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三作文精品(5道思辨作文题+15篇高质量范文)

举报
资源描述
2023年高考作文精品(5道思辨作文题+15篇高质量范文) 【模拟试题】 有人说,人不是被事情困扰住,而是被对那件事情的看法困扰住。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审题指导】 王阳明所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大概就是材料所说的这个道理。我们往往是被对事情的价值取向,对事情好坏,优劣等评判标准所影响。事情在被赋予价值评判前,它并没有那么大的困扰。为什么对事情的看法那么重要?因为对事情的看法涉及到意义问题。该不该做这件事,做了这件事的后果是什么,别人是怎么看待我这件事的。人无往不在意义的枷锁当中。 庄子《齐物论》当中也说明了世间万事万物的高低贵贱标准也无外乎是人心的标尺衡量出来的。回想过来,人生中的困扰多源于此。思辨地看,这里需要有一些人生智慧的取舍。简单说,即是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认真细致于过程但糊涂于结果。事情的操作并不复杂,但对于事情所衍生的意义,那些不确定的东西,我们需安于天命,糊涂于结果。一旦我们对事物的意义有强行附加的倾向,一旦我们对不确定性的东西投以不切实际的期待,那被困扰只是早晚的事情。大众传媒时代,事情经过传媒的发酵,人们就越容易游离于真相之外,越不去关注事情的基本事实本身。步入“后真相时代”的我们,会被一些事情所发酵出来的多维度价值取向所操控,一条新闻事件的评断,几经周折反转,常常让我们陷入迷茫。所以,这时候,反而应该更看重事件本身,而不过多执着于他人看法。 写作时,可以对“人是被对事情的看法困扰住,而非被事情本身困扰住”这一论点给出自己的看法,支持或否定皆可,但需有理有据。在此基础上,则应更进一步谈论我们如何对待这一问题。 对于看法本身,可以说别管看法是什么,搞清楚看法哪来的。正如面对事情,永远都处于当下的局限性中,被对事情的看法困扰也不止于一次两次,更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而且由于事情本身包含的未知属性以及人天然怀有一种对未知的悚然,因此无法确保拥有清晰的自我意识以及由之产生的判断与理解。那么此时,去理清看法的来源或许比论证看法本身要容易得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认清真相。 也可以从知与行的角度去论证,说我们不能止步于看法,而应是心与行皆往之,而非望之。清扫内心淤积的种种顾虑,采用朴素实证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所以别管看法,做事要紧。 当然,还可以更高一层,说明我们心中应该有自己的准则判断,而不局限于事件本身和旁人看法。“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当人具有一种行为或思想可用时,总会倾向于用它来解决一切,对事情的看法提供了事情以外的第二种选项,人的确在二者之间彷徨不定、不堪其扰,可认知已然发生不可逆的生长,即事情或对事情的看法都不具备唯一性,也无法兼具排他性,这就是说为人处事也好、价值判断也好,永远有另一种选择,亦或是更好的答案。 【立意示例】 1.从纷乱看法中找到头绪。 2.脚踏实地做事,忽视他人看法。 3.敲碎事情与看法,理清真相。 【优秀范文】 01 作文素材宝库 浅谈困扰之源 通常,困扰我们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这引发了我们对于受困扰的源头的思考,并为我们更好的解决困扰提供了思路。 单纯被事情困扰住在生活中也并不少见,或是排的满满的让人抽不开身的工作安排,或是一个唠叨的朋友,但这些困扰都是相对容易解决,且不会长久持续影响深远,只需我们提出诉求,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但是,若被对于一件事的看法给困扰住,这样的困扰往往影响持久且深远,难以简单解决。 被对事情的看法给困扰住,对我们个人而言,可能是出于畏惧与消极影响,将困扰放大,在即使可行的情况下难以做出改变。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常常会衡量自身能力与之是否匹配,但出于对自身的能力的不自信,这种衡量往往失真,给我们以无法克服的错觉。