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装备行业通信设备领域市场分析

举报
资源描述
智能装备行业通信设备领域市场分析 一、 智能装备行业通信设备领域市场 近年来,我国通信领域发展突飞猛进,从2G跟随、3G突破、4G同步,再到5G的领跑,我国通信领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加快实施,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4-2019年我国4G基站数量由85万个迅速增长至519万个,占移动电话基站总数的比重也由24%上升至64%。 2020年是我国5G大规模建网的第一年。根据工信部数据,截止到2020年底,新建5G基站超60万个,全部已开通5G基站超过71.8万个,其中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共建共享5G基站超33万个,5G网络已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及重点县市。我国5G基站总量占全球5G基站总量的六成以上。 2021年是中国5G的关键之年,5G信号已全面覆盖,运营商逐渐将工作重点转移至行业应用方面,5G行业应用大门即将被开启。无论是工信部还是各省市单位,对5G建设的支持力度都在日益增大。 2022年,5G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22年6月末,我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1035万个,比上年末净增38.7万个。其中,5G基站总数达185.4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17.9%,占比较上年末提高3.6个百分点,其中1-6月份新建5G基站42.9万个。 二、 智能装备行业现状 我国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时间短,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产业体系。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逐步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更加关注于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产业、卫星及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业、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智能制造装备五个细分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以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为代表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日益增长。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超过1.51万亿元,2020年市场规模可达到2万亿元。未来,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不断落实与推进以及物联网、云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智能装备行业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22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将超2.6万亿元。 目前,我国智能化设备的供给远不及市场所需。因此未来,下游市场需求将推动行业发展。我国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快,但目前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较小,而且有些产业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部分高端产品产业链价值链核心环节都掌握在发达国家企业手中。在这样的全球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曾经的重要工业中心,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华丽转身过程中,应该承担起历史责任。 三、 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智能制造发展需经历自动化、信息化、互联化、智能化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对应着智能制造体系中某一核心环节的不断成熟。 自从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之后,各国开始大力发展制造业,我国颁布的《智能制造2025》可以视为中国版本的工业4.0。但是目前而言,我国制造业所处阶段仍然较世界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 就目前而言,我国仍处于工业2.0(电气化)的后期阶段,工业3.0(信息化)还有待进一步普及,工业4.0(智能化)正在尝试尽可能做一些示范,制造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正在逐步布局。一是国家不断完善发展智能制造的产业政策,《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都是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目标,这些都是布局规划制造强国的推进路径。二是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已逐渐成形,2016年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仪表仪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部分装备产业规模销售收入超过10000亿元,此外还取得了一批智能制造技术的突破,包括机器人技术、感知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研发基地。但智能制造的一些关键性技术仍旧依赖于进口,自主创新能力还较弱。 四、 全球智能装备市场现状及前景 (一)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现状及前景 1、全球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概况 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业最具代表性的装备。日本、美国、德国和韩国是工业机器人强国。日本号称机器人王国,工业机器人的装备量约占世界工业机器人装备量的60%。在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出口和使用方面都居世界榜首。 2、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分析 据国际机器人协会统计,1998年以来全球新装工业机器人年均增速达9%。金融危机后,全球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超过25.4万台。 3、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竞争分析 从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年安装量变化情况来看,据IFR的统计,2016年中国安装量占比提升至31.0%,北美、日本、韩国和德国的安装量比重略有下滑。整体来看,2016年亚太地区依然是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增量最大的市场。据IFR的预测,到2019年,中国安装量比重将进一步上升至38.6%。 4、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分析 从下游应用结构领域来看,工业机器人传统应用领域是汽车行业,2015年汽车行业工业机器人需求量达到9.5万台,约占总需求量的38.8%,仍为下游最大的应用领域。但是从增速来看,非汽车领域(电子、金属、橡胶和塑料等)是主要增速较快的几个领域。国内市场而言,继汽车以后,3C、家电等领域有望接棒汽车行业需求。 (二)全球数控机床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 1、全球数控机床市场规模分析 数控机床不断高端化、智能化,成为智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全球机床市场规模为1172亿美元,同比增长11.2%。其中,机床电子市场规模为313亿美元,日德美等发达国家占市场份额的90%以上。全球机床电子市场中,数控系统的市场规模为200亿美元,占机床电子市场总规模的63.9%。 2、全球数控机床市场竞争分析 世界机床行业的发展与两次世界大战关系密切,当时欧洲机床最具代表性,之后向美国转移,二战之后,亚洲才得以迅速崛起。随着世界科技技术的发展,数控机床应运而生,目前,欧盟、亚洲和美洲三足鼎立的行业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五、 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 我国制造行业逐渐呈现出稳定发展趋势的同时,智能制造行业也成为了驱动我国制造行业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中国智能制造十三五规划》体现出我国智能制造在制造业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可以预见,智能制造行业在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中的比例将会占据更大的份额。2010-2016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保持着较为快速的增长速度,2016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的产值规模为12233亿元。 六、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前景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化,智能装备产业基础更加夯实 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与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如5G、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量子技术等。前沿技术正在形成多技术群相互支撑、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科技发展呈现多元深度融合特征,制造业呈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对先进制造、信息化和智能技术创新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给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奠定了夯实基础。 (二)当今中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制造业转型升级阶段,为行业带来巨大机遇 中国制造业面临大而不强、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等问题,通过推行智能制造,实现机器换人、提升生产效率及节约劳动力成本,成为应对新常态,实现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国家通过技改补贴等多项措施,引导传统制造业技术升级和自动化改造,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巨大的智能装备和工业软件需求,给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历史机遇。 (三)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趋势加速,带来巨大动力电池产能扩张需求 在全球碳排量限值要求提升的背景下,全球主要国家加大或延长新能源汽车补贴,欧洲碳排放政策力度加大,再加上消费者对电动车接受度提升,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国内新能源汽车走在全球市场前列。大众、宝马、戴姆勒、通用、本田等主流车企纷纷加大在中国电动化市场布局,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等本土新能源车厂亦纷纷扩产,带动产业链新一轮扩产浪潮,对锂电设备应用生产线需求增长。 (四)新兴应用领域快速发展,为智能装备行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锂电池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性、自放电、环保性等多方面均优于铅酸电池,近几年,由于锂电池技术进步,成本大幅下降,其对传统铅酸电池正加速替代。随着储能、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以及AGV等新兴锂电应用市场迅速崛起,其对锂电池的市场需求正在迅速起量。 (五)产业配套日益成熟,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支撑 近几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交通、水电气等配套日益成熟,对计算机、自动化等方面的人才培育也加快,给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外在产业链方面,智能装备需要大量的制造气缸、伺服、电机等标准设备以及非标的机加工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攻克多项行业技术难题,绝大部分零部件已实现国产化。目前华中地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均已具备深厚的原材料供应和市场基础,有利于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