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第十高级中学2023年高一化学月考试题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东莞市第十高级中学2023年高一化学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等物质的量的下列烃完全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A.C6H6             B.C2H6       C.C3H6             D. CH4 参考答案: A 2. NaNO2像食盐一样有咸味,有很强的毒性,误食亚硝酸钠(NaNO2)会使人中毒。已知亚硝酸钠能发生如下反应:2 NaNO2+4HI= 2NO↑+I2+ 2NaI+ 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气该反应的氧化剂为HI B. 反应产物中能使淀粉变蓝的物质有I2、NaI C. 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l D. 人误食亚硝酸钠中毒时,可以服用HI溶液解毒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A、NaNO2转化为NO,N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降低为+2价,所以氧化剂为NaNO2,错误;B、NaI不能使淀粉变蓝,错误;C、NaNO2为氧化剂,在方程式中的系数为2,HI为还原剂,化合价变化的HI的系数为2,所以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1,正确;D、人误食亚硝酸钠中毒时,服用HI溶液产生有毒的NO,故D错误。 3. 下列关于Cl、N、S等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漂白粉的成份是次氯酸钙 B.实验室可用浓硫酸干燥硫化氢 C.将浓氨水滴到氢氧化钠固体中可以制取氨气 D.单质氯气及单质硫与铁反应生成的产物中,铁的化合价相同 参考答案: C 4. 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硫酸、纯碱、石灰石               B.硫酸、火碱、小苏打 C.醋酸、酒精、醋酸钠               D.磷酸、熟石灰、苛性钾 参考答案: B 略 5. LED产品的使用为城市增添色彩。下图是氢氧燃料电池驱动LED发光的一种装置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处通入氧气,b处通入氢气 B. 通入H2的电极发生反应:H2-2e-===2H+ C. 通入O2的电极发生反应:O2+4e-+2H2O===4OH- D. 该装置将化学能最终转化为电能 参考答案: C 由图中信息可知,装置中左侧为氢氧燃料电池,根据右侧电路中电子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a电极为燃料电池的负极,所以a处通入氢气,电极反应为H2-2e-+2OH- = 2H2O;b电极为正极,b处通氧气,电极反应为O2 + 4e- + 2H2O = 4OH-。左侧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右侧电能转化为光能。综上所述,只有C正确。选 C。 6. 某有机物的结构为下图所示,这种有机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①可以燃烧;②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③能跟NaOH溶液反应; ④能发生酯化反应; ⑤能发生加聚反应;⑥能发生水解反应 A.①④           B.只有⑥     C.只有⑤         D.④⑥[来源:  ] 参考答案: B 略 7.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   C.蒸发结晶时不应将溶液直接蒸干   D.食盐应放在滤纸上称量 参考答案: D 略 8. 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为碳酸钠。现加热5.00g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使碳酸氢钠完全分解,混合物质量减少了0.31g,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 A.3.38g             B.4.58g                C.4.16g                D.4.41g 参考答案: C 略 9. 欲寻求新的催化剂和制造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应对元素周期表中进行研究的元素是(    )。 A.碱金属                                 B.主族元素 C.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           D.过渡元素 参考答案: D 略 10. 过氧化氢是一种“绿色氧化剂”,保存过氧化氢的试剂瓶上最适合贴上的一个标签是 A. B. C. D. 参考答案: B 【详解】过氧化氢是一种“绿色氧化剂”,有强氧化性,所以保存过氧化氢的试剂瓶上最适合贴上的一个标签是氧化剂,注意保存时不能与有机物或其他有还原性的试剂放在一起。过氧化氢不具有可性、腐蚀性和毒性,故选B。   11. 月球中的每百吨聚变所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目前人类一年消耗的能量;地球上氦元素主要以的形式存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比多一个中子                B.氦原子的质量数一定为3 C.一个氦气分子中含有两个氦原子         D.氦()气的摩尔质量为3g·mol-1 参考答案: D 略 12. 把NaHCO3和Na2CO3·10H2O混和物6.56g溶于水制成100mL溶液,测得溶液中c(Na+)=0.5mol/L。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将溶液蒸干后,所得固体质量为        A.2.93 g               B.5.85 g              C.6.56g              D.无法确定 参考答案: A 略 13. .质量分数2w,物质的量浓度为c1的H2SO4溶液加水稀释后,质量分数变为w,物质的量浓度变为c2,则c1 (    ) 2c2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 参考答案: A 略 14. 只给出下列物理量a和b,不能求出物质的量的是 选项 物理量a 物理量b A 固体的体积 固体的密度 B 物质的摩尔质量 物质的质量 C 物质中的粒子数 阿伏加德罗常数 D 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 参考答案: A 【详解】A.已知固体的体积和固体的密度,根据m=ρV可以计算固体的质量,不能求出物质的量,故A错误; B.已知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摩尔质量,根据公式n=可以计算出物质的量,故B正确; C.已知物质中的粒子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根据公式n=可以计算物质的量,故C正确; D.已知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和标准状况下的气体的体积,根据公式n=可以计算出物质的量,故D正确。 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注意公式的灵活运用,加强基础知识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公式的应用能力。 15. 在酸性溶液中,下列离子组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Cu2+、NH4+、Br-、OH-             B.K+、Ba2+、OH-、SO42- C.Ag+、NO3-、Cl-、K+               D.Cl-、SO42-、K+、Na+ 参考答案: D 略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某次实验需用0.4 mol·L-1 NaOH溶液480 mL。配制方法如下: (1)配制该溶液应选用_______________mL容量瓶;    (2)用托盘天平准确称量__________g 固体NaOH; (3)将称量好的NaOH固体放在500 mL大烧杯中,倒入约300 mL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固体全部溶解,待__________________后,将烧杯中的溶液注入容量瓶中; (4)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           次,洗涤后的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轻轻晃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5)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到液面________________时,改用___________加蒸馏水至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盖好瓶塞,________________; (6)若在配制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将使所配制的NaOH溶液的浓度偏高的是_________,偏低的是_________,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的是_________(填各选项的序号)。 A.所用的NaOH中混有少量NaCl B.用托盘天平称量一定质量固体NaOH时,所用的小烧杯内壁不太干燥 C.配制溶液所用的容量瓶洗净后没有烘干 D.固体NaOH在烧杯中溶解后,立即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内并接着进行后续操作 E.转移溶液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就直接定容 F.最后确定NaOH溶液体积(定容)时,俯视观察液面与容量瓶刻度线        G.定容摇匀后静止,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参考答案: (共14分,(6)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 (1)500ml (2)8.0g (3)冷却后 (4)2~3次,转移到容量瓶 (5)1~2cm,胶头滴管,摇匀 (6)DF,AEG,BC 略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在实验室里,用50mL的浓盐酸与一定量的MnO2反应,来制取氯气。 (1)用“双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情况 MnO2  + 4HCl(浓)   MnCl2  + Cl2↑ + 2H2O (2)若生成2.8L标准状况时的氯气,请计算: ①理论上需要多少克MnO2参加反应? ②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参考答案: (1)   (2)①10.88g②0.25mol 略 18. 13g锌与200mL稀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求:①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②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参考答案: (6分) 4.48L      1mol/L 略 19. 将一定量NaHCO3和Na2CO3的混合物充分加热,使NaHCO3完全分解,混合物质量减少了3.1g,将加热后剩余的固体物质与足量盐酸反应,收集到8.8g气体。计算原固体混合物中Na2CO3和NaHCO3的物质的量各为多少? 参考答案: n(NaHCO3)=0.1mol;n(Na2CO3)=0.15mol 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