但通常,这些困难恰恰是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或稍作努力便可达到的范围,但出于这种失真的衡量造成的畏惧,我们不敢做出改变,因此被小困难一直困扰而无法前进,究其原因,是被对事情的看法困扰住了。一位文学家曾说:“打败你的,只有你自己。”正是这种看法,对我们造成了困扰。 被对事情的看法给困扰住,同样还可能是由于思想上的根本排斥,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存在的地方就有教化,教化使统一的道德准则内化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形成近乎相同的是非曲直的价值观,也将对一些事情抓触排斥的看法根植在了我们的内心。《乡土中国》中便阐释过这一道理,教化使人不敢做规定之外的事。《宽容序言》中那些山中的老人从来不是被山给困住了,而是被根深蒂固的想法困住了,所以他们用乱石砸死了先行者,这种困扰源于社会的规训而并非事情本身。 但是,这种困扰也许体现了好的一面,相比于“阻止”,“困扰”更体现了挣扎,意味着一些内在想法开始冲撞,当这样的冲撞累积到一定程度,我们的思想可能反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促使我们向前踏步。 当下,信息大爆炸时代已然来临,新兴事物生发新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更应能跳脱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客观独立的思想看待他们,但即使有困扰,也不必消极,困扰意味着思考,思考就一定会带来思想上的进步。 02 作文素材宝库 理性乐观,付诸行动 苍茫人生,世事纷繁,我们都在不断与团难相抗争。当我们深陷烦扰之时,不禁思考这困扰的来源:有人说人不是被事情困扰住,而是被对那件事情的看法困扰住。而我认为不尽如此。 究其本质,所探讨的其实是困境之中外界与内在对自我影响的平衡。看法作为一种自我的思考产出,是最贴近内心的,这种对外界事物的内化会直接影响并放大心理与情绪;完全主观的看法与他人或潮流的不同之处,也带来了不安全感,这都给人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因此,人们会认为这看法是困扰的来源。 诚然,这种解释是具有合理性的。当同一事件出现时,对其的看法可以成为影响思考深度与解决能力的因素。如有人因悲观心态而惧怕死亡,史铁生却认为它是一个必将到来的节日。这种看法的不同,导致了精神境界的差异,从而对不同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扰。当我们对困扰持有积极心态时,平和舒畅的精神状态也更有可能推动我们不断克服、向前。反之可见,消极看法则引人困扰。 然而,事情本身就真的不会带来困扰吗?其实不然。 从时间与逻辑上,事情是先于人的思考的,同样也是导致人的看法的原因。没有事情又何谈看法,这种根源性的存在是不可忽略的。再者,事情本身是客观的,而看法则是受个人经验、环境所干扰的主观思考。判断人是否摆脱困境的标准,并不只有主观的解脱,更多的仍要落实到解决事务本身。 而更进一步,当这一命题成立时,就会自然地引出“自我乐观”的方法论——只要让自我的看法使自己舒心,不再困扰即可摆脱困境。而这又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区别呢?当人们完全沉溺、过度关注自身想法之时,便会让人的追求止步于浅层、虚假的“非理性狂欢”。这种衍生出的较为极端情况,不但不能帮助我们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助长了人们的思维惰性,甚至扭曲人性、扭曲价值观。 因此,真正困扰我们的不能也不只是看法本身。在这个“精神内耗”成为网络热词,焦虑横行的快节奏时代,困扰住我们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二舅”能被称为能够治好精神内耗的良药?我认为答案在于行动力。无论是铁生对死亡的豁达态度,还是二舅残疾却顽强生活,这是日常中我们的乐观心态,实则是由看法指向行动,再由行动指向事情本身,最终从根源解决问题,摆脱困扰。 因此,我们在困难面前所能做的便是先认清事情本身,理性的分析并了解其本质;然后以符合事件发展规律和价值观的方式积极思考,产生理性而积极的观点;最后带着这种精神上的引领和方向性的指导,去行动,发挥主观能动性,逐一攻破问题。 愿我们都能理性乐观而积极地做出行动,冲破困境,勇往直前。 