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珠海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自我评估预测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机杼(shū)   辔头(pèi)     云鬓(bìn)     策勋(xūn) B.军帖(tiě)   燕山(yān)     赏赐(cì)       阿姊(zǐ) C.可汗(hàn)   朔气(shuò)   骏马(jùn)     雌兔(cí) D.鞍鞯(jiān) 金柝(chì)     戎机(róng)   傍地(bà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谣言  诞生  选骋  死而后已 B.挚友  戈璧  仰慕  层出不穷 C.癌症  决胜  胆识  妇儒皆知 D.睿智  叱咤  氢弹  锋芒毕露 3、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B.不一会儿,妈妈就把脏乱不堪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齐,简直是妙手回春。 C.参加保险,虽不能使人化险为夷,但却能在灾祸不期而至时,使投保者得到一笔赔偿,尽量减轻损失。 D.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令观众回味无穷。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杨绛先生学贯中西,著述丰硕,成就非凡,享誉海内外。 B.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C.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市学校很多都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默写古诗文。 (1)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_______?(王磐《朝天子 咏喇叭》 (3)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木兰诗》中描写战事紧急、行军神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5)把杜甫的《望岳》默写完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阳阳割昏晓。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资治通鉴》) 【乙】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③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⑤乎?’”平公曰:“善哉!” (西汉·刘向《说苑·卷三·建本》)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君主。②师旷:晋国乐师,字子野。③炳:点燃。④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⑤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但当涉猎             但:__________       (2)及鲁肃过寻阳     及:__________ (3)盲臣安敢戏君乎   安:__________       (4)臣闻之               闻: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B.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C.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D.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4.甲文中吕蒙不愿学的理由和乙文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分别是什么?甲、乙两文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答问题。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 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 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 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⑨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⑩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 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⑪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⑬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⑭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⑮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⑯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⑱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⑲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⑳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文章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有何作用? 2.联系文章内容,分析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3.从描写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4.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说”和“做”了哪几件事情?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描述诗歌颈联所展现的场景。 2.诗歌尾联写出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最后一节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作文(共40分)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开在心中的花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5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一群游客正兴致盎然地参观一栋古老的宅院,他们很纳闷,这座庭院的屋檐为什么那么大?为什么屋檐下还造了一间小屋子?导游告诉他们:这是供路人遮风避雨、过夜歇脚用的。游客们释然了,为宅院主人的友善之举而感动。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5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