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朱古洞乡中学高三化学测试题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河南省驻马店市朱古洞乡中学高三化学测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 共价化合物:硫酸、水、纯碱 B. 非电解质:乙醇、二氧化碳、氨气 C. 胶体:饱和氯化铁溶液、豆浆、牛奶 D. 硅酸盐产品:水晶、玻璃、陶瓷 参考答案: B 略 2.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     A.向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过量氯气:2Fe2++4Br-+3Cl2=2Fe3+ + 2Br2+ 6Cl- B.氯化亚铁溶液与过氧化钠2: 1反应  6Fe2++3 Na2O2+6 H2O=4Fe(OH)3↓+6 Na++2Fe3+ C.向氧化铁中加入氢碘酸发生反应:  Fe2O3+6HI = 2Fe2++I2+3H2O     D.过量铁粉与稀HNO3反应:3Fe+8H++2NO3-= 3Fe2++2NO↑+4H2O 参考答案: C 略 3. 某模拟“人工树叶”电化学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该装置能将H2O和CO2转化为O2和C3H8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装置将光能和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该装置工作时,H+从a极区向b极区迁移 C.每还原44 g CO2,理论上可生成33.6L O2 D.b电极的反应为:3CO2+18H++18e﹣═C3H8O+5H2O 参考答案: C 【考点】化学电源新型电池;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A、该装置是电解装置,据此判断能量转化形式; 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是电解池的阳极,负极相连的是电解池的阴极,a与电源正极相连,所以a是阳极,而电解池中氢离子向阴极移动; C、电池总的方程式为:6CO2+8H2O2C3H8O+9O2,即生成9mol的氧气,阴极有6mol的二氧化碳被还原,由此分析解答; D、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解答】解:A、该电解装置是将光能和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故A正确; B、a与电源正极相连,所以a是阳极,而电解池中氢离子向阴极移动,所以H+从阳极a极区向阴极b极区迁移,故B正确; C、电池总的方程式为:6CO2+8H2O 2C3H8O+9O2,即生成9mol的氧气,阴极有6mol的二氧化碳被还原,也就是1mol的氧气,阴极有2/3mol的二氧化碳被还原,每还原44g即1molCO2,理论上可生成O2是1,5mol,标况下的体积是33.6L,故C错误; D、b与电源的负极相接,b是阴极,所以发生还原反应3CO2+18H++18e﹣═C3H8O+5H2O,故D正确; 故选C. 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物质的手段和途径越来越多,N5+、H3、O4、C60等已被发现。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N5+离子中含有36个电子                B.O2与O4属于同位素        C.C60是原子晶体                         D.H2与H3属于同素异形体 参考答案: D 略 5. 有下列三个反应:①C12+FeI2 =  FeC12+I2     ②2Fe2++Br2 = 2Fe3++2Br-  ③Co2O3+6HC1 = 2CoC12 + Cl2↑+3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中氧化产物分别是FeC12、Fe3+、C12  B.根据以上方程式可以得到氧化性C12>Co2O3>Fe3+  C.在反应③中生成1molCl2时,有2molHC1被氧化  D.根据反应①②一定可以推理得到C12+FeBr2 =  FeC12+Br2 参考答案: C 略 6. 若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6g CH4与18 g NH4+ 所含质子数相等 B.1mol 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数为3NA C.将分子总数为NA的NH3和HCl的混合气体置于标准状况下,其体积为约22. 4L D.7.8 g Na2O2中含有的离子总数目为0.3NA 参考答案: D 略 7. (2009·四川卷)向m g镁和铝的混合物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的气体b L。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c mol/L氢氧化钾溶液V mL,使金属离子刚好沉淀完全,得到的沉淀质量为n g。再将得到的沉淀灼烧至质量不再改变为止,得到固体p g。则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c=1000b/11.2V              B. p=m+Vc/125      C. n=m+17Vc       D.  5/3mH2S,可推断出元素的非金属性:Cl>S C.邻羟基苯甲醛沸点高于对羟基苯甲醛是因为形成了分子内氢键 D.