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山门中学高二生物期末试题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浙江省温州市山门中学高二生物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 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甲和乙两个12岁的小孩,身高都只有60cm,但甲小孩智力正常,乙小孩智力低下。甲和乙的病因在幼年时最可能分别缺乏的是(     ) A.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              B.甲状腺激素、胰岛素 C.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胰高血糖素、胰岛素 参考答案: C 2. 植物的果实从开始发育到完全成熟的过程中,主要由下列哪些激素共同起作用(    ) ①萘乙酸  ②生长素  ③2,4-D  ④细胞分裂素  ⑤乙烯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参考答案: D 3. 人类多指基因(T)对正常(t)是显性,白化基因(a)对正常(A)是隐性,都在常染色体上,而且都是独立遗传的。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母亲正常,他们有一个白化病的孩子和手指正常的儿子,则下一个孩子只患一种病和患两种病的几率分别是(      ) A. 3/4,1/4             B. 1/2,1/8             C. 1/4,1/4            D. 1/4,1/8 参考答案: B 4. 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参考答案: B 5. 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图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过程①的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越高 B.过程②可以选取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 C.单倍体细胞中仍含有一套完整的遗传信息     D.图中筛选过程不改变抗病基因频率 参考答案: A 6. 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其细胞中主要的化学元素是(     ) A、C、H、O、N、Fe、P B、H、O、K、S、P、Mg C、C、P、O、S、H、N D、N、P、K、Ca、Mg、Fe 参考答案: C 7. 右图表示北温带海洋的硅藻和一些非生物因子随季节而变化的数据,以下哪一项对图的解释是正确的    (    )   A、提高光强度能破坏硅藻     B、硅藻数量增加会降低磷和硝酸盐的含量   C、光强度提高增强了分解者的活力,其结果是养分降低   D、硅藻数量的下降导致养分的降低 参考答案: B 8. 右图表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电流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b是神经元的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 B.刺激c点,电流表的指针只会偏转一次 C.刺激b点,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 D.若ab=bd,则兴奋由a到b和由b到d的传递速度相同 参考答案: D  【考点定位】兴奋传导 9. 在烟草种植过程中,烟农要适时摘除烟草的顶芽.主要依据的原理是(  ) A.解除顶端优势   B.抑制有氧呼吸   C.抑制光合作用   D.抑制无氧呼吸 参考答案: A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版权所有 分析: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称为顶端优势,产生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源源不断的向侧芽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造成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解除方式是摘除顶芽. 解答:解:在烟草种植过程中,烟农要适时摘除烟草的顶芽.主要依据的原理是解除顶端优势,使侧芽生长,提高产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解除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属于简单题. 10. 脂质存在于所有的细胞中,是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等.下列对脂质描述错误的是(  ) A.磷脂在动物的脑、卵和大豆种子中含量很丰富,是所有细胞都必不可少的成分 B.等量的脂肪比糖类完全氧化放出的能量多,因而是生物体利用的主要能源物质 C.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但在膳食中要限制高胆固醇食物的过量摄入 D.人体中有的激素和维生素也是脂质,脂质分子中O的相对含量远远少于糖类 参考答案: B 【考点】1N: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分析】脂质主要是由C、H、O 3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N和P.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 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解答】解:A、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磷脂在动物的脑、卵和大豆种子中含量很丰富,A正确; B、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B错误; C、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过多摄入胆固醇,会造成血管堵塞,C正确; D、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脂质分子中O的相对含量远远少于糖类,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脂质的分类和功能,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1. 已知某样品中存在甲、乙、丙、丁、戊五种蛋白质分子,分子大小、电荷的性质和数量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蛋白质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将样品以2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分子戊在沉淀中,则丙也一定在沉淀中 B.若用凝胶色谱法分离样品中的蛋白质,则分子甲移动速度最快 C.将样品装入透析袋中透析12 h,若分子丙保留在袋内,则乙也一定保留在袋内 D.若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样品中的蛋白质分子,则分子甲和分子丁形成的电泳带相距最远 参考答案: A 12. 已知细胞畸变率(%)=(畸变细胞数/细胞总数)×100%。下图示采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及不同处理时间对黑麦根尖细胞畸变率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秋水仙素诱发细胞发生畸变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或染色体畸变 B.时间相同条件下,秋水仙素浓度与黑麦根尖细胞的畸变率呈正相关 C.浓度相同条件下,黑麦根尖细胞的畸变率与秋水仙素处理时间呈正相关 D.若要提高黑麦根尖细胞的畸变率,可采用浓度为0.15%的秋水仙素处理24h 参考答案: D 13. 