的教育引导要把握好“度”。 B.做好新时代的青年工作,我们既要重视时代,国家的需要,也要重视青年们自身的需求。 C.年轻人返乡创业,既能为乡村振兴作贡献,也能在乡村中成长,这是一件可以双赢的事。 D.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在国家要把青年人才工作的重点放在乡村。 3.下列诗句中,最适合用作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 A.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李贺《致酒行》) B.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 C.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D.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于谦《示冕》)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特点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5.现在,有些青年人选择了“躺平”。请根据材料内容,对“躺平青年”加以劝告和激励。(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在阿吾斯奇【注】 董夏青青 云霭封锁了雪峰之间偶尔显露的天际远景。阴冷彻骨的北风越刮越大。靶场上掀起沙尘,落到正在一座墓地上挥动铁锹的几个人身上。他弓起背使劲铲开沙石,创飞的尘土打在旁边人的衣裤上嘭嘭作响。七八个人手脚不停地挖了一个多小时,才在坑深两三米的地方碰到棺材。 露出棺盖时,站在几米外的一家人走到近前。 这家人是埋在靶场东头这位烈士的家属。来靶场之前教导员跟他讲,上世纪七十年代连队骑乘巡逻,一个战士因惊马不幸坠亡。当时,家属表达了将孩子葬在连队的意愿。上个月,这位烈士的弟弟辗转联系到团部,说想来接大哥的遗骸回家。 拾捡骨殖装箱时,烈士的弟弟跪倒在地,放声恸哭。 阖棺前,他爬出坑外。烈士的弟弟上前将他从地上搀起。看他站稳了,松开手倒退两步,向他鞠了一躬。雷声滚过,空气里潮乎乎的土腥味刺鼻。教导员让正准备回填土坑的战士们赶紧收队,和家属一同返回连队。 路上,教导员向烈士家属介绍他的身份“这是南疆军区来指导工作的殷营长,他弟弟是咱们连队的三班长,天生是带兵的料,在连队很有威信。 “那这正好能跟兄弟见面了。烈士的弟弟说。 “三班长现在正在总医院住院……休养好了就回来。”教导员说。“生病了?”烈士的弟弟问。他没作声。 去年阿吾斯奇的雪下得早、下得多。连队自己烧锅炉,攒的煤渣子需要乡里派拖拉机 来运走。拖拉机上山的时候没油了,驾驶员给连队打电话,让人快给送油来。小弟一听就 拿上一桶油,开着皮卡去给拖拉机送。顶着风雪返程时,对面驶来一辆大卡车,司机没留神,车头把皮卡车推出去十几米远…… 上午那个人朝他鞠躬时,他第一反应是应当感恩、知足。相比那个人的兄弟,小弟至少还活着,至少将来睁开眼是躺在一张干干净净的病床上。 这两年不知说过多少回要来阿吾斯奇,可想不到有一天在这儿了,会是帮小弟收拾放在连队的被褥衣物和储藏室的行李,然后带走。 又想起小弟在少林寺学武时给他写的信,说他们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穿上沙袋背心、戴上沙袋绑腿就跑出去冲山。冲半个小时再回学校跑圈,一公里三分钟跑完,每天每人跑五个一公里。吃过早餐,教练会带他们去练蹿腾跳跃、拳术和器械。同村的小孩受不住,折腾不到俩月就被家里人接回去了。 后来,小弟在信中提到身边很多师兄弟已开始寻求未来更好的出路。小弟说,他有两条路可选,一是去美国,大师兄推荐他去曼哈顿的华人街当私人武术教练;另一份工作,也是自己比较倾向的,是和同班一个德国同学回他在巴伐利亚的老家支教。信的末尾小弟问他,到底是选美元还是欧元。 他那会儿已在南疆部队当班长,深夜趴在锅炉房的地上给小弟回信。他说,希望小弟参军,为家庭争得荣誉。小弟练过武功、见过世面,进部队立功受奖的机会比他更多。 信寄出后的第三个月,小弟入伍进疆。先在团里的步兵营待了几年,后被调往阿吾斯奇。 晚饭后,通讯员带他去了连队的储藏室。到那儿才发现,小弟平日就把他的箱包收得很利索,根本不需要他再做什么。 小弟的箱子里有罐奶啤,他摸出来打开喝了一口,盘腿坐到地上。周围这么多的箱子里只有小弟的箱子把手断了,用一截尼龙绳和胶带缠了一个替代的。这还是小弟第一年休假,他在火车站外的小铺里买的,让小弟把肩上那只肩带要磨断的背囊扔掉,行李都收拾到这只皮箱里。这些年,小弟在武校演出的钱及在部队发的津贴和工资,大部分都交给了奶奶。让她在老家重修老屋,添置家具,好好生活。要是奶奶不照小弟的安排做,小弟就大发脾气。 招待室旁的图书室敞着门,屋里有灯。他经过时,看见军医正坐在长条桌前翻书。见他走进来,军医起身摘下老花镜向他打招呼。 “营长好啊。” “沈军医……”他颔首示意。 “今天你也辛苦了,上午还帮他们干活儿。”军医说。 “小事。就是觉得这家人也挺奇怪的,隔了四十多年才来。"他说。 “下午和教导员陪他们在连队里转了转,听这个人讲,他们父母不识字,早些年家庭条件也不好,没坐过车,从老家过不来。他弟弟一家子这回过来也不容易,路上光火车就走了三天,往阿吾斯奇走的路又刚化过雪,有些地方路都毁了,颠了快四个小时,吐了一路。 “能找过来是挺不容易的。他说。 “三班长的东西都收拾好了?”军医问。 “刚从储藏室上来。”他说,“想着收拾一下,结果也没什么可收拾的。" “三班长能吃苦、能干活儿,军医说,"有个事你不知道吧,几年前了,有天中午他来 找我,说连续失眠半个月了,很苦恼。我就和他谈心,他说你别问了,告诉你吧,我偷东西了,但是我又放回去了,谁都不知道,具体什么事就不肯再往下说了,前年他主动再跟我提起这个事,说知道为什么你一定要他参军了。他说以前在少林寺,觉得社会上和他一样的人多。来了部队才觉得和他哥,就是和你一样的人多。" 那晚在阿吾斯奇的图书室,军医从书柜里拿出一幅字赠他。说知道他要上山来,特意练来写的。 他接过字在桌上展开。写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