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江阴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点睛提升模拟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罔不(wǎng)             器皿(mǐn)             贻(yí) B.衣褶(zhě)               袒露(tǎn)             黍(shù) C.船楫(qí)                 箬篷(ruò)             糁(sǎn) D.矫正(jiǎo)             壬戌(shù)             髯(rán)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晶盈       流淌        顺水推舟 B.映照       掌故        五彩斑澜 C.跌落       堤坝        目眩神迷 D.黎明       掠过        白须捶胸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铮铮誓言中,我们读懂了他们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 ②当前,疫情是命令,病房如战场。 ③翻开中华民族的医学史,“医者仁心”“医道无私”的理念世代相传。 ④广大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生动彰显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不懈追求,在最危险的地方展现出最崇高的精神品质。 ⑤面对疫情,多少医护人员“最美逆行”,多少白衣战士“请战出征”。 A.①④⑤③② B.②③①④⑤ C.⑤①③②④ D.③②⑤①④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变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B.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生近视人数逐年增加的原因是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所致。 C.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商品,在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 D.几个学校的校长到我们班上作了精彩的演讲。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诗文名句积累。 (1)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2)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拣尽寒枝不肯栖,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作者博大的济世情怀和旷达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的《马说》中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湖之鱼 清·林纾 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①,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戏嚼豆脯②唾之,群鱼争喋③;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④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⑤,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⑥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肆:店铺。②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③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④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⑤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⑥盛:多,频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争喋他物如故   故曰:教学相长也(《虽有嘉肴》) B.其能脱钩而逝者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C.必先投食以引之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再 唾 之 坠 缀 葑 草 之 上 不 食 矣 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1)甲文中划线句刻画了大鹏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的形象。 (2)乙文作者由观看群鱼之争喋湖上、图食吞钩的情景,联想到人世间C____________的人(填四字词),告诫人们要D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陕北的山 ①陕北真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地方。说它神奇而美妙,并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下埋藏了多少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富集的矿产资源,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上盛产了多少瓜果梨枣、五谷杂粮等绿色食品,更不只是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些纯朴善良的山民们和世世代代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而更多的则是因为它的山——神奇而美妙的陕北的山! ②我常常怀疑造物主将世界上所有的山都堆在了地球的这一隅,使陕北成了山的世界、山的海洋!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吃的是山,住的还是山。山是生存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寄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1)。 ③我生在陕北,长在陕北,曾经和陕北的山零距离地亲吻过。在这茫茫的大山深处,我扶过犁,拾过粪;吞过糠,咽过菜;淌过汗,流过泪。一切都是那么无助,那么渺茫。我对生我养我的陕北的山,鄙视过,厌倦过,一度竟然埋怨起我的祖先为什么不把自己定居在广阔的平原上、浩瀚的大海边、秀丽的江南间,而偏偏要将家安在这贫瘠清苦偏远落后的千山万壑中,使得日后的子孙们在这里永远地受苦受难,千回百转走不出大山,享受不到山外精彩世界的生活!我甚至怨恨大山,诅咒大山,盼望有一天天崩地裂,将这茫茫大山夷为平地;或者乞求上苍有朝一日将这些绵绵山峦搬到天的尽头,使这里的人们再也不要受苦受难了。 ④但是现在想来,我那时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任性,多么的忘本!如果当初没有汲取大山的营养,没有经过大山的磨砺,没有遵循大山的教诲,我不可能体格健壮、意志顽强,更不可能走出大山。 ⑤当你登上高高的山巅,举目四望,视野所及,苍苍茫茫,一望无际。那数不清的梁峁,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像条条巨蟒,像只只雄狮,像头头大象,像个个巨人……盘踞在这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正蓄势待发。那层峦叠嶂的山脉,仿佛是大海的波涛,一浪接着一浪,汹涌不退,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总之,任凭你怎么想象,想象什么就是什么。 ⑥陕北的山胸襟开阔,无私无畏,可以容纳世界的一切,包容人间万象。如果你走错了路,做错了事,它并不记恨你、抛弃你,依然像慈祥的母亲一样,紧紧地把你揽在怀里(2),教育你、鼓励你、引领你重新振作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夜晚,睡在大山里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一样,是那样的温馨,那样的甜蜜(3)。 ⑦如果你坐在高高的山巅,细细地观察,认真地品味,这广袤的高原就像一泓清澈的湖水,一尘不染。没有喧闹,没有嘈杂,一片寂静,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鸟叫、机器声,升腾起几缕袅袅炊烟,使空旷寂静的大山显得更加静寂。如果你疲惫了,烦恼了,不妨走进大山,走上这高高的山梁,在那儿坐一坐,歇一歇,躺一躺,吸一吸清新的空气,接受一下山风的抚摸(4),你的精神会顿时为之一振,心灵得到了净化,一切疲倦和烦恼早已抛到九霄云外,蓦然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⑧我忽然明白了,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为什么走出了像李自成、刘志丹、谢子长这样的无数英雄豪杰和革命志士;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和百唱不厌的像《走西口》、《东方红》等信天游歌曲;为什么毛泽东主席将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解放战争的总后方选在了陕北,而且在这里一住就是13年;为什么陕北人是那样的豪放,那样的纯朴,那样的勤劳,那样的坚强! (1)在文章第①段中,“陕北的山”的特点是___,体现这一特点的段落是___(只填序号) (2)选段的最后一段是作者的感悟,它具有___的作用,选段的最后一句的感悟的内涵是___。 (3)文章第③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后面部分写对山的赞美,这种表现方法叫___其作用是为了___。 (4)在贺敬之的《回延安》中有这样的诗句“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在本文划横线的句子中,也有类似表达对土地情感的句子,它是___(只填序号)。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诗词,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 2.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及的绝望情绪。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选词填空。 这腰鼓,使____的空气变得____了,使____的阳光立即变得____了,使____的世界立即变得____了。 A.冰冷       B.恬静       C.燥热       D.亢奋       E.困倦       F.飞溅 七、作文(共40分) 根据要求作文 用美好的心态去品味生活,平淡的日子也值得回味。一样小吃、一声吆喝、一个节目、一款装饰、一幢民居、一种风格……无不充满着家乡的味道,浸润着生活的乐趣。 请以“家乡的民俗”为内容,自己拟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