下列有关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用酶解法去掉细胞壁,分离出有活力的原生质体 B.诱导两种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进而形成杂种细胞 C.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细胞代谢产物 D.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克服不同种间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参考答案: C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杂种植株,克服不同种间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14. 下图为结肠癌发病过程中细胞形态和部分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图示中与结肠癌有关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B.结肠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 C.图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变化说明基因突变是随机和定向的 D.上述突变基因一定会通过减数分裂传递给子代个体 参考答案: B 略 15. 当今,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下列有关叙述中,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相违背韵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一些珍稀濒危物种     B.建立种子库和精子库,保护生物基因的多样性     C.有计划地分批捕杀狼群,保护草原上的畜牧业生产     D.严格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使海洋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参考答案: 答案:C 16. 能够分解有机物产生CO2,并将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的生物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全是 参考答案: D 17. 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工程中所用技术与原理不相符的是(  ) A.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酶的专一性 B.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细胞的全能性 C.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生物膜的流动性 D.紫草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细胞分裂 参考答案: B 【考点】RC: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过程;R3: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原理. 【分析】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采用了酶的专一性原理.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都采用了生物膜的流动性原理.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 【解答】解:A、植物体细胞杂交中,利用酶的专一性原理,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A正确; B、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而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B错误; C、利用生物膜的流动性原理,采用诱导技术可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C正确; D、紫草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的原理都是细胞增殖,D正确. 故选:B. 18. 下列仅属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特征的是 A.分裂间期染色质复制                B.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锤体 C.中期染色体形态最为清晰            D.末期细胞中部形成细胞板 参考答案: D 19. 艾滋病是HIV感染所引起的人类免疫缺陷疾病。有关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HIV主要通过感染人体B淋巴细胞,从而影响体液免疫 B.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比率与健康人相比没有差异 C.HIV在繁殖过程中,利用其RNA和宿主的翻译系统合成病毒自身的蛋白质 D.HIV主要感染人体B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对其它病原微生物入侵的抵抗力下降 参考答案: C 20. 下列关于科学家在遗传学史上的实验,以及他们的成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应用了“假说—演绎”法 B. 艾弗里通过类比推理提出了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C. 萨顿根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平行,并运用类比推理法说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 沃森和克里克采用模型构建法,最终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参考答案: B 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A正确;艾弗里通过化学分析,提出了S型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B错误;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正确;沃森和克里克采用构建模型法,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D正确。 2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 、尿素、神经递质等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即达到稳态 参考答案: D 22. 现有甲、乙两种植物(均为二倍体纯合子),其中甲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高于乙种植物,但乙种植物很适宜在盐碱地种植,相关性状均由核基因控制。若要利用甲、乙两种植物培育出高产、耐盐碱的植株,最佳的方案是 A. 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目的植株 B. 将乙种植物的耐盐碱基因导入甲种植物的卵细胞中,然后进行离体培养 C. 使两种植物有性杂交获得F1,再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获得目的植株 D. 诱导两种植物的花粉融合,并直接培育成幼苗 参考答案: A 【详解】A、C.甲、乙两种植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很难通过有性杂交获得F1,而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打破生殖隔离,进而获得目的植株,A正确,C错误; B.将乙种植物的耐盐碱基因导入甲种植物的卵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