03 作文素材宝库 挣脱困扰,拥抱从容 “人不留意于物”,“让子弹飞一会儿”。但如今人们却愈加陷入事情与看法的束缚。如何挣脱其束缚而拥抱从容,是引人深思的生存姿态之道。 曾几何时,信息的爆炸使人们困扰与纷繁的事情之中。千千万万个事情唾手可得,但人们似乎并未能通晓背后的事理与精微的原委,而困扰于纷繁的、错综复杂的规律之间。(欢迎关注“作文素材宝库”公众号)面对固定的视角和受限的认知,人们注定无法获取完整的动机、原因与深层的规律、成见,有限的体察不断产生迷惑。面对各执一词的说法或事物的表象,人们无法推知善恶,无法价值判断,无法给出观点。于是,“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被事情所困扰,不知事理之明,戴名世的悲叹正成为现实。 而被主观的牢笼束缚,被事情的看法困扰亦是更危险的。一方面,若因主观臆断,以偏概全,而做出错误的看法与评判,使自己的观点永远置于主观意志的桎梏之中;另一方面,若因看法不同而互相谩骂争吵,则会困于无休止且无意义的辩驳之中。从而,错误的观点和看法的争辩阻碍了对事物道理的准确明察,而“致知在格物”,物不格何以“明明德”?而被看法所困扰的深切证明正是当下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人们在排除异己中、在坚持谬误中获得快感,却实则被看法困扰。 而这样的困扰本是毫无必要的。人本就有认知的瑕疵或立场的限制,不可能奢求“通晓治乱之条贯,明道德之广崇”,因而无法苛求明知事理而不为其所困,故而为何要忙不迭的投入没有意义的困扰?并且,纷繁的世界中有太多没有标准答案的事情,这时看法本是无意义的,看法的争吵就更无意义,故而与其困扰于某些看法,不予置评或许更有意义。 当我们谈“困扰”时,其实是在呼唤“非礼勿听,非礼勿言”。我们需要清醒与自知,对世界的复杂深谙明知,即使探求事情也不会被错综复杂所纠缠迷惑——这是一种跳脱,高高居于事物之上,从不试图穷尽事理而在外独立的审视;我们需要客观与理性,从不试图从中构建一锤定音的看法,尊重不同的声音,也尊重事实的真相——这是一种从容,无论立场看法如何褒贬,如何碰撞,始终保持对真相的明察,也止于对真相的明察。 于是,挣脱困扰,姿态从容。“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于事实,止于已知,就是止于至善。 04 作文素材宝库 身囿果壳中,心为无限王 有人说,人不是被事情困扰住,而是被对那件事情的看法困扰住,这引发了我的思考。人们常常认为自己被事物困扰,个人的前行道路因由外物受到阻挠。身处于纷繁的世间,面对外界诸多的纷扰,人们往往感受到困惑与迷茫、失意与烦躁。然而,这众多的情绪或许并非来自于具体的挫折或是难以作出的选择,而是生发于人们内心深处对事情的看法或是普世的观点,既而如同藤蔓一般束缚、困扰着人们。 人们的困扰往往源自于自身对事情的看法。人们习惯于基于自己已有的经验对事物作出判断,孰不知经验固有其局限性,基于自身经验而产生的看法也便存在片面的特质,难以还原事情的全貌。人们因而画地为牢,如同“洞穴之喻”中描绘的场景一般,被缚于崖壁前而不自知,仅凭火光倒映的影像妄加揣测,极易产生困扰。倘若人们抛却刻板的认知,转换视角,或许才能如苏轼在被贬的困境中仍怀豁达胸襟,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挣脱困扰;如孔子面对春秋动荡时局,以木车的激情跨越黑暗,在无尽的长夜的时光中点亮仁义的信仰之光。转变对事物的看法,或许才能够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机遇,摆脱困扰,重获自由。 人们的困扰往往也来自于外界对事情的看法。伴随着互联互通的便捷覆盖全球,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取繁杂的信息,了解他人的观点。然而,当众人的看法与自己的行为相悖,面对从众与坚守自我的抉择,人们往往会产生困扰。然而,假使人们一味成为乌合之众而摒弃自身信念,带来的只会是同质化的世界与价值的沦丧。 毕竟,我们看到谭嗣同的坚殷与勇气,在社会动荡中唤醒人们的民族精神;我们知道《月亮与六便士》的启示,明白梦想即便遍远仍是前行步伐最强有力的助推,哪怕个人信念与众人相违背,唯有坚定内心理想,怀揣果敢与坚定才能让我们打破自身困境,摆脱外界见解带来的桎梏,挣脱困扰,实现人格独立。 因而,更为审慎的做法是不断接纳外界思想,了解世界的多样性与多元化特征,从而消弥自身的偏见,完善认知与见解。与此同时,对外界信息加以筛选,形成个人独立的价值观,不盲从,不依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