若X+和Y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原子序数: Y>X 参考答案: D 知识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答案解析:D   解析:A、非金属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越稳定,氢化物的稳定性与氢键无关,故错误;B、元素的非金属性与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有关,与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无关,错误;C、由于邻羟基苯甲醛形成分子内氢键,而对羟基苯甲醛能够形成分子间氢键,而分子内氢键要弱于分子间氢键,所以邻羟基苯甲醛比对羟基苯甲醛熔、沸点低,错误;D、若X+和Y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X处于Y的下一周期,故原子序数:X>Y,错误。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知识,难度不大,B为易错点,注意对规律的理解掌握。 11. 已知,I2(aq)+I﹣(aq)I3﹣(aq).某I2、KI溶液中,c(I3﹣)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曲上任何一点都表示平衡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I2(aq)+I﹣(aq)I3﹣(aq)△H>0 B.状态A的c (I2)比状态D的小 C.A点对应的反应速率大于C点对应的反应速率 D.其他条件不变,向溶液中加入KI固体,平衡由C点移动到D点 参考答案: B 【考点】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A. 通过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判断反应的焓变; B.减小I3﹣的浓度,化学平衡逆向移动; C.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D.其他条件不变,向溶液中加入KI固体,增大了I﹣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解答】解:A、由图象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当温度升高时,I3﹣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平衡逆向移动,说明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I2(aq)+I﹣(aq)I3﹣(aq)的△H<0,故A错误; B.D点相对于A点而言I3﹣的浓度较小,减小I3﹣的浓度,化学平衡逆向移动,c (I2)增大,故B正确; C.C点对应的温度大于A点,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故C错误; D.其他条件不变,向溶液中加入KI固体,增大了I﹣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I3﹣的浓度增大,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图象问题,难度中等,侧重于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注意图象曲线上各点都表示平衡状态. 12. 实验室使用pH传感器来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HCO3的含量。称取1.59 g 样品,溶于水配成250 .00 ml溶液,取出该溶液25.00 ml用 0.1 mol·L-1 盐酸进行滴定,得到如下曲线。以下说法或操作正确的是 A.上一个计量点前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H+===H2O+CO2↑ B.下一个计量点溶液中存在大量的阴离子是Cl-、HCO3- C.此样品n(NaHCO3)= (28.1 - 2×11.9)×10-4 mol D.使用该方法测定Na2CO3和NaOH混合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含量,将会得到1个计量点 参考答案: C 解析:A.上一个计量点前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O32-+H+===HCO3—↑,错误;B.下一个计量点溶液中存在大量的阴离子是Cl-,HCO3-已经于盐酸完全反应,错误;C.从图像中可以得到在上一个计量点前发生的是应该是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故此样品n(NaHCO3)= (28.1 - 2×11.9)×10-4 mol,正确;D.使用该方法测定Na2CO3和NaOH混合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含量时,Na2CO3和NaOH混合溶液中加入盐酸,先是和氢氧化钠中和,随后是和碳酸钠之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最后是生成氯化钠,将会得到3个计量点,错误。 13. 甲是一种常见的单质,乙、丙为中学常见的化合物,甲、乙、丙均含有元素 X 。它们有如下的转化关系(部分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X元素可能为Al B. X 元素不一定为非金属元素 C.反应①和②互为可逆反应 D.反应①和②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 参考答案: D 略 14. 要证明某溶液中不含Fe3+而可能含有Fe2+进行如下实验操作时最佳顺序为: ①加入适量氯水②加入足量KMnO4溶液③加入少量NH4SCN溶液 A. ①③                 B.③②                C.③①                D.①②③ 参考答案: C 略 15. 两种气体a和b分别为0.6mol和0.5mol,在容积为0.4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3A+BmC+2Z , 5分钟后,C变为0.2mol。又知在此反应时间内VZ=0.1mol/(L·min),则m的值为 A. 2       B. 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